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场由网络谣言派生的危害又在肆虐。
1月10日,1月13日,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两大行业协会齐齐发声,接连发布《就网络谣言抹黑中国奶业的声明》,痛批网络造谣者。
中国奶业协会声明如下: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声明如下:
造谣者批捕但谣言不灭
我们来看看事情原委:1月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微信公号推送“谣言治理”文章——《蒙牛"黄曲霉菌"谣言炮制者获刑10个月》,从中可得知:该事情源起于2016年10月底,一则宣称"蒙牛纯牛奶刚刚被查出黄曲霉菌超标"的谣言视频在微信平台上疯狂传播,给蒙牛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视频的始作俑者许某某已于2017年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年。然而,事情根本没完。虽然最早炮制这条谣言的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批捕,但其创造的谣言却在微信朋友圈、论坛等社交媒体泛滥,其危害力并未随着造谣者的严惩而消失殆尽,其给中国乳业带来的是不可估量的伤害。
中国乳业的当头一棒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中国乳业可谓如履薄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如同惊弓之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消费信心是可以瞬间崩塌的。尤其是在自媒体的巨大传播效应下,“谣言重复1000次就成了真理”,大量消费者从“将信将疑”到“深信不疑”,不少人由始至终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例如很多经销商即称,消费者根本不听解释,就是不买。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表示,过去几年发生的几次大型食品安全事故,确实对公众信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谣言,很多人容易产生宁可信其有的心理。而且,谣言传播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消费者担心情绪就越剧烈,还相互传染,最终造成恐慌。
2016年10月,正值蒙牛现任CEO卢敏放履新一个月的时间,蒙牛遭遇了排山倒海的谣言攻击。2017年4月,卢敏放亲自发布公开文章怒怼一些微博大V,表示“蒙牛绝不允许向我们头上泼脏水”。
2018一开年,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双双公开发文,“希望广大消费者不信谣、不传谣;也希望有关部门依法惩处造谣者,净化中国乳业的市场环境,为行业营造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事实上,两大协会正是看到了网络谣言给行业带来的巨大损害才迫切发声。
毕竟,对于中国乳业而言,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被称为“史上最严奶粉新政”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据了解,历经近十年的改革,我国乳业在生产规模、装备水平、质量安全、奶源质量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升,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7)》中的数据显示,2016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5%,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8.7%,比201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乳品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超表示,在监管力度明显增大的情况下,乳制品消费信心目前正在逐步复苏。“乳业监管的收紧是消费态势升级的结果,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奶业的整顿振兴,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为整个行业和消费市场都带来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然而,正是在乳业新时期这样一个关键节点上,谣言再起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可谓是当头一棒,怎能不让人痛心。
食品行业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
事实上,上述谣言只是给食品行业带来巨大伤害的冰山一角。“粉丝能燃烧”、“橡胶面条”、“塑料紫菜”……每隔一段时间,关于食品行业的谣言就会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和各种论坛里大肆传播。这些谣言经过精心的编撰、剪辑,在欺骗消费者的同时,也极大损害了食品行业。
例如,娃哈哈作为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是网络谣言的受害者之一。2011年起就有造谣者诽谤,2014年下半年开始,又出现“饮料含有肉毒杆菌会导致小孩白血病”谣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5月,上述谣言转发量超过1.7亿次,让娃哈哈累计遭受近50亿元损失,这样的案例在食品行业不在少数。
“据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食品安全领域正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曾于2017年4月17日在该局召开的食品谣言治理研讨会上如是说,食品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甚至已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
治理造谣必下重拳
为什么会谣言盛行呢,首先对公众“食品安全焦虑”的利用,成了一些企业开展不当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例如有些企业故意制造或利用谣言来攻击竞争对手,搞不正当竞争;二是一些网络平台经营者故意制造爆炸性谣言来吸引公众关注。
其次,网络谣言不过几句话、几张图或几段视频,但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大肆传播开来,其影响力却是病毒式、裂变式的。低成本造谣,高成本辟谣是谣言传播的特点。现有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散布者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达不到震慑和制裁作用。例如许多造谣者仅仅道个歉或者关了微博就了事,震慑力完全不够。受害企业也难以从造谣者身上获得充分赔偿,现行司法解释仅赋予法院50万元以下损害赔偿的自由裁量权,相对于上亿元甚至数十亿的企业损失而言,这样的损害赔偿是杯水车薪。即便是谣言散布者构成犯罪的,《刑法》才给予“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这对谣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来说,实在太轻。例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造谣者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体系,提高造谣成本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同时正如开篇所见,哪怕造谣者批捕,其谣言依然肆虐,原因何在?为降低食品谣言对社会公众带来的恐慌,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提升公众辨别谣言的能力也是当务之急。同时,在谣言出现后的第一时间,有科学、权威的信息与它抗衡,实现及时、精准辟谣也是必需之举。2018年一开年,两大行业协会的发声正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总之,治理食品谣言一定要下重拳。也许,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才能给食品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