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若打开贵州的地图,不难发现其被群山环绕。以前,当地有句谚语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想在崇山峻岭间发展好经济,由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而高粱种植似乎为贵州开辟了一个解题思路。
九月秋风正飒爽,高粱熟来红满天。
红红火火,正是罗启勇等农户对日子的盼头。
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粱红了
抬眼望山坡,高粱、玉米、绿树等或成片、或零散地分布着。山风扫过,沉甸甸的高粱穗垂头摇晃,像一张张红艳艳的雀跃的笑脸。而比高粱还显喜庆的,是罗启勇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此时的他站在齐人高的高粱旁,左手握住穗下约两寸处,右手持镰刀割下。一手割,一手抓,待左手抓满后,再用高粱叶扎成小把,放入竹背篓或编织袋里。
这是他种植高粱的第六个年头。2017年,由于三个孩子都外出打工或求学了,此前一直种植烤烟的罗启勇面临家庭劳动力不够用的问题,正巧村里在推行“企业+政府+基地+合作社或农户”的合作模式。综合考虑后,罗启勇加入种植队伍,成为村里参与订单高粱农业的先行者。
“高粱好养活又省心。”罗启勇像介绍自家孩子一般细数种高粱的好处:一是对劳动力要求低,他与老伴两人就能种好18亩高粱地,也就播种和收割时较费力些;二是除劳动力外几乎不用其他投入,种子、有机肥等农资都是免费提供,销路也稳定,且到款准时;三是田间管理相对简单,除了播种后两三个月打一次生物制剂,只需时不时用锄头清除杂草,灌溉就靠自然降水;四是综合经济效益高,可弹性地去周边打零工,增加收入;五是种植全程有保障,遇到病虫害或干旱等问题,茅台与合作社都会及时提供帮助。
在种植高粱的过程中,罗修平遇到问题都会找罗启勇请教。靠着“传帮带”的田间实地教学,新农户能迅速入手并积累经验。与此同时,茅台与合作社每年都会在村里组织一两次面对农户的专题培训。以茅台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其专门建立了酒用高粱种植科普基地,每年培训高粱种植技术300余(次)、15000余人(次)。而高粱种植质量的检测也是茅台重点关注的议题。
2017年,马亮中在常规走访中发现仁怀市火石岗乡富兴村的部分农户未能及时领到有机肥,在给公司领导写的报告中第一段就反映了该情况,促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而自2018年贵州茅台原料供应链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后,如今马亮中在手机客户端上就能实时查看农资发放、高粱种植和收购等情况。
丰收不再只能靠天收
据统计,2021年茅坡村种植高粱5310亩,实现高粱产值1450万元,农户年均高粱收入3万余元。2022年茅坡村高粱收割更加机械化,据村民反馈,使用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二十多亩地,比原来手工收割的速度快了十多倍。
值得庆幸的是,田兴村的高粱标准化基地正在建设中,主要包括1.6公里的机耕道、6米的排洪渠、26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和烘干机,计划实现机耕、机播、机收等生产过程机械化全覆盖。而随着土地从小块归并成大块,散户种植也将变成集体经营。
“到那时,农户可以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拿到保底收入和利润分红,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社务工拿到工资。”田兴村主任罗修强介绍,2022年村里高粱种植地有两千多亩,若高粱标准化基地建成,将新增两千多亩高粱地。“将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用发展思维读懂农村
如今罗启勇等农户所种植的正是红缨子糯高粱。也许只有耐蒸煮、耐翻造的红缨子糯高粱,才经得起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考验,成就一杯“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的茅台酒。
农户们选择为茅台种植高粱,恰是用“脚”投出来的票。从2002年的2.0元/公斤到2022年的11.2元/公斤,茅台酒用高粱收购价不断提升,20年间增长了5.6倍,且远远高于普通高粱的价格。
正如农户们所公认的:“成本只有劳动力。”因为从2019年开始,茅台为每亩高粱地免费配送100公斤有机肥和1斤红缨子糯高粱种子;2021年起,配送有机肥每亩增加到150公斤。经济投入少,销路还不用愁,这对农户而言很重要。而在山路多的贵州,稳定地连年种植高粱更显得划算,交售时去就近的粮站,光是运费这一项就能节省一笔开支。
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种植高粱也许不能获得最高的收入,却是因地制宜的优选。由于高粱种植期间播种和收割是最为忙碌的时刻,在劳动力有限的条件下,田兴村自发形成互助式经营特色。“今天你家收割,我来帮忙;明天我家收割,你来帮忙。”罗启勇解释说,这就像互相帮彼此的背部挠痒,而且不计较亩数,也完全不收费。可见,高粱的种植也有助于乡情的维系。
厚植三农绿色沃土
而这些标准不仅要记住,更要行动。从茅坡村驱车返回茅台镇的路上,有好几处地方,路一侧是对齐排列的三四栋小楼房,各家门口放着一台绿色的脱粒机。高粱穗从进料口放入,秆和粒自动脱离后分别从不同槽口甩出。脱好的高粱粒被平平整整地摊放在水泥地板上,在阳光照耀下就像一片红色的细沙。
为了让晾晒更加充分,农户丁大姐有时如赤脚“踏浪”般,在高粱粒上蛇形趟动,有时操着齿耙来回翻搅,有时拿着竹编簸箕颠晃过筛,虽然忙碌却笑意盈盈。而资深的高粱农户,不少已练就了“梭手干湿、口咬听声、眼观饱圆”的特技。
为了保证优质高粱的来源,茅台在仁怀市及毗邻地区建设高粱基地,酿酒所用的高粱全部来源于此。每年,有关部门都会对高粱基地进行全面检查,对基地环境和高粱进行采样检测。
而罗启勇等农户都晓得要用有机肥,因为“它是从酒糟里来的,用了能减少对土地的伤害”。在他们看来,高粱全身都是宝,除了高粱粒外,剥籽的高粱穗可以做扫帚,秸秆还可以卖给饲料厂。物尽其用,正是农户们勤俭持家之道。
高粱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企业+政府+基地+合作社或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好水、好土、好高粱,才能酿造纯正的茅台酒,才能保障高粱农户的长远收益,才能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孕育丰沃的水土之源、打造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屏障。
让高粱红生生不息
而这些年,也是田兴村发展转型的关键期。2017年,村里还有五十多户需要改造危房,有三十多公里道路需要硬化,有一百多户尚未喝上安全自来水……如今,房屋修缮好了、路通了、水也接上了。
“村里还建成了4个文化广场,提供各种健身器材供村民使用。”罗修强说道。居住环境变好了,家庭收入也稳定,高粱种植是农户的支柱性收入,但不是全部收入,田间管理的弹性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开展其他渠道的创收工作。而高粱种植年限和经验的积累,又令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种植工作。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倘若打开贵州的地图,不难发现其被群山环绕。以前,当地有句谚语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想在崇山峻岭间发展好经济,由古至今都是一个难题。而高粱种植似乎为贵州开辟了一个解题思路。
高粱作为酱酒生产和酿造的主要原料,可以成为贵州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指出,发挥赤水河领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要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快现代种业、特色优势杂粮、优质稻推广。
高粱种植的背后,稳定的合作模式给农户带来了安心,保质的种植方式给农户带来了信心,可观的交售收入给农户带来了开心。这也让他们与脚下土地的关系愈加亲密、和谐。而在一浪接一浪的高粱红下,生活的佳酿正在调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