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价格逻辑

糖酒快讯 + 关注 2014.05.13

所谓定价定天下。目前的白酒行业,竞争依然集中在这个层次。

价格,是现在白酒企业市场运营的核心。定多少钱的零售价,就意味着锁定市场上某个消费群体;与竞争对手价格高低,意味着企业将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零售价格稳不稳得住,反映出市场的秩序是否良好,背后是企业对市场的管理能力……

但是,价格不仅是企业品牌定位、竞争策略和市场管控的结果体现;还是企业对自身产业链定位、社会责任的隐晦表达。

2012年初,53°飞天茅台酒上调后的出厂价格619元,而市场上已经卖到2000元以上,甚至需要持身份证限量购买。如果我们将这个时间点单独切片来看,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判断:第一,商品售价2000元而出厂价仅619元,说明茅台的品牌运营很成功,市场管控有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两者之间严重脱节;第二,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链的主导者,茅台并没有在产业链定位、社会责任层面作出太多的思考。

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特别是舆论之下,茅台酒应该卖多少钱一瓶?茅台应该如何规划和运营产业链,在高速增长过程中,上游的供应商应该得到什么回报?下游的经销商、终端商应该从茅台高价格,快速升值中得到什么?消费者应该从快速提价中得到什么?茅台不断被外界问到类似问题,但在我们看来,茅台方面对此一直含含糊糊,整个2012年没有作出明确有力的回答。

2013年10月,新食品杂志社出版人李强拜访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老先生时,曾有一段与茅台价格相关的谈话。李强认为,2011年茅台市场价与出厂价之差,是市场供求影响的结果。但季老指出,市场上的价格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白酒企业应该对行业调整负有责任,并且有所作为。“市场经济绝不等于不管经济。不能铺张浪费是当前的国情,这是必须纠正的。白酒行业如果能早点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把价格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那本轮调整的影响和强度要小得多!”季老说。

在我们看来,季老很客气地只批评茅台自己。其实,这不是茅台一家的问题,而是前几年整个白酒行业的通病。正确定位企业和品牌对于社会的价值,基于自身价值观运营产业链,在我们看来,这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起那些作秀式的捐款、慈善活动等等,这个社会责任要本质得多。对于白酒行业社会形象的树立,也要关键得多。但遗憾的是,在这一块,整个白酒行业都思考得不多。

在《冬天的作为》一书中,陈春花讲了这样的一个案例。

1996年,山东六和饲料成立5周年,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产销量和利润连续几年翻番增长。在农业产业化大潮之下,泰国正大集团进入中国,推动中国养殖业进入商品饲料养殖阶段。六和公司赶上了高速发展的好时候。

但就是在行业一片迅猛发展、盈利高涨的时候,六和公司却提出微利经营的战略发展原则,要求在帮助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率的同时,降低饲料价格。在公司内部,所有饲料厂月月检查,人人督促,强力推动。

六和公司的微利经营,受到了各方质疑。很多经理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到手的利润公司硬不让赚?书中举例道,潍坊分公司一名经理,本是老板的同学,因为利润高了被痛骂一顿,委屈地流下眼泪。同行业对六和也颇有不满,正是市场高速增长的时候,六和的微利经营让同行对手利润率也被迫降低,纷纷谴责六和打价格战。但是,两年以后,同行大企业集团纷纷来六和学习“微利经营”。为什么?

六和公司老板唐之发现,养殖业行业利润分散在药业、料业、食品业、育种业,作为行业基础,数量最大的农民们却赚不到钱。农民得到的太少,因此发展很慢,整个行业因此而虚弱不堪。

六和公司以微利经营帮助养殖农户赚到钱,提升了养殖积极性,扩张了养殖规模。六和公司所在的山东市场,养殖规模和效益攀升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由此带动了整个区域饲料业的快速发展。

六和公司的微利经营,是均衡价值链利益,放水养鱼,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经典案例。在酒类行业,也有一些企业在这样思考和经营企业,如劲酒、老村长等等。

更多阅读:《酒业总裁参考冬天的作为》

本文由《新食品·酒业总裁参考》授权糖酒快讯网独家发布,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