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区演变:向“大”集中、向“小”分化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集中”与“分化”是贯穿白酒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

文 | 吴明辉

 

“集中”与“分化”是贯穿白酒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而今这两大主题在过去的2023年白酒产区的演变中,既得到了趋势的延续,又出现了演变的新特征。

 

在集中化的主题上,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没有改变,遵义、泸州、宜宾、宿迁、吕梁、亳州等六大传统产区在产值、产量等方面仍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此外德阳、邛崃等产区也保持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同时,在集中化的演变中向“大产区”集中的特征在2023年变得更加明显,传统核心产区以协同化的方式演变“大产区”,如2023年初泸州与宜宾两市领导明确打造“大产区”的构想。

 

在分化的主题上,核心产区之下分化更多功能产区的趋势仍在延续,如在泸州产区下的古蔺,近年来迅速成长为中国核心酱香产区之一(2023年预计实现白酒产值235亿元)。但除了向功能产区分化之外,2023年产区向更具特色、更突出个性产区分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如2023年在泸州与遵义产区下,新提出了大二郎产区(二郎镇、习酒镇)和大茅台产区(茅台镇、茅溪镇)。

 

当前,中国白酒产区演变,出现了向“大”集中、向“小”分化的新特征。

 

通过大鱼带小鱼

向“大产区”集中

 

从各个产区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白酒产区之演变仍在向优势产区集中。

 

在产值层面,传统六大核心产区依旧保持稳定增长。遵义产区1月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产值通常远低于销售/营业收入)1110.61亿元,同比增长13.9%;泸州产区1月至10月,白酒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00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利润总额225.9亿元,同比增长23%;宜宾产区1-10月,全市白酒营收1496.9亿元,同比增长2.7%;宿迁产区2023年白酒产业实现产值454亿元,增长6.4%;吕梁产区2023年白酒产值251.6亿元,增长24.8%;亳州产区2023年预计规上白酒企业产值230亿元,同比增长8%。

 

在传统六大核心产区之外,如邛崃、德阳等中坚优质产区也在积极形成规模。根据德阳发布的数据,2023年前10个月全市白酒产业营收达159.9亿元,同比增长28.7%,预计全年有望突破240亿元;而邛崃产区2023年酒企实现营收120亿元,累计实现酒类(以白酒为主)工业产值增长11.7%。从增速来看,未来这8大产区所占中国白酒产业的产值占比将持续提高。

 

在产量层面,由于各大产区并未尽相公布2023年产能相关数据,但在中国白酒整体产量7连降的当下(2023年中国规模以上白酒产量仅为449.2万千升,同比减少2.8%),8大产区却都在提产量。遵义在规划中提到,到2025年,下辖仁怀市白酒要将产量提升至45万千升,宜宾也表示力争在2025年将白酒产量突破100万千升……白酒产能正在向传统六大核心产区以及德阳、邛崃等中坚优质产区集中。

 

而在产区集中化演绎中,2023年白酒产区还开始向“大产区”集中。2023年年初,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支持宜宾、泸州共建“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几乎在同一时间,成都也发布相关规划,支持成都(邛崃)、德阳(绵竹)加快建成全国优势白酒产区,以形成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为主体的成都都市圈白酒融合发展生态;而在10月,仁怀、习水、赤水与古蔺(四地占酒业酱酒中产量90%以上)共同发布了《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作宣言》,表示要破产区域壁垒,打造“酱酒经济圈”……

 

这种向“大产区”集中并非是大产区兼并小产区的无序扩张,而是大小产区之间更高效协同发展,即从“大鱼吃小鱼”向“大鱼带小鱼”方向转变。从众多案例可以看到,在各大产区走向“联合”的过程中,都提到一个极为关键的词——协同化,也就是《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到,未来白酒行业要着力打造名优产区,以产区作为世界名酒品质和价值新的表达方式,构建和优化产业协同平台,提升产业集成水平。

 

观察波尔多、干邑等成熟的“大产区”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由数个大大小小的产区集群自发形成的“大产区”,如干邑产区即包含大香槟区、小香槟区等“高山”,也包含边林区、优林区、良林区、普林区等“群峰”,各具特色的产区其所打来的集聚效应不仅能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交流和交易成本,建立劳动力共享池,而且“大产区”更像是一个放大器,技术与营销的协同将不断提升产区整体企业的品质与品牌,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发掘产区个性

向“小而美”产区分化

 

当前,白酒产区演变趋势延续了核心产区内部功能产区不断分化的特征。例如浓酱双优的泸州产区,已分化出以酱酒为核心功能的古蔺产区,据古蔺县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2023年古蔺规模以上白酒企业达27家,新增优质酱酒产能4万吨、总产能突破16万吨,预计2023年实现白酒产值235亿元,其产值规模已成长至比肩六大烈酒产区之一的亳州。

 

另一方面则是在产区分化的演变中,2023年明显出现了向“小而美”的特色产区、个性化产区的新特征。如在仅一河之隔(赤水河)的遵义产区和泸州产区,在2020年两岸包括茅台、郎酒、习酒、国台等7家重量级酱酒企业就共同发起并签署《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企业共同发展宣言》,推动赤水河左右岸的融合发展后,特征相似的酒镇在融合中分化出了相较于功能产区更具特色的“小而美”产区,在赤水河两岸形成了以大二郎产区(二郎镇、习酒镇)和大茅台产区(茅台镇、茅溪镇)为核心两大酱酒优质产区。

 

而从“小而美”的产区分化演变中,能够看到其一个显著特征——个性化。产区的本质是既具有内在要素的一致性,又具有区别于外部产区的独特性、差异性、不可复制性,而近年来中国酒业进入消费低速增长的新周期,中国酒类消费者也呈现出更个性化的需求特征。产区分化出更“小而美”的新兴产区,亦是对原有产区既有要素一致性的重新划分,从而更加突出新兴产区的独特性、差异性、不可复制性。

 

以古蔺产区为例,其与贵州仁怀、习水仅一河之隔,具备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一致性,但同时其在造酒的工艺上有存在其独特性与差异性(茅香郎味)。近年来,在泸州“一体两翼”的战略引领,“一核三带五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两区五地两体系”的发展路径践行下,浓酱双优、各表一枝,古蔺产区在放开手脚后也在郎酒狂飙以及“茅溪镇”迅猛发展的助推下,找到赤水河左岸的个性标签后的古蔺产区,成为炙手可热的中国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之一,并仍在快速成长。

 

总的来说,2023年中国白酒产区的演变仍紧紧围绕着“集中”与“分化”两大主题,不过在各产区加强协调以及发掘产区特色的过程中,多了些向更具协同效应的“大产区”集中,向更具个性的“小而美”产区分化的新特征。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