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姚珺雅
虽然此次“茅台+”行动暂告一段落了,但它所掀起的跨界风潮与新思考,还将继续引领行业在Z时代里寻求更好的破局方式。
从酱香拿铁到酒心巧克力,短短半个月时间里,茅台两次跨界推出新品,成为整个9月最亮眼的营销案例。继月初全网刷屏的酱香拿铁,与德芙联名的酒心巧克力在社交平台再次引发热度,发售当天的火爆销量证明了茅台联名的又一次成功。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在9月16日的酒心巧克力上市发布会上指出,茅台已经完成了“喝、吃、品、饮、带”的产品矩阵生态布局,即提供茅台酒、茅台宴、茅台冰淇淋、酱香拿铁和酒心巧克力等产品,他直言“茅台要永远年轻,就必须拥抱年轻”。
从茅台多次联名的品牌来看,茅台看似在“走下神坛”,背后的本质其实是茅台更大的布局——从更平民化的切入角度去占领年轻的、大众的消费者市场。
瑞幸,作为国内咖啡新晋龙头,线下布局超万店,也是近年跨界营销翘楚;德芙的亲民程度自不必说,品质也有巨头玛氏作为背书。包括此前与茅台冰淇淋合作的蒙牛、沈阳中街,都是品质保证的前提下,美誉度与国民度突出的品牌。
所以目前来看,茅台所选择这些品牌,自有其深意。
首先,这些品牌以“平价、大众、亲民”的形象标签,已经在主流消费群体中树立起既有认知,茅台与之联名,能更好地借助这一优势。
其次,无论是瑞幸还是德芙,在各大一线、新一线、县域市场都有门店布局,对茅台而言,是很好地以小成本实现全面推广铺开的宣传形式。
同时,巧克力、咖啡、冰淇淋,这些深受年轻群体青睐的食品和饮品,更容易让一部分对酱酒不了解的年轻人开启尝试。
这些品牌与茅台的联名,正是命中了“刚需+娱乐”的时代消费需求,为消费给出新的理由:购买“轻奢侈品”(即廉价的奢侈品)来安慰、犒劳自己。
而随着流量红利枯竭,品牌逐步进入存量博弈的内卷时代,“联名产品”成为各大品牌商打破行业壁垒、开拓新市场的香饽饽。
从今年3月份以来,就有664条跨界联名相关营销案例,显然,目前的消费者已经不只专注于单一商品,也会在意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这一转变,也倒逼品牌开始构筑“品牌场景”。
如果说以前的行业发展靠专业分工,来提升经济总效率和总规模。现在则是通过跨界协同,能实现更大规模的效益和质量提升。
比如:FENDI和喜茶。一个是奢侈品,一个是现制茶饮。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客户群和品牌调性。但是围绕消费习惯和品牌噱头,这场“19.9抢FENDI”的联名狂欢便因此诞生,自此,不同品牌之间的无界营销也愈发频繁。
从中可以看出,无界营销的核心,就是客户在哪儿,品牌的内容和情绪就在跟着在哪儿。品牌调性和价值呈现不一定完全契合,反而可能打造出1+1>2的效果,大幅提升在非目标客户的场景存在感和目标客户的内容渗透率。
而瑞幸与茅台的联名也是如此。酱香拿铁的推出,充分展现了这两个品牌的优势。茅台的热度与瑞幸的国民度结合,不仅做到了对“年轻化”的强渗透,从后期的传播声量来看,还引发了各路品牌与营销上的跟风,实现了爆炸性与长效的双重效果。而与德芙联名,则收获了品质保证和相对合适的价位,并且顺利布局线上与商超渠道。通过短时间内两次联名的叠加效果,茅台实现了在目标群体中声量的进一步扩大。
对于茅台和联名的多个品牌而言,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持续开拓边界,迭代品牌价值的同时寻找增量。这也展示了联名营销在品牌合作、创新营销以及品牌年轻化方面的巨大潜力。这种精准抓住消费主力的策略,不仅为品牌带来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也满足了消费者对新奇和特色的追求。
当然,共创与联名最终能产生多大水花,主要取决于双方品牌原本具备的话题性及市场认知度。如何做到真正出圈,才是眼下品牌必须面对的挑战。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