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自古是就是古代王朝的都城和统治中心,也是粮食主产区,所以河南的酒厂很多,以前曾有县县有酒厂的说法,但绝大多数酒厂生产经营情况都很不乐观,很多酒厂做了几十年,依然在温饱线附近徘徊,个别曾有过辉煌的,也是惊鸿一瞥,转瞬即逝。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借着豫酒振兴的春风,把酒厂做起来那?有没有清晰、明确的成长路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
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一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也就是个从0到1的过程。能够发展的又快又好,要么是企业老板很能干或者请的总经理很有水平,又或者第三方的咨询公司很厉害,但不论谁在中间起的作用比较大,最重要的一定是干对了一件事,就是通过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除此没有其他可能。
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发展模式,这个过程无疑是很痛苦的阶段,迈过去了就能迎来快速的发展期,探索不出来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要么倒闭,要么一直在温饱线边缘挣扎。很多企业自己探索了很多年,依然迷茫,找不到方向。
河南据统计有280家酒厂,做好这一步的企业,比例非常的小,为啥这第一步这么难,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a、这个事情只有企业老板干最合适
大多数中小型白酒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都不太乐观,而快速试错、快速迭代,需要企业完全信任和放权,但资源的使用和调配,在一般中小企业视为老板的禁脔,所以这个活老板干最合适
这个环节核心能力是:需要有创意有拼劲,能玩命尝试各种机会,找到企业发展的基础。创意方面的重要性能占70%,所以最好找个经验丰富的商业咨询顾问就非常的重要了。执行层面,需要有个能干的销售副总狠抓执行力。
这个阶段企业最需要的能力是会干,能干会增加结果的确定性和修正执行过程中的瑕疵。
b、能力错配是常见的矛盾
一般中小企业,喜欢使用在大企业工作过的各级经理,来企业做管理,觉得大企业出来的人,见识广、水平高。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绝大多数合作都会在磨合期就分道扬镳,少数能留下的也不会超过3年。
很多老板和经理人对这个事情想不通,企业老板觉得请来的人,工资高、要求高、脾气大、本事小,加上身边三亲六故等等的“忠言”,觉得请人亏了。
经理人也很难想通,不外乎觉得企业不正规,老板朝令夕改,公司各种不干正事又团团伙伙的人特多,开又开不掉(都是老板的亲属或者什么关系的人),自己抱着极大热情来工作,发现想做事没资源、想干事没团队,跟老板沟通好的事情没下文等等。
其实问题出在哪了?是企业发展阶段和经理人具备的能力,出现了错配。中小企业需要通过“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方式,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经理人的能力范畴,一般经理人是在已经验证可行的模式基础上,去做复制和扩张,但要求他去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这个他们真的做不到,因为这是老板(商人)和高级操盘手的才具备的工作能力。
具备这种能力的操盘手,市场上非常的少,一般都自己创业去了。即使你能请的来这种人,你确定你能付得起高额的薪水以及不确定的出成绩的时间周期?
c、咨询公司和商业顾问的作用
其实这个阶段,大多数企业是请不起咨询公司的,自己资源太少,咨询公司费用又高,完全不对等。
而一年花个几个员工的工资,请长期合作的商业顾问就非常划算了,因为干的活都差不多,但费用要低得多。而且长期合作的商业顾问,能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认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迅速帮企业梳理出发展方向、路径,在执行阶段既能提供多种思路方案,又不牵涉企业内部的人事和利益,是这个阶段企业发展的好帮手,也是老板的贴心人。
2
标准化和扩张
一般来讲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如果不走弯路,大约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寻找发展模式和拳头产品、根据地建设的阶段,也就是说,企业的销售额最少也超过了1个亿,和新乡的寿酒和永城的皇沟、信阳的五谷春发展的阶段很接近。
这个时候企业的经营模式就要切换了,不再是快速试错、快速迭代。而是要追求标准化和一致性。因为只有标准化,你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一致性,而只有一致性,你的外部扩张才能快速复制和放大。
这个阶段标准化和一致性做的好的企业,都会迎来快速的发展。比如招商完成后,怎么启动市场、从哪个环节入手,渠道怎么规划、团队怎么组建、广宣怎么造势、怎么做品鉴、终端怎么拦截、动销、怎么做复购等等。都要有一整套的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执行标准。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企业的执行力,也是狠抓管理的时候。
比如、任正非开除那个给他写万言建议书的北大毕业的员工故事很有名,一般来讲,员工给公司提意见、建议是好事,但为啥任正非不这么看那?因为任正非是做实业的,是实干家。就像一个一天企业没做过,从未在企业操过盘的“大师”,要给你的企业做战略规划、设计发展路径和营销模式,你敢用不?道理是一样的,只要企业还决策人还清醒,他是不敢这么拿自己的企业开玩笑的。
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
a、老管理团队和市场发展的能力错位
通过第一阶段的探索实践,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阶段,也对原来的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老团队逐步退出具体执行层面,通过外聘大量的执行层面的经理,来快速抢占市场,是向市场要地盘、要业绩的时候。处理不好新老团队之间的关系,是经常遇到的问题。
b、老团队的认知提升
企业到这个时候,很多企业老板和管理团队,能清晰认知自己角色转换的不多,也比较难,毕竟企业是自己做起来的,刚刚转入正规,怎么能退居二线?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阶段企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老团队具备的能力出现了错位。
公司大了,需要的能力更专业也更全面,把合适岗位让给更合适的人去干,才是正确的事。
那么老团队怎么办?
