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葡萄酒文化发掘与保护研讨会举行

糖酒快讯 + 关注 2017.04.19

4月18日,青岛葡萄酒文化发掘与保护研讨会在青岛葡萄酒厂大酒窖旧址(青岛市四流南路13号)召开。研讨会由山东葡萄与葡萄酒协会、青岛市葡萄酒协会和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国内葡萄酒行业专家、青岛市文史专家、品牌建设专家现场考察大酒窖及生产车间旧址,就百年青岛葡萄酒文化发掘、大酒窖等珍贵工业遗产保护、葡萄酒主题文化项目规划设计等进行了交流研讨。


青岛葡萄酒的历史与现状

青岛葡萄酒始创于1912年,从最初的湖南路34号酒作坊扩大搬迁至湖南路36号,到1930年的“美口酒厂”,1959年改称“青岛葡萄酒厂”至今已有105年历史,是青岛市直国有企业集团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的旗下品牌。青岛葡萄酒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之一,是中国第一瓶大香槟、第一瓶威士忌、第一瓶白兰地的生产者,也是与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等齐名的百年老字号之一。青岛葡萄酒的鼎盛时期是在1985年,当时产量、产值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同行业首位,畅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出口美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青岛白葡萄酒是该厂传统名牌产品,1963年被评为全国“十八大名酒”之一,获金质奖,是中国第一瓶白葡萄酒金质奖获得者。

如今,尘封几十年的青岛葡萄酒大酒窖,一层内存有威士忌生产线的部分设备,发酵罐,橡木桶,地下约十米的负一层,均匀分布着8个拱洞,每个拱洞中存放着当时聘请技艺高超的木工制作的橡木桶,依稀可见当时生产搬运和工人上下的场景,靠里拱洞前铁艺的步梯和铁门,满是蛛网掉落锈得已翻了皮,满墙酒窖特有的霉菌,只有深深的敬畏和那个年代工作场景的浮想联翩,似乎同样满是霉菌的瓶,回到那时再盛满葡萄美酒,辛勤的工人们搬着它们,见你微笑迎来。



辛野  青岛葡萄酒文化产业园规划

青岛葡萄酒老厂区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有着事实依据;青岛地下大酒窖是岁月的积淀,青岛人共同的记忆,我们要保护,更需要传承,让青岛地区距今二百多年的葡萄种植史以及青岛葡萄酒百年酿造史具体呈现,并让随之影响的生活方式与青岛精神得以流传。规划分两个部分:将现有酒窖尽可能保留现状,只是铺设地面木栈道供参观,简易的电灯照明,让参观者真实的感受百年的酿酒时光;老厂区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将青岛葡萄酒主题文化园打造成青岛旅游新地标。

王好德  葡萄酒大有希望但香槟停产是国家遗憾

作为一生都奉献给青岛葡萄酒厂的老技术,总工,老国家评委,中国威士忌的奠基者,借着此次青葡文化发掘与保护,再次回到老厂,心情激动地说:“1954年,周恩来总理到日内瓦,带着青岛大香槟得到外国人众口称赞,回国后接着从1955年就开始计划发展青岛葡萄酒,有了现在我们待的这个青葡旧址,到1982~1983年时,年产5万吨,产量全国第一。然而,不得不说,国家在葡萄酒领域最大的遗憾,就是香槟的停产。”

孙方勋  借鉴日本葡萄酒博物馆经验立足国内立足企业

作为青岛葡萄酒厂的老员工,后来华东百利酒庄的中方总酿酒师,离开华东自己成功开辟葡萄酒事业,为青岛葡萄酒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建言献策:青岛葡萄酒博物馆是行业性、国际性的定位,而青岛葡萄酒厂百年企业的不可复制性和完好保存与延续,本身就是一部会说话的书,她的定位应该发掘国内葡萄酒历史,立足国内,做企业性的可商务运营的产业。1984年,华东葡萄酒第一次做酒是在青岛葡萄酒厂,90年代,青岛葡萄酒因经营不善断产,而华东百利酒庄与我到过的做日本葡萄酒博物馆的一家当地酒庄的风貌非常相似,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在成功打造日本葡萄酒博物馆方面的经验。

阎立津 鲜明特点与世界接轨  公益与经济效益结合

原青岛市葡萄酒博物馆馆长阎立津说道:老德式建筑如济南火车站、青岛火车站,他们用原始的工艺做出复杂又具有保留价值的东西,而我们现在很多是用快速的工艺做出简单而又不具有保留价值的东西。当时济南火车站整体拆除后有很多人希望重建恢复,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今天首先要保护利用,发现青岛葡萄酒自己鲜明的特点,又要与世界接轨,既要为青岛市葡萄酒品牌和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又要让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比如收低廉的门票,却用葡萄酒元素和历史文化的品类来满足入园人们的兴趣购买等,让传承和改革开放具有时代的印象。

杨德才  从企业和产业角度做好三点

品牌建设专家,青岛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杨德才现场讲到:第一,讲好产业历史。把过去的故事和曾经运转过的故事还原,给时代的东西做历史的背书;第二,产业链的运行和再国际化。将欧洲新大陆的葡萄酒与亚洲的葡萄酒对话;第三,产业创新和产业生态的构建。与其仅仅只是对地下葡萄酒文化做概念,更应将行业聚集起来甚至在园内做招商运营。历史要素做挖掘再流动扩散,文化公益+效益,促进集团产品的带动。

