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刘树琪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中国葡萄酒国际化问题:
一、全面认识国际化新趋势对中国葡萄酒业的挑战
当前,国际葡萄酒市场格局不断变化,葡萄酒新旧世界国家的角力,使葡萄酒业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
(一)国际市场相对饱和,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巨大。OIV统计资料表明,欧美需求放缓甚至萎缩,全球葡萄酒年消费量约下降680万升。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市场相对成熟并饱和,增加市场份额十分困难;而中国人均葡萄酒年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3多亿人口的中国,葡萄酒消费潜力极大,面对这个高速成长的新兴市场,国际葡萄酒巨头们把中国市场作为战略部署的重点。
(二)国产葡萄酒的短板日益显现,市场竞争乏力。
基础薄弱,风格雷同,成为国产酒短板。调查显示,各产区主栽葡萄品种几乎都是赤霞珠和霞多丽,占70%以上,彰显不出葡萄酒的多元产区特色和中国风格。与国际葡萄酒主产国相比,我国在酿酒葡萄品种选育、种植、标准化生产、质量标准与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法定产区制度、地理标志建设等环节普遍薄弱。
(三)葡萄酒产业的动能和发展方式急待调整。
就动力看,过去是靠生产要素投入,包括人口红利、资本投入、土地环境等一系列高投入,支撑葡萄酒产业增长。实践证明,靠资本、劳动、土地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是不能持久的,而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由粗放转向集约、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同质转向个性、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和性价比上来,成为葡萄酒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以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战略推动产业转型提升
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我国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
(一)推进走出去战略,在优势明显的国家和产区,配置资源,补齐短板。
国外葡萄酒产能过剩带来的产业调整,为中国葡萄酒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中粮长城收购智利、法国知名酒庄;烟台张裕积极“走出去”,已经成为国际化知名企业。
(二)引进和借鉴国外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
前期的对外开放,我们注重的多是技术和装备等硬件,对新的理念模式机制等软件重视不够。比如欧盟的生态理念、日本的六次产业、以色列的精准农业、美国的纳帕模式、法国葡萄酒小镇、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与生态化等。现阶段的国际合资合作,要借鉴吸收这些国际投资承载的新理念、机制、模式和业态,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三)推进国家层面和各级地方政府做好顶层设计。
作为国际化产业,在国际上各个葡萄酒生产国都有一整套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及产业扶持政策。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从一个个地方产区做起,搞好产业规划和配套法规政策,推行地理标志和法定产区管理制度。
三、探索培育葡萄酒的中国风格,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化的新征程中,中国葡萄酒业既要有国际視野,更要立足我国多元的风土条件和历史人文资源,大力探索培育葡萄酒的中国风格。
(一)培育适应中国多样化风土条件的品种品系和个性化产品产区。
风格,即一种葡萄酒区别于其它葡萄酒的独有的特征和个性。原产地的生态条件、葡萄品种以及所采用的栽培、采收、酿造方式等,决定了葡萄酒的质量和风格。何况,中国地大物博,自然气候、土壤类型、文化历史复杂多样,是形成个性化产品产区的宝库。
(二)研究适应消费新群体新需求。
未来的消费需求引发新一轮结构调整和升级,消费特征也由最初的同质化、基础性消费向个性化、差异化消费转型,模仿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消费新群体新需求不断出现。特别是农村和城镇快速发育的巨大消费市场,这个新群体新需求的核心诉求是性价比。
(三)通过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多措并举降低成本。
当前我国葡萄酒行业机械化水平低,过高的人力成本已影响到酿酒葡萄种植业的生存。葡萄酒企业要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压缩非生产性建设成本,降低栽培、酿造和营销成本,抓好标准化、简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性价比。
(四)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
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科技研发与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是中国葡萄酒国际化的核心前提。通过与国外知名院校、跨国公司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战略合作关系,选派优秀人才到境外访学研修,不断培养人才的国际化思维。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