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道真县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的最大瓶颈。“血脉”受阻则贫穷落后,结合道真县推进小康路建设任务重、资金紧的实际,集团公司给予道真县帮扶资金3000万元,并负责三年的贷款全额贴息5000万元,帮助道真县委县政府融资贷款3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助力道真县坚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从2015年7月起,道真县以集团公司帮扶资金为主,实施了小康路建设近800公里。其中,围绕“一环三高四纵四横”主骨架路网99.6公里,县乡油路改造153.45公里,通村油路370.3公里,产业路84公里。建成了一批惠及群众和推动发展的民生路、连心路和产业路,成为了道真县兴办惠民实事的“精品工程”,极大地缓解了群众出行难和产业运输难的问题。
近日,记者再次前往道真县,就小康路建成后对群众出行和产业运输方面产生的变化进行了采访。
贫困村向产业村的“蜕变路”
池村坐落于道真县城东北面的玉溪镇,距离道真县城17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共有农户423户,人口2143人。由于地处山区腹地,土地贫瘠,耕地不足,不利于传统农作物种植,粮食产量较低,农民基本上“靠天吃饭”,属于典型的二类贫困村。
车子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前进,到达池村村口时,记者看到两台挖掘机正在有序作业,通组道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放眼望去,已初具雏形。
公司驻池村村第一书记张丞告诉记者,到池村驻村一年多来,亲眼见证了池村发生的变化。就交通方面来说,新动工修建了两条9.4公里和3.3公里的通组硬化公路,彻底改变了部分村组没有通公路的历史。目前,一条9.4公里的通组硬化路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另一条3.3公里的通组硬化路正在施工。同时,还打通了一条3.5公里的产业路,用于扶持产业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依托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池村先后引进了中药材钩藤种植、辣椒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等产业。产业路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产业发展起来了,各种依托产业发展的企业也应运而生,截至目前,池村共成立了3个合作社和19个微型企业。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池村的村民大多数都在种植中药材钩藤,钩藤种植已成为该村的主要支柱产业。由于钩藤种植低投入、高产出,且存活率较高,一颗钩藤种下后,三年便可产生经济效益,可采摘15年左右,因此成为池村村民致富增收的首选。
据了解,以前由于交通条件不好,人工搬运成本较高,村民普遍对钩藤种植的积极性不高,都是小范围进行种植,生怕种植出来的钩藤卖不出去。自从交通条件改善后,通过“企业+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村民实现了对钩藤的就地销售,热情也随之高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进行大面积种植,池村也因此成为道真县钩藤种植量最大的地方,达4850多亩,部分农户种植的钩藤已经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一亩钩藤可实现收入3-4千元钱。
冯佳庆是池村的返乡创业人员之一,如今他在家乡池村发展种植了中药材钩藤200余亩,成为了村里的钩藤种植大户。当问他当初为何选择回乡创业时,冯佳庆表示,村里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吸引他回乡创业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前村里路不通、路不好的时候,感觉对发展产业没有信心。现在路通了、路好了,对发展产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据村民介绍,交通条件改善以后,到村里收购农副产品的商贩也多了起来,农副产品价格也有所提高。以前交通条件不好的时候,因为出行不便,村民有众多顾虑,他们只能低价出售自己手里的农副产品。现在不同,交通条件好了,出行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如果对商贩收购的价格不满意,他们还可以自己拿到县城去出售,有了论价的空间,他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记者离开池村时,看见遍地的钩藤正在迎风招展,洋溢着无限的生机,蕴藏着无限的希望。交通条件的改善,惠民产业的发展,正在促使池村由当初的“贫穷村”向着“产业村”的方向在一步步蜕变。
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路”
道真县有着三百多年的种茶历史,产品曾出口欧美,是上世纪贵州七个产茶重点县之一。素有“黔蜀门屏”之称的道真县,山清水秀、云遮雾绕,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据称“水如仙露,茶如酒中茅台”。
道真县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多云寡照,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50%,无工业污染,有发展茶叶的自然资源优势。土壤多为黄壤、黄棕壤,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和出产高品质有机绿茶,为国内罕有的富硒、富锶地带,所产茶叶硒、锶等有机微量元素含量居全国之冠。
得天独厚的条件为道真茶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道真县把茶产业定位为全县优势特色产业,并作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带动了一批批茶叶企业的发展,为道真县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来到关子山茶园的山顶,映入眼帘的是一垄一垄的茶树,郁郁葱葱。漫步茶园,阵阵山风吹来,淡淡的茶香弥漫茶园。刚过了采摘时节的茶树,正在迎着细雨,静静地生长。
王忠英是关子山茶园的经营者之一,和其他股东一道,他们经营着道真县几个较大的茶园,关子山茶园就是其中的一个。
多年前,由于道路不通,王忠英和其他的股东一起投资修建了进出茶园的道路。由于资金十分有限,他们投资修建的道路路面较窄,只能满足基本的运输需求,有时候对向来车,经常无法错开。因此,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着茶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今,进出茶园的道路虽然还未及时“更新换代”,但令他们高兴的是,由道真县城通往茶园入口的道路已经变成了一条又宽又平的柏油路。
经过几番周折,记者电话联系上了正在北京参加茶博会的王忠英。言谈之间,她告诉记者,亲眼目睹前往茶园的道路变好了,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以前去道真县城,至少得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在去县城的时间只要半个小时了,这是她之前根本不敢想象的。
王忠英表示,通往茶园的路拓宽了、路面平了,不仅降低了他们茶叶的运输成本,而且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以前,由于道路状况不好,运输时间较长,这让他们错失了很多客户。现在道路通畅了,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客户需要茶叶,她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茶叶交到客户手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者了解到,茶园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增收。据王忠英介绍,为茶园采茶的大多是周边的农户,以妇女居多,她们大多在家照看孩子。每到采茶季节,她们送完孩子上学,就会利用空闲时间来到茶园采茶,挣钱补贴家用。但采茶是有季节性的,有一部分时间她们依然闲置在家。
王忠英还向记者谈起了自己今后的想法。进出茶园的道路全面通畅以后,她还打算成立自己的茶旅一体化体验中心,集观光、旅游和采茶体验为一身,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到茶园体验采茶和制作茶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周边农户只有采茶季节才有活干的现状,农户的闲置时间会被充分利用起来,到体验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增加她们的收入也是有帮助的。
关子山茶园只是道真县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道真县,像关子山茶园这样受益于交通发展的企业并不在少数,他们依托交通条件的改善,用心耕耘着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着、壮大着,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脱贫路”
“要致富,先修路”。道真县交通局局长吕敬认为,道真贫困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通路。
他表示,路通了以后,老百姓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增强了,原来有些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现在绝大多数农副产品能够参与市场竞争,农民可以把家里能变现的东西进行变现,收入增加了。
其次,对农村发展产业和脱贫攻坚产生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路通了以后,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得到了实惠,收入增加,进而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外人对道真的了解,到道真的人流量较之前增加了,也改变了外人对道真贫穷的印象。也增进了与茅台的感情,之前说茅台,大家只知道是一个知名酒企,但现在再说起茅台,全是道真人满满的感情。
道真县人大副主任张晓刚也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
他说,交通条件改善以后,感觉干部群众的观念开始转变,发展的自信心增强了,原来是被动的谈发展,现在是主动思考,想办法促发展。在招商引资上,以前是主动出去迎进来,现在是客商自己来,由原来的“请商”变为了现在的“选商”。
同时,产业发展的路子拓宽了,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以前年轻人大多数都是外出务工,现在很多选择回家乡创业。此外,老百姓的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等也增强了,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外界对道真贫穷的印象。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