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专栏】传习录:笔记及思考(二)

林枫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业越大、挫折越多,所以凡有志向之人,都应该看看《传习录》。我分享一部分当年的读书笔记,权当抛砖引玉。

这是我2015年看《传习录》的笔记,看到有触动的观点,就记下来,后面有释义,之后是我的感悟和联想。

今天回头看来路,2016年创业受挫,几近绝路、痛不欲生,后来能走出来,和这样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在我成长路上,《菜根谭》、《传习录》、《素经》和《曾国藩家书》给了我很大的加持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业越大、挫折越多,所以凡有志向之人,都应该看看《传习录》。我分享一部分当年的读书笔记,权当抛砖引玉。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101:

1、“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喜怒哀乐的情感,就产生孕育它们的本体(内在良知)而言,是中正平和、恰到好处的,只是,现实中的人们,在喜怒哀乐的种种情绪中,掺杂了很多其他的动机和意图,便会导致这种情感表达要么过度要么不足,显得不够真实,这就是私欲,所以,我们都喜欢生活中真性情的人,我们喜欢小孩子,因为真性情和小孩的喜怒哀乐都很本色,因此都有比常人高的能量场。东床快婿的由来:东晋宰相王导让人到王家青年才俊中选女婿,媒人回来说:王家年轻人都很好,但是在东屋房间的床上躺着一个衣服敞开怀的年轻人,最好。潇洒不羁的王羲之被看中,因为他的情绪是真实的、不做作的、本色的,没有为了这么大户人家来说媒流露出任何攀附的欲望动机,这样的境界自然流露出感化人的气场。我们因为功名利禄,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的情绪,无法走到从容的境地,人前事后显得抖抖索索、畏手畏脚,其实,这不是因为外在所致,是因为我们内在的良知本体被私欲所蒙蔽。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102:

1、“执中无权尤执一”:坚持中庸虽然正确,但是如果决断不能够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就是偏执,就会犯错误。一个公司无论百人规模还是万人规模,如果不能在根本上改造和提升员工的认识,在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层面形成强大的力量,在员工层面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所有的管控、授权、平等,都将带带来短暂繁荣后的毁灭,现今互联网公司的直呼其名、随意穿着、来去自由其实是回避创始人内心的苍白和管理的无序。因为,所有的文化源头,都很容易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讲不明、讲不透、讲不清的“中庸”,管理干部就将扯虎皮当大旗,动不动“为了公司”、“为了价值观”,从而在员工层面形成“价值观强奸”的事情。听说,华为早就不将《华为基本法》作为公司管理的准则,任老板的水平和提炼能力早已出神入化了,比如,“不让雷锋吃亏”、“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决策”等,但你能学到吗?。

2、“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欲到之处”:如果一个人不下功夫克制私欲,每天只在嘴上说说,终究认识不清天理、私欲。就像人走路一样,走过一段之后才认识到这段路。走到岔路口时,有疑惑便问,问了再往前走,才能慢慢达到要去的地方。做咨询时,常常告诫年轻的咨询师说要走到田间地头,找到与企业家心灵接火的机会,做企业,要有一猛子扎进去的勇气,折腾、折腾、在折腾,只要心诚意坚,早晚都会有回报。很多本来做的不错的企业家,上了MBA后反而丧失了企业家的本分,企业反而越做越差。

3、“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造就一个人,也只是让他找到自己特别喜欢又有禀赋的事情,专注这些事情,能够发挥他内心的纯粹,这是天理,也是他的天命,这样能够让他内在的良知天理自然而然的发挥作用,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人才”了,而当他内再存养修炼到了真正天理的程度,他就干什么都可以成功了,这样的人是“不器”之才(没有边界的限制)。

4、问:“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欲如何亦谓之私欲?”,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学生问,内心好美色、追逐名利肯定是私欲,但那些闲思杂虑怎么也是私欲呢?阳明回答说:闲思杂虑毕竟是从喜好美色、追逐名利这些根上生发出来的,从根源上找才能看清实质。我们现实中的人,往往在两种状态中度过,一是欺人、一是自欺,前者涉及做人品德,后者涉及修炼境界。对于一般的人,克服欺人容易,克服自欺很难,尤其中国人,因为世俗道德中对名声的追逐,让我们举手投足中都融入了虚假的成分,甚至往往多不自知。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103:

1、 志至气次:志,志向,意,意气、气象,真正立下了志向,充盈于心的意气也就随之而来,人就变的有气象格局。民国时期人的照片所透露的气质,现在很难看到了,照片中人那双眼睛背后透出的是一番气象,而气象背后是那人内心的信仰和志向:忧国忧民、中国往何处去?现在社会中人,关心的更多是工资、奖金、股份、分红,天下无心外物,两个时代、两颗心,眼神自然不同。一家公司,无论创业还是守成,最关键的是一种文化的渗透和浸润,要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信仰,信仰什么?一个公司的价值有三:创造利润、培养人才和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导向就是这个公司应该有的信仰,有这样信仰的一群人,就会成为战无不胜的铁军。

2、 问,“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陆澄问:程颢先生说,圣人论道必然朴素谦卑,贤人说话却自我抬高,是这样么?先生说:不对,假如这样就是作假了。生命的河水应当自由奔放地流淌,一个人太过于质朴本色(质),不顾及别人感受,则显得粗野,但是如果太过于精细修饰(文),则显得城府太深,不够真实,所以说,君子,文质彬彬。人事之事,“真实”往往是最强大的武器。公司经营要守正出奇,对内守正,对外出奇,对内部员工,领导不要装高深,要坦诚,该爱就爱,该批评就批评,批评也是为了爱,领导也会犯错误,犯错误就要改。

