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第一次喝白酒,是家里来了亲戚,我爸陪他们喝酒。大人在喝酒聊天,我在一旁无聊的玩手机,看他们喝一口就呲一次牙,表情很痛苦,我就在想,那么难喝为什么还要喝。待大家都离开饭桌后,我偷偷的尝了一口,哦,果真难喝,就一个字:辣--辣眼睛,辣鼻子,还辣喉咙。再看我爸第二天无精打采的样子,这哪里是享受,明明是忍受。那时候我对白酒的印象是一种散发奇怪气味的难喝液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成长,经历的酒局多了,我对酒又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是一种散发奇怪的气味,有时候还会让人失去冷静。有种说法,从猴子变成人,花了二百多万年;从人变回猴子,只需要几瓶酒。虽然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基本都离不开酒,可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酒,不好。
直到来到源坤的那一天,让我对中国白酒有了颠覆性的认知,也想对白酒说一声对不起。因为酒真的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从商代晚期的酒池肉林,到东周春秋时代的箪醪劳师;从战国时期的鲁酒薄而邯郸围,到西汉的文君当垆;从东汉末的煮酒论英雄,到三国魏初建时的清圣浊贤,从晋代的竹林七贤,到著名的饮中八仙;还有宋代的杯酒释兵权。可见,自古以来酒都是有故事的。
早期酒基本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到唐宋,都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的酒,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跟着进步,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良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元末明初的天锅到现在的甄桶,从以前的粗糙到现在的细腻。从最开始统称米酒、黄酒,到现在的12个香型,无一不体会出人类的智慧。我们现在品的每一杯酒,都是智慧的结晶。
从一个不到一米高的甄桶,能甄出连现代科技都不能完全检测出来的上千种微量成分,这就是中国白酒最最令人着迷,也是最为神秘的地方,这上千种微量成分,因为不同的水质,土壤,气温,气候,微生物,再加上不同地域的酿造方法和贮藏方式,还有我没有了解到的,因为这以上的种种,让每一种中国白酒都独具特色,各有千秋。一杯中国白酒,一百个人喝,有一百种不同的感受,有多人喝,就有多少不同的味觉体验,每种香型因为酿造工艺环境的不同,其微量成分也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乘相抵,相互陪衬,再加上每个人嗅觉,味觉的差异,嗅到的,尝到的,可能没有办法用具体的语言去形容表达,但是能确定,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来到了源坤,是为了学习品中国白酒,可是我发现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品酒,更多的是尊重。前面说了那么多关于酒的历史,故事,演变过程,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品酒即品人,你要评价这个人的时候,你首先要了解他,你不了解他,就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从配发的品评用具,品酒台,郁金香品酒杯,都能感觉到对中国白酒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凝神静气,心系于酒;举杯齐眉,眼观其色;勾头倾杯,鼻闻清香;细吞慢咽,品尝其味;融色香味,得其风格。这四十个字,是白酒品评的顺序,也是精华。
酒虽好,不可贪杯。汉代《战国策》中所提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中国白酒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也有自己表达的方式。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包括之前的我,都对酒有着深深地误解。误解来自每次吃饭时一次一次不停的干杯,和第二天宿醉的难受。我想让那些对白酒有偏见的人不再偏见,想让那些对中国白酒没有了解的人有正确的认知,还想让更多的和我一样的九零后去了解、学习中国白酒文化。
通过一个星期的专业学习,让我了解到白酒香和味的物质基础,让我了解到白酒质量感官品评,让我了解到十二种香型的工艺特点和品评要点,更让我了解到酒该怎么喝。一流的师资团队让我这个九零后对白酒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中国白酒是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几天过去了,有一个镜头却让我历历在目,在沈怡方爷爷授课结束的第二天早上,回家之前,特意回到教学现场,嘱咐我们好好学习,做好中国白酒的传承者和开拓者。当沈爷爷饱含深情地跟我们说:“各位年轻的白酒文化传承者,保重。”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送上了对白酒迟到的歉意:
——中国白酒,对不起。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