中国酿酒大师吕云怀:无悔的茅台誓言!

酱香摘酒 &敏哥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中国酿酒大师吕云怀先生在茅台工作40余年。值此茅台国营建厂七十周年之际,他难掩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无悔的茅台誓言》。
中国酿酒大师吕云怀先生在茅台工作40余年。值此茅台国营建厂七十周年之际,他难掩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无悔的茅台誓言》。

 

作为吕云怀先生门下弟子,本人、本号受权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由于种种原因,行业及社会对吕云怀先生的了解、传播等,往往失之片面。以下简介,经吕云怀先生本人审定,一并刊发。
吕云怀,1956年1月20日(乙未年腊月初八)生于贵州仁怀茅台镇,祖籍云南宣威。高级工程师、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大师、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国白酒知名专家。贵州茅台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现任遵义市酒业协会、仁怀市酒业协会会长。
吕云怀长期从事茅台酒酿造技术、科研、生产、质量及管理工作,对茅台酒生产和工艺操作进行了总结、规范和提升,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指导和参与开发了15年、30年、50年、80年陈年茅台酒及酱香系列酒等新产品,引领了行业风尚;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建立行业首家酿造微生物资源菌种库,荣获贵州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将传统感官技术和现代分析技术相结合,有效保证和促进了茅台酒质量的稳定提升;为茅台和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品酒人员和技术骨干。
以下为正文:

 

1.jpg

无悔的茅台誓言
吕云怀
我叫吕云怀,在茅台酒厂工作了42年,退休时是茅台第二任总工程师。
我20岁时进入茅台酒厂工作。人生42年,半辈子的光阴,在酿酒。40多年来,是茅台人爱家、爱企、爱国的精神感染我,是一代代茅台人潜心在凉堂书写的传奇激励我!
2017年,我从贵州茅台总工程师的岗位退休了。但我的心,并没有离开茅台。我仍然深爱着茅台!对茅台,我有太多的话想说。
我们这一代人,是从牛背上和黄土地走过来的。1973年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我去到了乡村,既是接受『再教育』,更是『追求思想的光芒和亲吻泥土的芳香』。
1975年,地方国营茅台酒厂发布招聘300名知识青年公告。我的条件符合招聘要求,迫切地想成家立业,也想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骨子里的想法。时代给了我机会,让我很顺利的进入茅台酒厂,成为了一名『国酒工人』(1975年,全国食品工业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在会议上指出『茅台酒是国酒』。『国酒工人』,是我们那个时代发自内心的光荣与使命)。
我原以为,在乡下当知青已经够苦了,没想到第一个星期,班长就安排我从窖池里背酒糟上凉堂。半晌午下来,我的背上就被磨起了血泡。
在车间的时光,虽然十分辛苦,但我从没有放弃的念头,而是咬牙坚持!
当我所经手的轮次酒从『牛尾』里流出,当我聆听班组上的老酒师、老班长,透过车间的阳光探讨微生物的生长时,我开始知道——茅台镇的微生物场域,是茅台酒酿造的『第二世界』。
车间里的时光,总是比青春消逝得更快一些。那时候我便感觉到,茅台酒的科技创新含量,很高很高。茅台酒的酿造,很神秘!
我逐渐地走进微生物的内心世界,想和它们交朋友。我想,我要理解它的科技,认识它的神秘!
1年后,组织上突然任命我为班长。作为新人的我,诚恳地告诉组织:『对茅台酒,我只知道一些皮毛,你们怎么能任命我为班长呢?』
这不是事情过去以后的说词,更不矫情。当时的我,确实很震惊。毕竟,前有李兴发先生等前辈,当时有同时间进厂的几百号同事。
组织告诉我,任命我为班长,就是要带着班组员工,一起认识茅台酒的神秘,一起攻克茅台酒酿造的科技和创新。
1976年,茅台酒酿造规程相对简单。为了让班组的产质量再突破、再提升,也为了自己能够做出一点成绩来,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托付,我决心排除困难,认知茅台酒的神秘,解读茅台酒的科技!
为了这个目标,别人下班以后,我主动向其他车间的酒师、班长请教制酒规程。我的笔记本,一页页、一项项地记录清楚。在班组的管理中,按照酒师、班长的『说话法』,严格地执行、尝试,按照操作规程去抓生产。

