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成都尚善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战略顾问 铁犁 整理/陈薏霜
从白酒品类增长的规律来看,最近30年,是中国白酒品类交替的30年。1990年起,是清香的十年,曾经的汾老大,最高份额达到了70%,现不足10%;2000年起,是浓香的十年,曾经的五粮液,份额高达75%;而自2010年起,则是酱香热的起势阶段,茅台份额快速上升,在2012年最高峰时,达到了10%。
在酱酒品牌方面,除“龙头”茅台外,郎酒和武陵都是十七大名酒;而习酒、金沙窖、四川潭酒、贵州珍酒、国台、赖茅系等都已形成规模性企业。
据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产量1226.20万千升,其中酱酒约占2%;在累计完成的5018.01亿元销售收入中,酱酒约占10%。值得注意的是,酱酒用约2%的产能,抢占了约10%的市场份额。
酱酒以其特殊的工艺属性,以及众多香型中最高的生产成本,成就了自身的稀缺性,也正是这种稀缺性,让酱酒在白酒总体产能过剩的环境下成为短缺产品,为酱酒的良性发展埋下了基础。
酱酒未来的三大特性
基于白酒品类的发展规律和酱酒独特的工艺属性,在未来,酱酒将呈现三大特性。
第一,酱酒将成为不可替代的调味酒。一方面,由于酱酒口感细腻,回味悠长等特点,它将是白酒勾调中不可或缺的上佳调味酒;另一方面,由于兼香型口感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浓酱兼香、浓清酱兼香、浓清兼香等口感对于市场的培育,都将推动酱酒发挥调味酒的重要作用。
第二,酱香将成为未来增长幅度最大的香型。一方面,酱香型白酒所占比重小,上升空间大,将是未来白酒香型中的最大亮点;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为酱酒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有利于让酱酒消费者从较高消费水平人群向下扩散。
第三,酱酒将持续保持在高端人群中的影响。这是基于茅台近几年来在高端消费人群中影响力。酱酒在政商界人士以及文化精英人士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也正是酱酒可以在中高端白酒市场上有所建树的消费根源。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里,因为茅台在高端消费人群中占领着制高点,也将带动郎酒、习酒等品牌在次高端,中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酱酒第二阵营的上升,将带动中小酱酒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酱酒未来所呈现的三大特性,再加上国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经验积累、产品认知深化以及营销推动的努力,我们可以断定,中国白酒正迎来酱酒增长时代。
酱酒在未来的五大增长表现
酱酒作为白酒的重要香型之一,虽然目前在整个白酒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随着2010年之后酱酒热的掀起,以及行业调整所带来的机遇,酱酒在未来5-10年里,将呈现出五大增长表现。
数量增长
首先,酱酒由于整体基数小,在未来,将是增长最快的香型之一;其次,随着“酱酒热”潮流的掀起以及酱酒品牌的推广普及,酱酒将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触;再者,随着兼香型口感逐渐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酱酒也将以“调味酒”的身份出现在非酱酒生产厂;最后,鉴于酱酒为区域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政府职能部门将会推动酱酒产区的建设和扩张。到目前为止,可供消费的瓶装酱酒每年产能只有十多万吨,占白酒生产总产能的2%多一点,而在未来的5-10年,酱酒的产能将至少增加一倍。
比重增长
酱酒从生产产能上来看,占比约2%,基数小,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未来的5-10年,按照酱酒产能增加一倍来计算的话,将达到约40万吨的规模。产能规模的扩张,将推动酱酒企业的持续发展。
而从酱酒生产企业的数量来看,目前,多数地区都已经恢复了酱酒的生产,全国有酱酒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增加到了1000多家,其中的300多家,以酱酒生产为主。而这一数据,还会随着酱酒在调味酒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持续增加。
销售额增长
从销售规模来看,目前,酱酒销售规模在450-500亿元之间,约占整个白酒销售规模的10%。其中,茅台占了酱酒半数以上的销售份额,并且集中在高端市场,市场份额受行业冲击影响不大。可以说,茅台的稳定,为酱酒的规模增长提供了基础。
在大众消费的潮流中,高端虽遭受打击,但中低端市场仍有增长;短期内的调整对于酱酒销售的冲击较大,但从长远来看,穿越行业调整期之后,这对酱酒企业来说也算得上利好因素。预计在未来的5-10年,酱酒的销售份额将会增加一倍,占比行业的20%以上。
覆盖区域增长
迄今为止,酱酒较为成熟的区域市场仍然较少,只有贵州的贵阳和遵义是酱酒重度产区和重度销售区。其市场上的酱香型白酒品牌计有茅台、习酒、郎酒、四川潭酒、金沙回沙、贵州赖茅系列、茅台镇镇酒等,酱酒地产品牌成为当地主导,喝酱酒的氛围浓重,是酱酒当之无愧的标杆市场。
