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初唐四杰”之冠王勃的千古绝唱,毫无保留地描绘出江西这块土地所散发的无穷魅力。
江西,又谓江右,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遂得此名。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身处赣鄱大地的江西地域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赣鄱文化。赣鄱文化,即江西文化,也称江右文化,泛指赣地(江西)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在这所有成果中包含了江西人引以为傲的白酒代表品牌、地道传统美酒四特酒。四特酒是江右文化孕育下的历史产物,更是赣鄱大地与江右人民赐予的丰厚礼物。四特酒的诞生与发展,同江右文化交织相融,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
江右文化脱胎于上古时代的百越文化、吴楚文化,而最初的一脉四特酒正出自上古时代的吴人之手。1.3万年前,在中国江西赣江鄱阳一带有一支以狩猎为生的部落,他们就是赣中腹地的先民,称为吴人。吴人生活的地域即在今天四特酒的产地江西樟树境内。后夏为商所灭,被夏王朝欺压多年的吴人部落大快人心,誓要酿造出上等美酒祭拜祖先。吴人便依先祖封存的“酿酒图谱”,取樟树阁皂山的九龙泉水和当地的优质稻米,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方才酿出了一樽甘醇的美酒,并取名为“四特”。
这里吴人利用水稻酿造出四特美酒,从侧面印证了江西地域神秘的“稻文化”。此外,江西万年仙人洞文化也见证了江西上万年的水稻耕作历史。江西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江,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优势使其成为华夏“稻文明”发源地之一。可以说江右文化是以“稻文化”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江西本土特色文化。而四特酒的诞生、延续与发展正得益于这片赣鄱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酿造四特酒所用之水为赣江纯净水源,所用之料为“形如梭,白如玉,香软可口”的赣鄱优质大米,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族和微量元素。赣江水与赣鄱米,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酝酿出赣鄱大地特有的味道——特香型白酒。
江西自古为“钟灵毓秀之地”、“文章节义之邦”,不仅农、商发达,更是人才辈出。经济上有名震全国的“江右帮”,文化上有影响深远的“江右派”。江西有着书院教育兴盛、科举文化强盛的历史传统,“耕读传家”被公认为处世准则。江西还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道法自然”的精神真髓在这里滋长蔓延。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层层浸染中,四特酒与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结缘,在彼此碰撞与交流中悄然形成自己的文化气质。
战国时期,四特酒奉为楚国“国酒”,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屈原就以一句“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表述楚国贵族们饮用四特酒时心醉神怡的风雅和情怀。到了道教兴盛的东汉,四特酒先后与道教名人张天师、葛仙翁结缘。张道陵醉饮四特美酒顿悟“道、天、地、王(人)”的道教“四大”精髓,葛玄“以酒合药”让四特酒美名远播。晋代时,一代“酒圣”陶渊明,宜春人,是将诗酒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位诗人。陶渊明归隐后写下大量饮酒诗篇,他豪气勃发、不拘世俗的真性情为四特酒注入了鲜明的精神个性。到了经济文化繁盛的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与四特美酒的碰撞更加“火花四溅”。白居易、韩愈、朱熹、陆游等一大批著名文人均为四特美酒留下佳句美文。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江西奉新人)则将“四特土烧”酿造技艺记录在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中……
发展到了现代,四特酒仍然保留了“天工古法”的传统酿造技法,保持了“清香醇纯,回味无穷”的品质口感,并逐渐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人工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价值文化体系。
四特酒,与其说是造物主巧夺天工的“作品”,不如说是赣鄱大地精心孵化的“孩子”。如今“孩子”已长大、长熟、成名、成功,而永远不变的是流进血液里的江右情怀。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