 

2.jpg

 

1977年,班组的酒师突然生病了,需要休假3个月,生产的重担一下落在了我身上。我才参加工作3年啊,可以说,那时候我还是个『嫩头青』。
然而,班组所有的技术操作,都要由我把关。怎么办呢?我请来其他班组的酒师,到班组教学示范。不仅是手把手的教,还拿着操作规程在凉堂上读破了天。
多少个日夜的担心,在第一、第二轮次的时候,得到了验证。因为第一、二轮次酒的产质量,让我树立了信心!
那时,茅台酒厂所有的机关干部每个星期都必须要到车间体验劳动。时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的季克良看到我们车间取得骄人的产质量,便到我所在的班组『总结劳动生产』。
季克良副科长问我,吕云怀,你是怎么做到这么高、这么好的产质量的?
我一问三不知。
他很诧异!一个班长,怎么会一问三不知呢?
我说,我就是肯学、肯请教。
他说,『我看你还是肯钻研,对茅台酒酿造技艺,很有领悟力。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搞清楚为什么而来,后面的事,就能融会贯通了。』
季总、季老(我习惯这么称呼他)的发问,对我之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搞清楚茅台酒酿造的来龙去脉,我还研究了一些超出生产、技术、科研范围之内的事。5年的潜心打磨,我从一名制酒工做到了班长、酒师。
1980年,我去到了茅台酒厂生产技术科,成为一名技术员。与之前制酒工作相比,这里的工作更多、更繁杂,我每天都泡在制曲、包装、酒库一线。
这一干,又是5年。
其间,我每周都要撰写工作简报报送领导,让领导掌握基层班组生产工艺管理的具体情况。有厂里的领导通过我撰写的简报特地给我安排了一项任务:
『茅台酒14项操作规程太简单了。就由吕云怀来统筹,要抓紧制作一本小册子才行!』
经过几番细致打磨、修改,最终形成了茅台酒酿造操作作业书,用于服务车间生产。
时光的门槛跨到1985年,这时候国家恢复成人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喜爱、主业,未来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加上厂领导也大力支持我参加成人高考,最终,我考取去到了武汉轻工大学习发酵专业。
毫不客气的讲,我在班上是赶末班车的人。我比最小的同学要年长12岁。所以,我拼命地学。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要拖后腿。
在这3年的岁月里,每逢寒暑假,我都在车间的凉堂里,老老实实地做一名『国酒工人』。用今天的话说,其实幸福地做一位『守护者』。
1988年,我大学毕业了,厂领导再三考虑,决定把我从技术岗转到生产岗,到新车间制酒4车间任副主任。

 

3.jpg

 

我很庆幸,厂领导这样的考虑和安排。这一年,正值茅台酒第二个1000吨计划准备投产,制酒4车间试运行,茅台酒的酿造正式迎来了半机械化的时代,制酒车间安装了『行车』(桥式起重机,酒业俗称『行车』),由此工人们甩掉了肩挑背磨的沉重『担子』。
第一天到车间,我们一群人就在凉堂上讨论生产情况。作为茅台酒厂的新车间,很多员工乃至车间领导,心底其实都没底。
在这之前,厂里的生产指标要么是刚刚完成全年任务,要么是完不成全年任务。
1989年,全厂都面临着完不成计划指标。不得已,厂里准备了多烤一个轮次来完成计划的方案。谁完不成任务,就由谁来烤。我们车间向厂领导立下军令状,『制酒4车间很可能、一定能完成生产任务!』
这句话的概念很模糊。当时,车间班子以及我本人,严格来讲并没有100%的把握。但是,厂领导『顺水推舟』默认了我们一定能够完成。
之后,在一次全厂的生产工作推进会上,邹开良书记说,『制酒4车间表态了,保证超产10多吨,你们自己看!』
当时,同志们都炸锅了,说4车间吹牛上天了。4车间是新车间啊,谁有这个本事,不光保产还要增产?当时我就注意到,大家的质疑声一直没有断。
细节决定成败!心诚,才能更好地把工作推进下去。那年,4车间超产23.85吨,全厂实现了超产16吨。可以说,有些滞后的班组,也由我们来填补了这个空白。
1990年,制酒4车间进一步扩大规模,一个新车间开始按照正常车间进行生产。也就是这年,厂里的生产工作推进会以现场会的形式在4车间召开,厂里掀起了一股向4车间学习的热潮,把4车间立为榜样和标杆。
既然是榜样和标杆,我认为只有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才能得到领导、干部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我当过生产工人、班长、酒师、技术员,这个时候,我很有信心。
通过大家齐心协力,从1991年开始,厂里的很多制酒工艺就逐步地走向了规范。所谓的规范就是流程规范,操作工具升级换代,员工受教育程度提高,传帮带『开支散叶』。
1993年,我被提拔为厂长助理。1994年,组织任命我为副厂长,分管全厂的生产工作。
1994年,贵州省轻工厅下发文件,要求我继承好、传承好茅台酒酿造技艺,并安排我到副厂长李兴发先生门下做徒弟。省轻工厅领导,亲自把我送到李兴发先生的家里。
茅台酒三种典型体,是李兴发先生在1964年提出的理念。通过向李兴发先生学习,我对茅台酒的酒体构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李兴发是公认的酱香之父。他对中国白酒的发展,功不可没!正是他提出酱香以后,中国其他白酒才有了自己的香型。
我和季克良先生,则是良师益友的关系。
因为继承,所以我才敢大胆地创新地去传承,成为茅台酒的传承者。

