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整个白酒行业的现代营销起步较晚,传统营销模式依靠传统工艺,走过了一百年,诠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质朴道理。曾几何时,秦池依靠央视广告,开进去摩托,开出来汽车,创造了教科书般的成功案例,最终又归于教科书般的失败案例。时至今日,央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央视祭出国家品牌计划,为自己的广告做广告。茅台又岂能依靠别人的成全呢?
过去的一百年,早期,茅台依靠一个恪守传统工艺的原则,各种机缘巧合,造就了民族品牌,这不在计划之内。如今已经成为民族品牌的茅台,如果任由机缘巧合,则可能造成品牌地位的丧失。我们需要放飞想象力,思考新一百年的茅台营销课题。
在营销管理起步较晚的背景下,白酒行业成为各种理论的“跑马场”,我们不能妄想依靠改编的理论就能入选教科书案例,不管改编日本的精益管理,还是美国的质量管理。实实在在的营销活动,才能成就营销经典。营销是实践而非理论,正如德鲁克指出管理是行而非知。许多人以为营销只是营销部门的事,德鲁克指出企业的基本职能是营销和创新,营销和创新是每个人的职责,营销是管理视角,从顾客视角评估每一个企业活动的思维方式。科特勒的4p或4c理论至今被奉为经典,固然指导着我们的营销活动,井然有序,有规可循。早在1960年,《哈佛商业评论》时任主编西奥多·莱维特炮轰营销短视症,指出营销需要想象力。
既然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营销活动,我们该做哪些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问过去做过了什么?被顾客感知到了什么?我们是做了营销活动,但顾客可能没有感知。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任何资讯都处于黑暗森林之中,不但自己要舞动,还要确保被感知。
故而,我们需要将过去零星的营销活动整合,放入不同的篮子里,每个篮子取一个活动品牌,不但整合,而且持续,即品牌活动的品牌塑造。如此,我们除了国酒,还可以联想譬如年味、中秋、商业、父爱、工匠精神、传统文化等美好的事物,众星拱月,烘托国酒的光辉形象。国酒的称号,不宜用口号去征服新一代顾客,我们用行动——品牌活动。过去一百年的茅台故事,正是我们用行动,赢得了顾客的口碑,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方向。
如果发挥一下想象力:假如我们让千家万户在除夕夜有茅台酒陪伴,假如在中秋将传统音乐在每个省会城市演出,假如在“国货匠心”的号召下传承商业精神,假如塑造中国爸爸节风流华人世界,假如培养了一万个茅台品酒师,假如在“国学维新”的倡议下创新传统文化……这个时代,已经不能编故事然后讲出去,需要我们提供故事的素材,让顾客自己演绎、自己得出结论,如此国酒的地位方才稳固。
在公司内部的管理上,只有哪些酿得好酒、品得好酒、勾得好酒的生产人员更多,只有哪些服务好生产、改进了流程的后勤人员更多,只有哪些策划好活动、触动了顾客的营销人员更多,才是营销管理。管理不再是纯料管理,管理即是营销,公司上下都在一个平面,面对顾客做好每一个活动。即便是我们的内部活动,也须有被顾客感知的敬畏心和使命感。我们是一个整体,最终被顾客感知价值,这是广义营销的内涵。
在狭义营销范畴,我们期待营销活动被顾客感知,被世界感知。让消费者每年持续地期待茅台的营销活动,让顾客上门来发现品牌故事,让顾客出门去传播品牌文化。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品牌活动直接触动顾客,何必用语言去感染别人呢?行动塑造品牌,此时无声胜有声。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