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西北酒业力量,寻找新一轮调整期内的定海神针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为酒行业应对新一轮调整指引方向

文 / 吴明辉

 

9月21日,一场旨在推动西北五省(区)酒产业品牌化、品质化、产区化发展的重要会议,再次让行业视角聚焦到这片充满潜力的白酒产销区。

 

由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北五省(区)酒业协会联合举办的“西北五省(区)第十届酒类质量品评交流会”,邀请了中国酒业协会领导和相关行业资深专家,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酒类产品营销模式,以有效应对当下酒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消费结构变革与调整。

 

这场充满智慧碰撞与前瞻性的大讨论,不仅为西北五省(区)酒企开展产品技术交流与学习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西北地区乃至整个酒行业应对新一轮调整提供了方向。

 

调整是酒业任何企业与组织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根据交流会透露的信息,中国酒类产业整体进入到存量竞争阶段。其中白酒企业1-7月完成酿酒总产量236.71万千升,同比下降13.31%;葡萄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7.44 万千升,同比下降17.57%。在存量竞争下,企业发展将变得愈发简单,1-7月,规模以上企业总计1727家,其中亏损企业557个,企业亏损面为32.25%,而利润层面酒业累计利润总额1230.78 亿元,业同比下降了21.45%。

 

新一轮调整让酒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国酒业协会执行理事长王琦在交流会上表示,今年酿酒产业呈现四点显著特征。一是销售增速恢复但利润增速下滑,今年6月份整个行业的利润增速直接由正转至负22.49%;二是名酒企业与中小型企业间的竞争逐步加强,龙头企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名酒品牌带动下的结构性繁荣将更加突显;三是酿酒产业内部品类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以啤酒、威士忌为代表的其它品类上趋势明显;四是酒业整体仍是库存高企,动销缓慢。

 

 

在这种剧烈的变化之下没有企业能够独善其身,王琦理事长建议酒业应从产区、品质、文化三方面去积极应对。首先,在行业集中化的趋势下各地应推动产区建设,当然产区的形成不仅需要“自然”这只无形的手,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断推动;其次,对生产企业来说,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坚守品质;最后,每个企业都要深入挖掘自身酒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内涵,建立文化表达,以文化铸造品牌,打造独特的文化“护城河”。

 

本次交流会还邀请到西安交通大学文物保护与考古工程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家俊与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岳田利,进一步分享了如何以文化铸造品牌以及如何推动产区建设等实质性议题。此外,大会还举行了“西凤杯”陕西酒业“功勋人物”“陕酒工匠”颁奖仪式,并组织开展了西北五省(区)酒类质量品评交流及企业参观与考察,进一步加强西北五省(区)酒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西北五省(区)中国酒行业一直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里诞生了西凤酒、金徽酒、伊力特等一大批优质白酒,也走出了威龙葡萄酒、贺兰山葡萄酒等大批优质国产葡萄酒品牌。糖酒快讯认为,本次交流会专家们的建言献策与行业间的交流学习,既是对西北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为中国酒业提供了有效应对新一轮调整期的标准范式。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