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讲述一段充满传奇与冒险精神的真人事迹......
稍微有点阅历的东北人一定还记得,当年有一款名叫“小雨点”的碳酸饮料曾占领过他们的小吃店、中餐馆、夜宵摊;曾在和可口可乐等洋品牌的区域交锋中扬我国威、笑傲江湖;在包括东三省以及天津在内的七个省份,无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闭塞的偏远山村都有小雨点的身影。而“小雨点”的总设计师,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1971年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的尹友庆。
上世纪90年代——准确的说是1998年,你在做什么?是提着双卡收录机,穿着甩尖子皮鞋、喇叭裤和三七开的偏分头在公园里跳“蹦恰恰”?还是用尼龙袜子套草鞋的大脚,蹬着除了铃铛哪都不响的“大载重”,沿着一米五宽、五公里长的机耕道,去隔壁村看坝坝电影?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你,最大的梦想是不是腰杆上挂一个摩托罗拉的BP机,骑着“狗驴子”,在洞洞舞厅和烫着大波浪的城里姑娘跳一盘纱舞?如果红塔山太奢侈,那就打个响指,潇洒的喊老板来包五牛;当然,能够有一台大哥大就更好了,没事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打一个传呼,听一听人工台接线MM的声音也是一种享受......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在那个时候已经横扫黑龙江,席卷天津卫,用三年时间将一款东北土生土长的国产碳酸饮料做到了4亿元的年销售额。要知道,那个时候的4亿不同于现在的4亿,在大米3毛钱一斤,猪肉2块多一斤的年代,要把这笔钱换成有肥有瘦的上等五花肉,加起来可围绕地球许多圈。
他,成功之前出生在黑龙江一个普通的家庭,那段崎岖坎坷的人生历程,却鲜为人知
1998年的他可谓年少多金、人生赢家,耀眼的成功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全世界的天使都替上帝在爱他。然而,“小雨点”成功之前,他那段崎岖坎坷的人生历程,却鲜为人知。
1971年,尹友庆出生在黑龙江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建筑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出生时,家中已经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根据“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民间惯例,尹友庆一出生就掉进了蜜罐里。然而,1971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尹友庆父亲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冬天。
当时,尹友庆的大哥刚满11岁,大姐6岁,二姐3岁。而他,出生才刚刚一百天——人生的苍凉他还不懂,却已经活在了苍凉中。
母亲来不及伤心,毕竟膝下四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不能拿眼泪来养活。作为一个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妇女,除了坚强她别无选择,这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语。尽管人生伊始,命运就给出了严峻的考验;尽管前路茫茫,转机尚不知在哪一线;尽管物质匮乏,有很多心愿无法实现…
但在尹友庆的字典里,并没有“悲观”二字,在母亲的庇护、兄长的陪伴下,他童年过得快乐无忧。转眼就结束了开裆裤的岁月,背着小书包,进了学堂;转眼青春痘就和胡须一起止不住的出现在脸上;转眼就到了背着老师偷偷朝女同学吹口哨的年纪.....
17岁高二那年,他主动辍学回家了。这件事,一度成为尹友庆心中极大的遗憾,每每说起自己的中途辍学,他总是感叹:“真应该早点走,初中毕业就该回家,早点挣钱养家,才是正事。”
那时,对他来说,赚钱真是太容易了。
那年他24岁,从80年代人人崇拜的“万元户”变成拥产1500万资产的“千万富翁”
尹友庆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融资(好吧,当时叫借债),他准备干一件大事。
父亲建筑工程师的遗传基因在他体内产生聚合效应,头脑中爆发的小宇宙让他把自己17岁的目光投向了聚胺脂管道这种建筑供暖专用保温材料的生产上。
为了解决东北地区当时通过烧锅炉供暖时,管道向居民楼输送暖气时污染大、更换麻烦等问题。尹友庆找到该领域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专家,开始攻克聚胺脂管道技术,重点解决供暖管道问题。于是,他用凑得的5万元研究起直管、弯管、接头技术,并开启了聚胺脂管道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当时是80年代末,一个人人崇拜“万元户”、渴望变成“万元户”的年代,但不甘于只当“万元户”的尹友庆把借来的钱,换成了厂房、设备、原材料,两年之后,这个5万块钱堆起来的雪球,滚成了400万。
问题又来了,如果换成是你在80年代末怀揣400万,你会怎么做?
