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人们需要不同的印记。这个时代似乎更看重“自处”,但只有“自处”真的够吗?
就好比自然界中的生物,独居者总是少数,它们大多是以伴侣状态处于群居生活中。
诚然,我们需要“自处”的时间来独立思考,但“相处”同样重要。与伴侣相处让我们感受温暖,相互扶持;与朋友相处让我们补充实力、更有力量。
聆听本期《舍得智慧讲堂》,与名嘴曹启泰共同探索社会中的“相处”之道。
现代年轻人除了“脱发”“养生”“焦虑”这些标签之外,似乎还会“恐婚”,连对象都没有的人也不在少数。
他们虽然嘴里叫苦,说自己是“单身狗”,但“毅然单身”的却是绝大多数。
在陆家嘴,一位男性一天可以遇到7200位适婚适龄看着顺眼的女性,可见“身边的异性太少”这条理由并不成立。当选择太多的时候,往往变得无法抉择。
如果给你一张双人泰国游的旅游券,你可能几天后就飞走了;但如果给你2万元旅游基金,可能一年后还没有做出决定。我们总是在不停打量和选择之间错失了最好机会,可见懂得取舍的智慧有多重要。
有些人选择单身,只是觉得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好,不需要和他人一起分享生活,我们不能去批评他,因为自我并没有错。但有些时候,他也需要一个能够在背后支持他的人。
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只是因为多了个“伴”。
当代年轻人生于独生家庭,从小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虽然看似独立,独立背后却是一个人独处的孤独。加之社会的焦虑与压力,让每个人更需要一盏常常亮起的灯和一个可以等待的人。
不如把“结婚”这件事轻松看待:两个人相处只是在同一个屋檐下,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彼此理解,相互照顾。在平淡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份温暖。
人生结婚只有两次机会:第一次是陷入恋爱懵懂无知的时候,看到对方想把终身丢给别人;第二次出现在迟暮晚年,最后一次抓住青春尾巴的时刻。
当我们步入婚姻,就意味着需要承担责任。不再是吵架了就分手的简单关系,而是需要两个人相互的支持与包容。“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是婚姻中最直白的取舍与智慧。同时,结婚意味着我们要对家中老人尽到赡养义务,也需要承担起养育下一代责任。
所以凡事总有两面,在享受婚姻幸福的同时,也要做好准备迎接婚姻中的各种插曲。
只有和伴侣的相处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与“朋友”的相处。
没有一个人的能力是超卓的,很多人都因为他的“朋友圈”形成了自己的硬实力。一个人的人脉足够宽广,才会天下无敌。
小时候只需要成绩很好,老师会夸我们是好学生,但随着年纪逐渐增加,念大学、读研究生甚至是工作后,越来越发觉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与人相处的能力同样重要,这也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去读EMBA的原因。
人脉的积累总有一个开始,而这个开始就是交朋友。
有人不会交朋友吗?真的有人不会。
他们总是主观地判断他人是“好”还是“坏”,以此来作为筛选朋友的唯一准则。然而事实往往却是,那些心目中的“坏人”同样拥有朋友,有些甚至人脉宽广。
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有的只是主观判断。那些所谓的“坏人”,只是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好。我们的人脉中同样需要所谓的“坏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要善于运用取舍的眼光,发掘他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水浒传》中宋江以“仁义”赢得所有人的心,无数英雄好汉心甘情愿追随他的脚步。可见一个人的社交形象有多么重要。
我们总在抱怨,5、6个朋友已经应付不过来,如何广交好友累积人脉?这时候就要感谢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各种方便的工具,比如“朋友圈”。
朋友圈就像以前的村口广播,谁家收到了城里的来信,马上就会让全村人知道他家在城里有亲戚朋友。朋友圈就是现代展示社交形象的最好平台之一。
维护社交形象不是让我们人前人后两张皮,表里如一的人才能真正交到朋友,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以“善意”对待身边的人。这里的善意,指的是和我们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比如父母、家人,甚至是那些可能对我们有负担的人。
思考一下,你是否能做到对他人抱有“善意”?
《孟子》中有一句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时代下,我们需要与他人相处,需要得到支持,也需要得到帮助。也许自处能让我们内心澄明,但相处却为我们带来受用一生的无形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