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逼宫”雀巢敦促其改革,银鹭面临剥离风险?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便如雀巢这样的食品大鳄,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据路透社报道,雀巢的激进投资者丹尼尔-勒布致信雀巢董事会,敦促雀巢分拆为三个部门,并告诉董事会要“更敏锐”、“更大胆”和“更快速”地对公司进行全面改革。

勒布批评了雀巢销售增长的缓慢、股价的下跌,以及没有出售更多不符合其“营养、健康和幸福生活”策略的业务。其还点名表示应该卖掉银鹭,这个收购于2011年但业绩却一直不太理想的品牌。

雀巢随后回应称:自身销量增长速度已经位于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塔尖”了。雀巢同时表态,正在“加快投资组合重组,重点放在高增长、高利润的类别”。

的确,雀巢自去年新任CEO马克?施奈德上台以来,已经谋划了转型计划,并开始围绕核心业务进行买和卖地调整。但是船大难调头,显然雀巢的改革进度并未达到上述股东的预期,因此遭遇施压。

在此情况下,表现不佳的银鹭处境也显得颇为尴尬。

本土大肆收购,食品饮料业绩却不尽如人意

为了拓展新兴国度市场,雀巢经常采取的战略是并购具有成长远景、增长后劲大的外乡品牌,这是发展壮大最便捷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仅收缩了市场耕作周期,借助相近企业的贩卖渠道渗入到更普遍的二三级市场,而且打扫了不少强有力的竞争敌手,扩展了其市场份额。

纵观其中国发展史,雀巢始终青睐这条捷径:

1998年,雀巢就购得海内鸡精行业第一品牌上海太太乐80%的股权,惊动业界;

1999年,雀巢又收购广东最大冰淇淋品牌广州五羊97%的股权;

2001年,雀巢又拿下海内第二大鸡精临盆商四川豪吉60%的股权,一统中国鸡精市场;

2010年,雀巢斥巨资拿下云南大山70%的股权,补足矿泉水的短板;

2011年4月又拿下了厦门银鹭60%的控股权;

2011年7月以约111亿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

2012年4月以118.5亿美元收购惠氏,决计力博海内奶粉市场……

雀巢收购惠氏这一步棋下对了,短短几年时间,两者实现了“双赢”,在中国的外资奶粉“五强”争霸战中,惠氏业绩数一数二。但是其收购的饮料和休闲食品业绩却有点不尽如人意。

徐福记、银鹭、太太乐等品牌在近几年的业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到去年年中时,银鹭业绩仍在拖雀巢后腿。

银鹭被指“拖累整体业绩”,面临剥离风险?

从一家地处偏僻小山村的罐头小厂开始,天时地利人加持之下,银鹭一路高歌猛进,到2010年,其已经成为一个年销售收入53.53亿元的食品饮料集团。

2011年鼎盛之时,银鹭董事长陈清渊却选择将银鹭卖给雀巢。经过重重协商和审核,雀巢收购了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60%的股权。

但从2015年开始,银鹭的业绩就开始下沉,这对于在中国业绩呈下滑趋势的雀巢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自2014年开始,雀巢在中国的业绩便开始下滑,乃至拖累到集团的整体表现。2016年雀巢在大中华区销售额为65.4亿瑞郎,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7.4%。

有分析认为,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很可能是影响雀巢增长计划的主要因素,而这也许是受到了银鹭食品的业绩拖累。

而在最新的2017年财报中,雀巢提及中国市场增长转正,该表现则源于银鹭业务的“稳定”,以及来自咖啡、冰淇淋和烹调食品的稳健贡献。这也透露了银鹭的尴尬处境。

据雀巢最新的2017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总计为898亿瑞士法郎(约合969亿美元),较之去年同期增长了0.4%;净利润为72亿瑞士法郎(约合77.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8%。

有业内人士揣测,不排除雀巢顶不住股东压力将其剥离的可能性。

但朱丹蓬则认为,银鹭有着近百亿的体量,对于雀巢大中华区的业绩起到支撑作用,一旦剥离将会对整体业绩造成影响,因此不会轻易被放弃。

此前,银鹭进行了产品创新和渠道的优化梳理,正处于复苏的状态。再加上银鹭所在的植物蛋白行业正处热门,未来可期,预计雀巢不会轻易卖出,而是会在创新上下工夫,以提振业绩。

产品老旧,出路在于改革与创新

在当前大环境下,消费者比较年轻,他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更明确,而银鹭的经典产品银鹭花生牛奶已卖了10年以上,包装与口味一如既往,导致产品老化严重。

雀巢相关负责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曾表示:“对于银鹭,最重要的是升级已有的产品,以确保它们跟得上潮流,即人们希望喝到更健康的饮料,以及更高端化的产品。”

为此,2016年8月银鹭推出蛋白饮料新品“活粒go”,这款产品是银鹭进行一次高端化的尝试,但从市场反应来看收效甚微。

在这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年代,银鹭显然垂垂老矣,跟不上步伐。不仅是在产品方面创新不够,缺乏个性化的产品,而且在产品宣传方面也因循守旧,主要还是停留在电视卫视等媒体的投放,互联网投放得较少。

随着伊利、蒙牛、三元、达利园等各家推出花生牛奶,银鹭花生牛奶的市场被瓜分,在竞争对手不弱、份额被稀释的情况下,如果银鹭没有研发出新的大单品,业绩下滑是必然的。

如果雀巢选择不剥离银鹭,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就必须带着“老伙计”奋力改革才行。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