 

4.jpg

 

1995年,在厂民主生活会上,大家聚焦如何推动生产提质增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退居二线的老厂长、老酒师也承认当时坚持的很多传统的东西也是不对的,大家争论的工艺细节也略有不同。
这次会议后,茅台酒厂达成了生产工艺的标准和共识。在1995年的全厂生产总结大会上,进一步认可了统一标准的好处。
1995年,全厂超产计划数8%;1996年全厂超产计划数27%。这个影响可不得了,相当于一个班组超产了5吨多酒,全厂喜出望外!
之后的有些年份,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40%。
季老说,这个产量也不对,就和我们算了算账。
生产的变化是什么?按照工艺改进前正常超产在15%左右计算,随着生产工艺的变革和规范,大量的体力劳动减轻了,对工艺的细节加深和完善了,要超产110%——150%才算正常。
季老向同志们了讲了一个『鸡汤原理』:如果用一个鸡来炖汤,如果不断掺水,那鸡汤里掺杂的水分过多,这个汤就不浓、也不香了。
之后,我们在生产工艺流程上逐步进行调整。我和同事们积极投入茅台酿造技术、科研、生产、质检及管理工作,把现代酿造技术与茅台酒的传统工艺相结合,使茅台酒生产操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有效促进了茅台酒生产质量的稳步提高,为茅台酒实现优质、高产、低耗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茅台酒生产实现了年产1万吨的产量——这是伟人的夙愿啊!回想起来,第一个1000吨,我们用了30年(1978年茅台酒产量突破1000吨大关)。第二个1000吨,我们用了5年的时间。
当时有记者采访我,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茅台到1万吨,大家对茅台是认可的,如果茅台下一个1万吨,甚至再下一个1万吨,它的质量以及管理怎么样?』
我告诉这位记者,『我们茅台很自信,下一个1万吨只能在这1万吨的基础上提高,不能下降。』
『为什么?』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修行,前人的经验在我们这里得到了继承创新,还会代代相传,不断的总结,与时俱进。』
像上世纪80年代的老酒师,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工艺的探索记录,只能在本子上画不规则的符号来替代。特别是老酒师很熟悉的微生物,在本子上虽然做了记录,但符号、形状不一,也许只有本人才看得懂。
但是,老酒师们,都懂!所以,他们那一代人完全是采取『师徒制』,口传心授。
而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党的关怀、时代的助推,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才能够更清晰地琢磨工艺,将茅台酒的技艺『开支散叶』,发扬光大!
今天,当我回顾起我所亲身经历的40多年的茅台酒历程,我很荣耀,我发自内心地祝愿茅台,再攀高峰,再创辉煌!
我想,这对茅台来说,是国家、民族的复兴与崛起使然。这对我本人来说,是茅台这个平台、是新时代的机遇使然。
所以,我要感恩茅台,更要感恩时代!

                                                                                                   (来源:山荣说酒)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