3、 “只存的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只要时刻保持内心当下的体验,由心主导自己的情绪,就是学问。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思来虑去,有何用?只不过让人放逐内心、心不在焉罢了!一个人说话颠三倒四,足以说明这个人没有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佛家认知的极乐世界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打坐功夫深的人,所有的念头全部停下来,也会没有时间的概念。一个内心修得好的人,言语次序会非常合乎人之常情常理的。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104:

1、“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四周,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孝悌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的。”“仁”是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天理,虽然它无处不在,充满天地间,但是它运动变化,有个先后本末的过程,所以说它生生不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怎么可能真心对别人好呢?),仁就是从这里面出来的。东方文化,讲究天地、君臣、父子秩序,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个先后本末,所以依此看墨子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平等,认为有违常理。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形成了社会中的三个圈,“老乡圈”、“同学圈”、“血缘圈”,在一家公司里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圈子文化和小利益群体,这是文化使然,所以,东西方公司的治理在集权和分权上就会有差异,在契约精神和人人平等文化下的西方公司就会多分权,而在圈子文化和讲究先后秩序的东方公司就会多用集权。兼具东西方之长的治理结构,不是取决于模式和方法,而是取决于员工的思想改造,以及自上而下的自我约束,所有的贪腐和小圈子,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东方企业的治理中,“人人平等+长幼有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共存,将是代表商业走向未来的力量。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105:

1、“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著是物”:身体的主宰是心,心的清明主宰是认知,认知衍射蔓延出来是思想意念,意念涉及的对象是事物。“天下无心外之物”的逻辑,这段话说清楚了,内心与外在事物之间的映射关系是通过思想认知建立的,思想认知的改变,外在就变,“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抵也有这个意思。但这段话的开端是“身”,而不是“心”,为何呢?按照佛家来讲“人身难得”,不从轮回说,仅从修为上,肉身是人修炼的载体,“眼耳鼻舌身意”,多是摄取外在色相的通道,亦是修炼内心的载体,所以,“心为身之主”,而“身为心之表”,二者互为阴阳,相互促进和印证。

2、“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更似老、佛”:仅谈“明明德”而不说“亲民”,更有点象佛道两家的思想。这是我很喜欢阳明心学的地方,修身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终极的体悟,而是为了入世三立、解决社会问题,有点类似地藏王菩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但佛教也有“大乘佛法”,乱世重构也多用老子的思想。不太明白,为何阳明先生对佛家和道家还有偏见。难道,佛道形式多于内容?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106:

1、“当理而无私心”:符合天理而又没有私心。心就是天理,这里说的是本心,而不是私心,符合天理就是无私心,无私心就是符合天理。领导力有一个指征,就是让别人放松的能力,让别人放松就要你自己内心柔软和放松,一个人内心总是很柔软放松,就离无私不远了。有种说法,人的外貌,三十岁前是爹妈给的,三十岁后是自己给的,说的都是修心,修到接近无私、靠近天理的人,外貌看着总会让人感到舒服的。社会失序的时代,是非对错的标准就会很混乱,面临外事纷扰,我们内心的安定、自洽从容就是是非的标准。

《传习录:薛侃录》读书笔记1107:

1、“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功夫。”:这个心真切实意,见善就靠近,有错误就改正,这才是真诚确切的功夫。如果只追求做功夫的神气反应和效果,反而会助长向心外求理的毛病,这不是真正的练功夫。打坐、辟谷、节食等等外在修炼形式的过度追求,反丧失原本修炼内心的根本,最终有害无益。甚至读书、开阔视野的外在学习,如果没有内求修心这个根本,也会犯错。朱熹晚年反省,认为自己弄错了顺序,也是这个道理。

《传习录:薛侃录》读书笔记1110:

1、“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人力愈多而天理愈蔽。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人们知识愈广博,内心的私欲就会越多,才智越高内在的天理反越被蒙蔽(这种现象,在身边比比皆是)。我们下功夫,只求每天减少,不求每天增加,减一分私欲,便是恢复一分天理。天理人欲是一个果,但是“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是一个路径和前面的因呢?譬如世俗中修佛,大家很喜欢禅修,希望靠一两句暗语的机锋,来获得豁然开朗的人生智慧,其实,没有一个内心克己自省、持续修炼的过程,是很难达到这种化蝶之境界的。所以,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内心,往往被一种功利的、追求效率走捷径的动机所笼罩,在所谓成就感的牵引下,反失去自我。

2、“草若有碍,何妨汝去?”:草若有妨碍,你去除它又何妨?这段话的讨论背景:花草生长在一起,从花看草,草是障碍、是恶,而从草看花,花是障碍、是恶。其实,天理本然无善恶,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有大爱,将万事万物当成稻草人一样等距离的看待),而善恶是我们思想感情发出来的一种判定和结果,至善之地,就是我们的思想情感没有发出来的一种境界(人之七情六欲,这很难,但是做到了,就真正开悟了)。薛侃就问:如果这样,花园中草还要去除吗?因为这样不是有善恶之分了。先生说,如果有障碍,就要出去它,这背后的欲,不是个人的私欲,而是天道、天理。所以,我们常说,杀人也是渡人,善恶的定义和分寸,需要我们一生去修习。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