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消时乐通过消时乐体系的全面推行,三个多月引爆100个市场,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一个经典案例,一个新品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引爆多个市场?消时乐专家顾问团首席专家刘春雄谈了他对“消时乐现象”的注解。
刘春雄表示,互联网传播有一个铁律:要么引爆,要么哑炮,也就是说互联网传播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是 0,要么是 1 ,没有中间状态,这也是互联网传播让人困惑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所以互联网传播都希望创造奇迹,只要形成奇迹,还有可能引爆第二轮的现象级传播。比如百雀羚的微信传播,确实创造了奇迹。虽然说当期交易量不大,但对线下渠道的影响特别大,完成了渠道全面铺货。
奇迹不可复制,可遇不可求,所以把奇迹当常态,或把奇迹作为追求目标,可能会非常失望。还有一种奇迹,就是持续的 “小奇迹” ,形成大奇迹。消时乐的传播就是这种思维,小奇迹的引爆点低,而且可控,所以消时乐的传播是:不求传播奇迹,但求持续的小引爆。
分层传播创造小奇迹
全国范围内引爆的商业传播,一年内可能全国有一两个案例,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分层传播,在一定范围内引爆则是商业的常态。
消时乐的第一轮引爆,是在厂商层面的引爆,其作用是招商,这是消时乐的第一轮分层传播。
第一轮引爆采用的方式,是与一家媒体的行业平台合作。引爆了 2017 年全国饮品市场山楂一片红,3 个月内完成了 “600+” 的招商。
第二轮引爆,是在渠道层面的引爆,结果是定向铺货和动销。一轮引爆采取的是“全渠道粉丝链传播”,这是消时乐新营销体系首创的,国内食品饮料企业学习模仿的不在少数,但都未能得其精髓,这一轮引爆在 3 个月内完成了100+市场的“消时乐新营销”市场打造。
消时乐的传播,都没有创造奇迹,但每一轮传播都在一定层面上引爆,而且都符合消时乐的营销推进节奏,这种可控的传播是消时乐新营销的精髓所在。
第三轮引爆,就是消费者层面的传播。前面两轮引爆,完成招商和动销。消费者层面的传播,引发的是消费者【指牌购买】,即消费者的首选。
这三轮引爆,每轮一个层面,形成衔接,共同完成“全渠道粉丝链传播”的过程。
定向传播形成交易
互联网社交环境是典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微信。如果说传统传播是“散弹打鸟”的话,互联网传播应该是“精确狙击”。但是,互联网传播仍然残存着传统传播的思维——“散弹打鸟”,不仅浪费传播资源,而且难以引爆。
即便在分层传播中,消时乐仍然采取的是定向传播,即向特定人群持续的传播,经销商是特定人群,渠道商是特定人群,KOL 是特定人群,针对这些人的传播,不以传播量决定传播效果,而是以精准性决定传播效果。
传播不能直接产生交易,传播只触发关注,要把关注变成商业,需要知道商业符合“漏斗原理”,比如消时乐的传播,一个区域的关注人群、互动人群和形成交易的人群,就是符合“漏斗原理”的,每一次渗漏,都需要更精准,更有价值的定向传播。
小引爆,可控的持续小引爆
什么是引爆?爆是速度,也是传播量。引爆就是短期内高密度覆盖,“消时乐新营销”中的“交叉覆盖”,实现了交叉覆盖,传播效果就是1,否则就是0,这个“1”就是“消时乐新营销”中的引爆点。
商业传播,很难完全做到兴趣传播,只有完成对目标对象的交叉覆盖,才达到了传播量,并且要求是短期内迅速完成。
每做一个市场,就引爆一个市场,这是消时乐新营销的定向传播。定向引爆,必须是可控的,主要是传播范围可控,但要达到能够引爆的传播量,传播的发起必须可控。
小米的雷军曾经说,忽视线下是最大的失误。我认为只有线下是可控的,线上很难控制。
“全渠道粉丝链传播”的可控性就是消时乐新营销的巨大优势。新营销体系创始人刘春雄在系统提出“新营销体系”时,介绍了一个重要概念——“4P 皆传播”,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而渠道的接触点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发起点。
正是因为消时乐把握好了每一个接触点,而且可以控制这些接触点的传播,这就是“消时乐新营销”交叉传播,这样的交叉覆盖积累起足够势能,会触发市场的动销引爆,所以中国食业圈黑马品牌消时乐的迅速崛起,表面上看似偶然,逻辑上实则必然。
(微信连线消时乐总经理李学锋)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