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晓娟
近几年,“扫码红包”一直在酒业中保持着高热度。不同的是,之前“扫码红包”是因酒企的踊跃参与而“热”,今年则是因弊端渐显而“热”。
作为酒企的重要营销工具,“扫码红包”曾是其面对高库存和消费预期降低等困境的应对措施,如今经过长时间的深度推广,却成了酒企与渠道共同的“心病”。立足全局来看,这场“红包”之变,既考验着酒企的应变能力,也影响着厂商之间的关系演变。
从实现方式来看,酒企在“扫码红包”的过程中,流通环节中所有“角色”都有出镜,这也决定了酒企会充分借助经销商、终端商、消费者等“角色”的力量,实现多个层面的能力与价值提升。
在这些作用的加持下,酒企越发重视对“扫码红包”的运用。从效果来看,这一模式确实在前几年对酒企的动销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河南经销商老韩说,“扫码红包”在兴起之初对终端商与消费者的刺激作用非常有效,尤其是后来才推行的反向红包,也因此,各大酒企都对其寄予厚望。
趋势拐点理论证明,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趋势的反转,从而形成新的趋势。立足酒行业来看,这一理论对于酒行业中“扫码红包”的发展轨迹同样适用。
曾经红极一时的“红包热”在今年出现了拐点——酒企不再追捧“扫码红包”,反向红包的正向作用被削弱,副作用逐渐显现。作为其中最大的争议点,反向红包广受诟病。
成都金牛区的一位烟酒店终端商表示:“反向红包该换换玩法了,现在大家都做就等于都没做,有些同行为了拿到红包返利降低酒的价格,这种狂拼低价的做法让倒挂现象更加严重了,不仅酒企扛不住,像我们这样本本分分卖酒的小店也扛不住。”
西安临潼区某烟酒店老板陆先生则提到:“有些酒企出于防止串货的考虑,会将异地开瓶率作为进行红包返利时的依据,但是开瓶地的决定因素不在我们,而在消费者。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地购买、异地开瓶太正常了,但我们就会拿不到返利。”
除此之外,“盗扫”、终端商恶意开箱等现象也时有出现。在行业人士看来,所谓的“红包”之变其实就是利益之变,而这一系列副作用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反向红包的操作空间太大,且无法进行有效的限制,演变至今已经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不仅伤害酒企,也伤害渠道。
酒水行业研究者、千里智库创始人欧阳千里认为,当酒类开瓶扫码红包刚流行时,恰恰是酒厂认为通过消费者开瓶扫码可以获得有效数据,从而掌握开瓶率,控制窜货,服务市场。当库存高企时,厂家又追求开瓶率,从而加大红包的投放力度,于是部分渠道商、终端店通过扫码获取红包及返现,然后低价销售开瓶酒,严重影响了市场环境。
对于酒企来说,反向红包其实是其补贴渠道的另一种形式。若终端为获得返利恶意倒挂,就会造成酒企投入营销费用却换来严重价格倒挂的局面。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酒企营销费用的浪费,更会激化厂商矛盾。
他还提到,从当下的环境来看,想要回到渠道的良性发展,要么酒企控货,让市场充满紧张感,从而让市场顺价,一切都会恢复正常;要么升级产品,让新产品慢慢取代老产品,从而进入新的循环。事实上,从今年6月开始,已陆续有酒企做出调整,或主动停止反向红包,或调整红包额度及返利方式,从而实现保价。
但从长远来看,反向红包不会立刻走下舞台,一方面,当下酒企的核心任务仍然是去库存,在大多数酒企仍在推行反向红包的当下,改变带来的风险还很难判定;另一方面,“吃螃蟹者”的举措是否有效,还有待市场验证。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