其次,川渝地区在地域上临近贵州,一方面受到酱酒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郎酒、四川潭酒等企业发展的带动,酱酒成为川渝地区增长最快的白酒品类。
除此之外,北京、湖南、广东等地由于市场对酒水的包容性较强,酱酒氛围也在逐渐增加,有望产生下一个酱酒标杆市场。
酱酒由于成熟区域市场基数小,可供挖掘的潜力市场大,在未来的5-10年,酱酒覆盖区域将成倍增长。
覆盖人群增长
到目前为止,酱酒的主要消费群体还集中在中高阶层,这是缘于茅台对高端受众的影响。粗略估算,在酱酒约500亿元的销售规模中,茅台要占近六成,而这几乎都是飞天茅台的贡献。而在中端市场,以及中低端市场,酱酒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如今,茅台已在高端人群中树立了价值标杆,而对于第二阵营的郎酒、习酒、金沙窖、四川潭酒等企业来说,中低端大众市场则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在未来,伴随着消费的升级和观念的转变,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以及新派酱酒不断进行的口感适应性培养以及酱酒品牌效应的扩张,都将支撑起酱酒覆盖人群的增长。
酱酒发展的五点建议
找准定位
现在,酱酒企业除了“茅老大”在高端一枝独秀以外,郎酒、武陵、习酒等酱酒企业也在“黄金十年”大势的推动之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其仍然没有找准自身定位。相比于浓香阵营的五、泸、剑等企业在全价位段的强势,酱酒还未形成全价位段覆盖,但这既是酱酒发展的壁垒,也是酱酒在行业调整期下的机遇。
茅台作为酱酒老大,已经在全行业树立起了价格标杆,但除开茅台在高端的典范地位,次高端、中高端以及中低端仍然缺少强势的酱酒代表。究其原因,还是酱酒企业对于品牌定位的问题。过去都在追求“虚高”,现在泡沫被挤掉之后,酱酒企业首先应该在战略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是次高端、中高端、还是中低端?这应该在企业的战略上有所选择。像郎酒、习酒、金沙窖等企业,显然是有机会在酱酒中的次高端、中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的。
在行业调整的冲击下,商务消费和大众消费逐渐成为主流,酱酒企业虽然自身生产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很难做低端价位,但是从中低端到次高端的“占位”,依然是酱酒企业的机会。
区域深耕
酱酒企业中,除第一阵营茅台以外,都属于“无根”企业,即没有根据地市场的稳定支撑。这就导致了酱酒企业在遭受冲击时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根据地市场是一个企业的生产之根,发展之本,是一个企业底蕴之所在。如今国台酒业的困境也在于过去“重团购,轻市场”,没有一个成型的根据地市场。
在行业调整的冲击之下,全国性品牌和区域性品牌的对抗趋势愈演愈烈,酱酒企业想要穿越这一轮调整周期,必须做聚焦,做区域精耕,至少要深耕细作2-3个地级样本市场,才能保障生存下去。
创新营销
由于酱酒仍未在全产区、全价位段实现覆盖,以及茅台在高端人群中的酱酒消费带动,酱酒对消费人群的影响仍然集中在40岁以上,有一定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以及较高收入水平的群体。
酱酒全民普及程度远不如浓香型白酒,酱酒消费群体呈现出小众化和碎片化的特点。再加上在营销上遭遇团购断崖式的跌落,促使酱酒在这一轮调整的探索中,必须吸取团购和直销的经验,创新出针对小众人群的“微营销”方法,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厂商资源整合
本轮白酒行业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整合的时代,讲究厂商联合、商商联合,共谋发展。无论是酱酒企业还是经销商,都告别了过去“快营销”的时代,理应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整合厂商资源,共同发展。
在资源整合上,应该注重纵横两个方向的紧密合作,即上游酱酒生产企业要抓住调整机遇,团结优质经销商资源,甚至通过股份制的形式与经销商利益捆绑,吸引优质大商进入,推动酱酒产业的发展;而酱酒经销商也要抓住上游厂家门槛降低的机遇,既要贴近生产厂家做战略合作,又要利用上游的品牌资源去整合下游的分销商、终端商资源,完善网络资源。
重视生产基础建设
酱酒的产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这一轮行业调整下的冲击,使多数酱酒企业的厂区建设都半途而废。虽然茅台镇有酱酒生产厂区的规划,但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下,发展缓慢,这些都是不利于酱酒发展的。
酱酒厂区是一个酱酒企业的生产基础,品质基础,也是酱酒在未来能规模化发展的根源。所以在这一轮调整周期中,酱酒企业应该要重视生产基础建设,从酱酒品质的源头上下功夫,为酱酒的未来增长做好准备。
来源:《新食品·中国酒业报导》
本文为糖酒快讯网、《新食品》独家稿件,禁止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授权进行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糖酒快讯微信公众号“tjkx99”获取授权。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