李生德  中国葡萄酒资源不稀释照样有文化潜力

青岛北部民族工业研究学者、李沧区文化馆研究馆员李生德说道,欧洲葡萄酒文化在国内做的比较多,西方文化线从古希腊葡萄酒神诞生到古罗马再到法国,而中国的葡萄酒文化线也有迹可循,从晋、唐朝对军队馈奖白兰地,“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吟诵,那时候说葡萄烧酒(类似白兰地),至今葡萄酒也有历史可以追溯,我们也需要讲历史。法国做葡萄酒,产地、风土等都有保护制度,资源不稀释,那我们如何做到资源不稀释?青岛葡萄酒旧址是我们的宝贵资产,怎样做到用博物馆讲历史故事,怎样发扬青岛葡萄酒,都值得我们深思。

李明  青岛葡萄酒的酿造方式欧洲标准要承认

文史专家、青岛市文化和人文思想学者李明从青岛本土和葡萄酒的情况着力说到,1912年德国人建的最早青岛葡萄酒作坊是青岛葡萄酒厂的最早历史,首先对欧洲标准是要承认的。1901年到1909年城市葡萄品种引进,当时每一株的分配都有史可查,在青岛,饮用青岛葡萄酒的历史人物以及葡萄酒的文明消费,在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影响青岛人的生活思维和理想表达。建筑保持原样是对中国50年代为数不多的工业的尊重,也是青岛人的念想。

姜峰  青岛葡萄酒文化馆要从长远来看她的历史意义

青岛民俗文化研究学者青岛民俗博物研究馆馆员姜峰从青岛葡萄酒文化框架的角度阐释了看法,从时间上来说,百年青葡,建博物馆是及时的。源于对西方葡萄酒文化先入为主的认识,未将青岛葡萄酒列入青岛老民俗文化是个误解。博物馆的定位是休闲旅游+提升国际化。从占地面积、形式、影响力、知名度等要长远的来看她的历史意义。

胡文效  青岛葡萄酒博物馆当聚焦青葡品牌良性循环

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会长胡文效坦言,青岛葡萄酒老酒窖历史在国内为数不多。青岛葡萄酒文化产业园规划从设计、立意、创意的创新,有价值。青岛葡萄酒博物馆当聚焦青葡品牌,文化建设提振青葡品牌,青葡品牌反哺博物馆,实现良性循环和发展。青岛属半岛黄海沿岸,史籍可查,4500年前就有野生葡萄、山楂、蜂蜜等酿造葡萄酒,经考察也有山葡萄踪迹,建议建立葡萄酒研究院。青岛葡萄酒博物馆有周总理与青葡,百利先生与华东的渊源,用人与物讲故事,传承更要当代创新,驱动企业、产业发展。

张镇安  青葡有历史有唯一性 现实策划规划传承与发展

奥运博物馆是比较常见的,而青岛是叫奥帆博物馆,有它独特的内涵和蕴意,甚至到世界其他的地方做演讲都有它的独到之处。青岛葡萄酒的历史是有唯一性的,品质是有专家认定的,产品是有领导人认可、饮用甚至带出国门得到好评过的,如何在现实中做策划规划,突出原料的天时地利,让这种唯一性在博物馆的规划中,传承与发展?

夏临华  欧美葡萄酒文化要传承 难点在与中国文化结合

青岛市葡萄酒名誉协会会长,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夏临华讲到,欧美葡萄酒文化要传承,难点在与中国文化怎么结合。青岛老城区都是德式建筑,中国的文化有琴棋书画,这样两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青岛葡萄酒产业规划园,葡萄酒研究院或葡萄酒学院的建成应该具有现实意义。

马泽  站在行业高度承担历史重任 发掘保护创新

青岛市葡萄酒协会名誉会长,青岛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泽建议,能否跳出青葡企业,站在行业高度,承担历史重任?青岛啤酒节就是青啤跳出企业来做的。发掘,我们要谈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和人文历史,宗教和葡萄酒的密切关系,更大责任可以发挥社会力量搜集葡萄酒的文化遗迹,不局限于青岛。保护,我们要谈历史的遗存,不搞拆和建,保护山东省土特产,保护原产地。创新,我们能否从技术产业跨到生产力?法国原产地保护制度是一面旗帜,我们能否是建标准的先行者?

青岛葡萄酒百年传承 使命深远

山东是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祥地和主产区。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葡萄酒品牌之一,青岛葡萄酒浓缩着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史。青岛葡萄酒生产外迁崂山区后,地下大酒窖、生产设备等珍贵工业遗存得到了妥善保护,青岛葡萄酒厂旧址于2008年列入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青岛葡萄酒厂旧址将进行整体规划,突出葡萄酒文化主题,建设青岛葡萄酒博物馆等文化公益项目,进一步挖掘保护百年青岛葡萄酒的深厚内涵,打造青岛市城市文化新名片和旅游新地标。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着城市文化、葡萄酒文化公益项目设计理念、规划方案等建言献策,进行了深入研讨。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