老团队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夯实基础。
看看这么多企业爆雷,这么多企业的辉煌昙花一现,原因何在:
原有模式基础不牢:这几年出事的企业很多,比如,杜康这么好的品牌,两个杜康刚整合的时候,不是去踏实做事,打基础,快速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而是借着整合后的品牌势能,着急圈钱,虽然做到了十几个亿的销售额,但很短时间就跌了下来,可能内部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就是没有快速找到适合企业的发展模式,单纯靠透支品牌价值,去招商、圈钱、变现,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长期的萎靡不振,和经销商大批积压库存带来的商誉受损,这种短视的行为不出事才不正常。
宋河的爆雷看似是受辅仁药业的影响,但你见过哪个企业三两年就转变一个定位,平和五年、中国性格、国字宋河,一个企业不管是运气成分也好,机缘巧合也罢,虽然你莫名其妙的做到了一定的量,但你的基础是啥?模式是啥?给经销商和消费者能提供什么?
宋河、张弓、杜康、宝丰,包括近期出事的雏鹰农牧、科迪乳业等等,都是基础不牢,机缘巧合成功后膨胀的结果。所有的问题看似偶然,其实都是有因才有果的。
老团队的价值就是帮企业打好基础,把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整理出来,把它标准化、一致化。
3
企业的二次创业能力
很多企业在第二阶段发展的很快,但出问题的几率也高得多,因为所有的复制和扩张都是有极限的,到了天花板,想要继续往前走,继续增长。就必须要转型。
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老板很迷茫,手头有资源也有不少看起来不错,但到底怎么样,谁也不知道的项目,等着你去投钱搞多元化发展。
其实这个阶段是企业从成功走向卓越的阶段,需要在越来的业务模式上做升级,需要品牌建设、企业管理和运营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事只能是原始创始人来做最合适。
a、从新聚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到这个阶段,有些运气好的企业已经登录主板上市了,即使不上市规模往下看最少也在5-10亿了,往上看30-50亿的也有。
这个时候政府希望你做产业链,做规模。银行给你大额的授信额度,很多创业者带着各种各样的项目,想找你投资、、、、
而企业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多元化的项目不断的在蚕食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债务就是这么一天天堆积起来的。
怎么从新聚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二次腾飞,这个难度不亚于第一阶段的“快速试错、快速迭代”模式寻找阶段,甚至更难。看看有多少没过去这个坎的企业,行业内的宋河、张弓等等,行业外的大用、永达、科迪、 信阳毛尖、建丰食品、梦想食品、柳江牧业、金苑面粉、雏鹰农牧、华英农业、莲花健康等等,都是省内响当当的大企业。也都是这个阶段出现重大危机,有的已经破产,有的还在苦苦挣扎。
b、企业自我重生的能力
一个企业出了问题,很大可能跟企业的决策失误有关系,但一个行业很多企业同时出现问题,就跟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关系比较大了,政府不能只在企业运行良好的时候,锦上添花,给资源、给荣誉,快速把企业催肥。但出问题了,又急着甩包袱,银行急着抽贷,这样企业倒得更快。
一家企业的成长,除了自身对于市场的预判、把控之外,对政策的解读、资本的利用、扩张的风险管理,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这个阶段的企业,都是抱着向死而生的勇气,来实现企业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走过这些最难熬的日子,才知道企业的成功并不是比谁跑的更快,而是谁犯得错误更少,活的更久。
总结: 一家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三种能力之间不断的切换、迭代。初始阶段的探索能力、发展中的标准化能力和瓶颈期的二次创业能力,缺一不可,这里面的核心是每个发展的阶段,方向路径、资源、能力匹配度最佳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企业的发展之路就会容易很多,难度系数也会相应的降低一些。
所有发展好的百年企业,都是能够跨越三个不同阶段,甚至是跨越好几轮三个不同的阶段,而一直没有掉队的企业。
所有企业的基业长青,绝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也决不是凭一两项伟大的发明,或者一、二个绝妙的好点子就能走到底的,而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不断的自我修炼,不断自我突破一道道难熬的关口的过程。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原创作者:许占兵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