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粱红了,又是一年品质见证:泸州老窖与文学大家依旧“不见不散”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这是“泸州高粱红了”活动走过的第九个年头,这一泸州老窖独创的行业IP早已成为文化界人士走进白酒,与白酒建立全新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亲近田间、感恩造物、汲取灵感的文学、文化采风之旅本身,已经在泸州老窖和多年来众多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的努力下,成为一本永远“未完待续”的动人诗篇,更是中国白酒进行品质表达和形象展示的范本。

1.jpg 

7月19日,由泸州老窖联合文学期刊《十月》杂志社主办的“泸州高粱红了”2019文化采风之旅在酒城泸州举行,著名作家、编剧、诗人走进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种植基地感受高粱丰收之喜,见证泸州老窖有机酿造的源头,共启一场农耕文明、文学创作融合交织的文化盛事。

“泸州高粱红了文化采风之旅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走过9个年头,成为泸州老窖独树一帜的文化活动,多年来名家汇聚酒城泸州,以中国白酒为载体,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演绎了酒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留下了关于文学与美酒的精彩辞章。 

1.丰收的高粱地里,文学家奏响灵感之歌 

盛夏的酒城,红梁似火,酒香四溢。电视剧《乔家大院》《诚忠堂》作者、编剧朱秀海,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江苏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中国作协全委、《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修文等文学界嘉宾循香而至。 

2.jpg

4.jpg

3.jpg

嘉宾们亲临泸州老窖有机高粱种植基地体验采风和创作,深入田间地头获得了丰沛的创作灵感。采风期间嘉宾们走进“中国第一窖”——1573国宝窖池群,和泸州老窖天然藏酒洞——纯阳洞,感受中华酒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泸州老窖打造的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机健康文化。 

2.相约酒城泸州,文坛大家对话酒与文学

“泸州高梁红了”文学座谈会上,嘉宾们围绕美酒、生活与文学创作展开交流与讨论,碰撞灵感,分享心得,在1573国宝窖池群旁开启了一场穿越446年的灵感对话 

             5.jpg

座谈会上,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锋表示,作为国有大型骨干酿酒企业,泸州老窖秉承“天地同酿,人间共生”的企业哲学,大力推动以白酒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增强和引导文化自信。

林锋提到,“2011年,泸州老窖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首次启动‘泸州高粱红了’文化采风之旅,通过艺术、文学、民俗与中国白酒文化的珠联璧合,不断弘扬和丰富着灿烂的中国诗酒文化。如今,‘泸州高粱红了’已进入第9个年头,众多文学名家亲临泸州老窖糯红高粱基地,深入田间地头,书写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行业独树一帜的文化活动。”

6.jpg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江苏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鲁敏女士谈到,“酒与文学有着共同的基因。”她表示,“文学艺术的创作,就像发酵的酒分子一样,需要一点点分解勾兑,加上现代的元素才变成当下的口味,值得我们回味。”

7.jpg 

《十月》杂志主编、编审陈东捷在座谈会上谈到,“中国自古以来酒和文是不分家的。如果把酒字去掉,中国文学的半个文学史就没了,特别是诗歌将会逊色很多。”他坦言,泸州老窖是一个有文化情怀的企业,连续九年举办“泸州高粱红了”文化采风之旅活动,为文艺工作者提供这一场美妙的旅程。

9.jpg

8.png

10.jpg

3.从农田到餐桌,让中国白酒的质量看得见

泸州老窖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具有千年的酿酒史,其技艺传承至今已有23代人、690余年,被誉为“浓香鼻祖”。为了坚持浓香型白酒的“纯正血统”,泸州老窖一直采用川南糯红高粱酿酒,并坚持传统的“单粮”酿造工艺,所酿之酒口感更为净爽、醇厚。

11.jpg

2001年,泸州老窖于行业最早提出“有机高粱”的种植标准,从土壤、种子、原粮到酿造蒸馏再到灌装生产,全产业链施行有机化管理,从酿酒原粮生产环节入手,主动掌控酒体质量,保证每一滴酒源头的天然和安全。

泸州老窖国窖人一直把有机高粱种植视为白酒生产的“第一车间”。嘉宾们在“第一车间”里探寻泸州老窖酿造的源头,亲身体验了泸州老窖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机健康文化,见证了泸州老窖酿酒人对匠心匠艺的坚守。

12.jpg

事实上,保证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是泸州老窖一直不断修炼、提升的内功。泸州老窖坚持“让中国白酒的质量看得见”理念,目前已建立了从原粮种植到酿酒生产再到质量检验全产业链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系统化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泸州老窖通过对有机高粱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发展回馈社会体现了泸州老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产业扶助农业领域的杰出标杆。

13.jpg

糖酒快讯点评

如今行业愈发强调品牌力支撑,这是一切酒业头部竞争和升级之战的能量所在。而品牌力的打造包含的诸多要素中,品质表达和品牌性格诠释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续九年的“泸州高粱红了”活动,是泸州老窖演绎诗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下来,这一行业独创IP在塑造和丰富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中国白酒与文化共鸣的通用语言,同时也使泸州老窖提升品牌力的有效路径。 

首先,活动的“持续性”保证了IP的成长和进化。“泸州高粱红了”以采风之旅的形式,构建了一个文化大咖与中国白酒的互动平台,并且从酿造源头到最终的美酒品鉴,泸州老窖能够将自己的故事“有层次”的缓缓道来。九年来,伴随着泸州老窖近年来品牌层面的不断跃升,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故事融入其中,既保证了平台的价值,也为文化大咖们的创作带来新的灵感。而这一群体创作作品的特殊性,又使得泸州老窖的品牌故事能够长久传颂。 

其次,品牌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强个性化IP的打造。正因为中国白酒与文学、艺术的天然关联,这对延续千年的“恋人”,早已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感知。泸州老窖凭借“泸州高粱红了”,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以及大型舞剧《李白》、《孔子》等多维度的呈现方式和精彩内容逐渐构成一个整体,塑造了品牌独特的文化气质。最终在群雄角逐的酒业圈里,将“文化”这一最基础的品牌传播元素,演绎成了能够和自己深度绑定的语言系统。 

再次,“从田间到餐桌”的品质诠释热潮中,“泸州高粱红了”是最具智慧的案例。随着品质消费时代的来临,全社会对于产品健康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企业要用一套易于传递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品质标签。在延续九年的文学采风之旅中,泸州老窖将全产业链展现在文学大咖面前,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或许都能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由此借诗歌、绘画、书籍等更为亲切和饱含情感的方式,成功将有机品质、安全生产、技艺传承等品质内容传递出来。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