一般人,大都会把钱存进银行,等着吃利息,天天横着睡、躺着喝。已经是土豪了,干嘛还那么辛苦?但尹友庆却偏偏剑走偏锋,赚到第一桶金后,年轻的尹友庆走出黑龙江,来到上海,一边用脚步丈量祖国的版图,一边开始书写新的商业传奇。
他一边在国内与上海农科院合作绿色产品,一边在海外与日本企业联手玩食用菌出口。在一次又一次和机场航班赛跑的过程中,400万变成了1500万,而那年,他才24岁。
他,90年代资产上亿,倾家荡产后东山再起,如今悟出成功的秘诀只在这两个字
然而,商战场上,没有永远的金枪不倒;阿里巴巴打败四十大盗永远享有金山,也只能存在于童话之中;充几百块钱,就会重新拥有生命值和装备的,那是网络游戏。现实生活是:风云会突变,暴雨会骤起,平地会惊雷。亿万富豪的宝座并没有坐太久,尹友庆就在倾家荡产中,感受了一把什么叫作真正的“天上人间”。
飞得越高,摔得越痛。总结失败教训时,跌入谷底的他没有怪政策、怪对手、怪环境,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是我太膨胀了。”1999年,尹友庆收起了“应该早点辍学赚钱”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拿起书本,走进课堂,学习企业管理。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生意人:一种失败之后跌入谷底,一蹶不振;一种失败之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尹友庆是后者。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读书人:一种死读书、读死书,成为书呆子;一种一边读书、一边实践,学以致用,尹友庆依然是后者。
在学习企业管理的那三年里,他同时身兼6家企业的总经理,从“雇人打工”到“给人打工”。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合作模式,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案例,创造了一个个行业奇迹。他以北京为核心,从此走进企业职业经理人生涯:
北京,蓝猫从零起步运作到上亿元;
青海,四百家小企业整合成地方特产“航母”;
海南,区域特产扩张至全国,销量上亿;
哈尔滨,镜泊湖啤酒两个月完成一万五千家终端覆盖,打破哈啤垄断;
黑龙江,玉身香保健品引起轰动效应;
吉林,“林海雪原”经全面策划包装,从单一的矿泉水产品,到情感魔力水系列、时尚果汁系列、雪域浓情系列,2005年,一次性完成全国200个地级市市场招商,合同签定标的额2亿以上;
独创扁平化双流通市场管理模式;
独创复合式营销网络终端管理模式;
全国积累上万的经销商网络人脉;
学员、下属几百人的核心精英群体;
自己经营亿元企业;
出任外企、私企、国企高管……
从1987年商海初试,到2017年中流击水,尹庆友的商海沉浮30年,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黄金30年。在改革开放东风助力,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快消品领域,尹友庆既是见证者,也是躬身践行的参与者;既是观察者,也是扬帆奋楫的推动者。在经历了潮起与潮落,看穿了真情与假意,参透了实干与套路之后,尹友庆悟出了企业要想成功,要追求长远发展的真谛:不是猛打“擦边球”的挖坑设套,不是猛拍胸脯的弄虚作假,不是笑里藏刀的尔虞我诈。
而是最质朴,也最难以做到的两个字:诚信。
正是基于对这两个字的深刻领悟,他收起少年时的急功近利;青年时的急于求成;中年时的疲于奔命;在“不惑”已过、“知天命”未到之年,沉下心来,做一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事业。
这,就是“信用中国,诚信快消”平台的由来。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