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中的“七宝”故事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繁花”落尽见平衡

文 | 赵全鑫

 

今晚,《繁花》大结局,繁花依然,亦或繁花落尽,已到揭晓时刻。

 

王家卫说,《繁花》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山河岁月,这是他的底层逻辑和依仗。

 

“表里山河”之下,《繁花》更精彩之处在于细密的隐含着二元结构的叙事框架,诸如“27号”与和平饭店,象征着社会的二元结构,有如黄浦江和苏州河,清浊分明,有分有合。再比如生活的二元结构,又似黄河路的喧嚣与小弄堂静谧,至真园的奢绮与新兰居的朴醇。当然,“生活流”的王家卫也缺少不了一瓶酒的醺然诉说。

 

我们发现,《繁花》中象征奢华的茅台从故事一开始就不断闪现,而象征民间江湖的一瓶酒,大概到第20集时才露出真容。

 

《繁花》第20集,宝总暗约李李时,新兰居火锅店响起《无言的结局》。

 

 

火锅升腾着热气,从空间上隔离着李李的灵魂拷问,宝总斜靠在一旁,放下筷子,顺手拿起桌上的“七宝大曲”酒(这瓶酒曾多次在前剧中出现,但均是侧面,此时才看清爽),倒入还未落座的李李面前的杯子里,流畅丝滑,一气呵成。

 

 

两人边吃边聊,扯了一堆看似正确的废话,在股票、赚钱、生意、公司之间来回拉扯,相互试探,又彼此交底,一个明知故问,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那种棋逢对手的愉悦,在不同的情绪间自然流转。

 

宝总行之以诚,杯中的酒内敛坚毅,咽于思考时;李李精于算计,杯中的酒睿智凛冽,饮于提问后。

 

“什么公司最好买?”宝总沉思片刻,缓缓道出“三无板块”四个字。

 

得到宝总的答案后,李李拿起酒瓶,沿着杯璧将两人的酒杯依次倒满,眼神在酒瓶和宝总见来回切换,如丝如刀,冷艳无声……

 

 

以所谓职业素养(职业病),让人不由猜想,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这段“吃鲶鱼喝七宝”的名场面,会不会掀开了一段温热而醇情的沪上记忆,也让沉寂多年的七宝老酒重新回到上海人的视野。

 

于是转头搜索这瓶“七宝大曲”, 原来七宝酒厂是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风靡上海数十年的老酒。

 

更令人惊讶得是,通过我们电话采访七宝厂家得知,七宝并没有在《繁花》中植入广告,之所以在剧中有品牌露出,只是导演为了1:1复刻九十年代上海生活而“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之作。

 

果真如此(真有些不信),与《繁花》插播的众多广告相比,若彼为“繁花之境”,七宝则为“繁花之身”。

 

一瓶七宝大曲,也让我们想到中国白酒文化的再平衡问题。《白酒总裁参考》曾撰文提倡以白酒多极化实现白酒文化均衡化——

 

在中国特色文化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除了政令统一,还有平衡调和,两者至今依然是中国政治的方向、中国经济的方向,更是中国社会的方向,所以国家才有“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规划。而白酒文化对“统一”和“平衡”两种文化向度上的依从也正是对此国情的依从。

 

我们一贯主张,未来白酒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除了名酒集中化发展,也要给予区域酒企更大的想象空间,其中营造“地方”与“地方酒”的多样化生态尤为重要,而唯有文化生态的多极化才能让白酒文化真正实现在地化、特色化、丰富化,以及白酒产业的均衡发展。

 

上海,一座闻名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外来人口远远多于本土人口,本是名酒的主场。但如今七宝大曲的悠然登场,将大都市的小“地方酒”带入我们的视野,浓浓的本土情节,饱含着老上海人的美好回忆和新上海人的地域认同,如能引发上海人一同“吃老酒”的风潮,不失为一场城市新文化实验。

 

这正是我们所乐见的。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