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延安:要引导社会给饮酒者一个正面评价

糖酒快讯 + 关注 2017.01.06

嘉宾

李强:新食品杂志出版人

王延安:西安智德通品牌推广营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强:首先恭喜王总和西凤十五年、六年陈酿酒成功走过十五年光辉历程。从业十五年,您对白酒的看法有没有大的变化?

王延安:现在说酒,人们首先的想到的还是白酒。白酒依然是中国的主流酒种,酒文化的大背景没有变,白酒文化也必将跟随社会文明的进程一起进步,这种历史潮流也不会变。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文化中,饮酒历来是一件风雅的事情,愉快的事情。杜甫一首《饮中八仙歌》写出八位酒仙的风采卓然。但现在,饮酒却渐渐有了些贬义。国家政策规定,白酒是限制发展行业。就舆论环境而言,白酒品牌可以做广告宣传,但很多正常的说法是上不了权威媒体的。普通消费者对白酒的认识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莫衷一是。

李强:这种文化的变迁,是环境的问题,还是白酒自身的问题?

王延安:两方面都有,但从白酒自身来看,其实品质是一直在提升的,主要还是没有做好文化的连续性。

文化的挖掘和构建,最重要的形式应该是文学,比如诗歌、小说。但酒与现代文学结合的太少了,咱们现在哪儿有饮酒作诗的?段子算是一种通俗文学现象,但你看,社会上流传的有意思的段子中,关于喝酒的大多数都是贬义。坊间酒桌上认可的,说一个人喝酒豪气,算是褒义吧,但往往是转过身关上门,人又说“那傻子,喝那么多酒!”

这种氛围对酒是不利的,需要去引导,白酒应该担起这个责任,让社会感知到酒的美,白酒的美。

李强:白酒应该如何与社会互动,良性循环,让消费氛围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大话题。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既像是一个原因,又像是一个结果。白酒应该做文化是行业共识,但到了实际怎么做,大家的观点却又各不相同。您的观点是什么?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

王延安:好的酒文化,一定是自然而然的。开始是消费者发自内心地感到,我喝这酒真有点意思。慢慢地形成了偏好,形成了习惯,没这个酒真没意思。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是需要长期地引导消费者,适度适量饮酒,喝到恰到好处;第二是引导社会,让社会给饮酒者一个正面的形象,正面的评价。

然而,我们有些企业是怎么做酒文化的呢?有两种,一种是硬靠,让人没有那么贴切,不是发自内心的接受;一种是胡吹,没有的事情,说得言之凿凿。我特别不同意这些说法。

李强:引导消费和酒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呢?

王延安:白酒是一种嗜好品,嗜好是需要引导和培养,培养和引导酒的消费的过程,就是酒文化形成的过程。就跟我们生下来,父母决定我们是吃米还是吃面一样,吃米还是吃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化,消费者对酒的需求在变,偏好在变。从总体上讲,我认为市场上的白酒品牌已经不存在绝对的劣质产品了。说句玩笑话,现在连作假的质量都在提升。但消费者还是会说这个酒好,那个酒不好。其实不是品质问题,而是偏好问题、习惯问题。

比如我们的西凤六年陈酿和西凤十五年陈酿两款酒,用专家的眼光来看,当然是十五年好。但是,西凤十五年就是卖不过西凤六年。

除了价格原因以外,关键是老百姓喜欢六年西凤的口感。我们西凤十五年是陈酿凤香,入口是凤香,含在嘴里是浓香,回味是酱香型,消费者说不习惯打嗝的酱香味。这个习惯,可能从他父辈爷爷辈就已经潜移默化印在他身上了。

那么,为什么同样在陕西长大的商务消费人群又接受酱香呢?我想还是口感培养和习惯引导。可能刚开始他们对酱香酒业不习惯,但是,李老板说他喜欢茅台,那么我没办法,必须喝茅台,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他就被培养起了新的习惯。

李强:如果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办?

王延安:很简单,遇到这样的朋友,我酒准备两种酒,愿意喝茅台的喝茅台,愿意喝西凤十五年的喝西凤十五年,而我一定是只喝西凤十五年的。现代的社会,自由、平等是基础,而推广品牌必须从自己做起。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