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酒业协会2018年会暨第五届理事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在京举行。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常务副理事长王琦、副理事长刘秀华、常务副秘书长何勇等协会领导,以及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等酒企领导和专家代表出席大会。
在对2017年中国酒类行业发展状态的总结中,中国酒协详细梳理了各品类的年度数据和发展趋势,并进行了详细点评。行业从业者能够在这样的汇报中获悉未来中国酒业新的发展态势,现将整理情况汇总如下:
白酒:健康、良性、稳中有增
从产业的整体来看,十三五中期,我国白酒的经济运行状态保持了良性、健康、稳中有增的态势。而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产业结构逐步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及产业优势向传统的优良产区倾斜,品牌优势继续向名酒集中。新一轮的企业整合、并购开启,行业的洗牌和竞争加快。
目前高端名酒与区域龙头品牌集中度加强,白酒行业2017年在一线高端名酒的带动下,诸多二线名酒品牌快速走过调整期,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另外,白酒的品种、价格、渠道和服务体系的再造已经是无法回避,传统的流通渠道与新型的互联网渠道逐步整合,多种渠道并存,流通体系与服务体系加快,多渠道提供服务格局正在形成。
产业发展客观上要求白酒产业必须升级,尤其是在当前,白酒产业调整变革的新形势下,产业升级是产业每年最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供给侧改革将给产业带来巨大挑战,产业供给资源重构势在必行。
2017年白酒在品牌建设上有了新突破。随着白酒产业竞争加剧,品牌意识在整体的消费市场里得到不断的强化提高,品牌培育,品牌传播成为重要议题,整体社会消费在向重点企业、或者骨干企业靠拢。
啤酒:构建中国啤酒文化体系,工坊(精酿)啤酒增长明显
2017年,啤酒行业相对稳定,中国市场也到了一个消费量饱和平稳的状态上。表现在啤酒消费市场连续四年下降,从2013年至今的四年里累计下降15%,消费量下降了12.2%。
从2012年以来,进口啤酒的增幅达到1424%,进口啤酒填补了国内啤酒多样化的空缺,引领了我们啤酒产品的变化。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消费结构转型仍将持续,引导啤酒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转变速度加快。
主流啤酒产品市场份额仍将缓慢下降,但国内啤酒产品将越来越丰富,同时小微型工坊啤酒快速增长,缓解了国内啤酒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口味多样化,包装形式多元化成为新特征。
随着啤业竞争态势的延续,将使行业盈利水平得到回升。目前小微型工坊啤酒年增幅大概在40%左右,未来可能会增加到全行业总量的3%,预计会达到140万千升,这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过去几年,在高速成长的啤酒消费市场中,相关企业过分重视了市场份额,而忽略了品牌文化的建设和培育。而后期的过度竞争阶段中,只是一味地强调自身品牌文化建设,对品类文化依然不够重视。因此对于啤酒的品类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建设一个中国自己的啤酒文化体系,这也是未来酒协的重点工作之一。
葡萄酒:底部运行状态持续,消费量增长带来信心
葡萄酒行业2017年仍然没有走出底部运行的状态,从2012年开始连续五年下降。产量下降的内因来看,一是原料基地的经济效益偏低,并有所下降,第二是没有形成自己国产葡萄酒社会认知体系,这种定位上的缺失对葡萄酒影响巨大。
同时,很多大中型企业没有清晰的产品线,而市场推广方面则建立在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基础上,这样来推广我们自己的葡萄酒难度可想而知,效果自然打折扣。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年全国的葡萄酒的消费量是每年都在增长,在如今这个总量的状态下每年仍旧增加不小,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基础,因此相关企业应该有奋斗的动力,也能看到好的前景。
从2017年底到2018年年初,行业逐步回到抬头的趋势和状态,未来十三五期间对我们的葡萄酒还是充满信心的。这将表现在市场持续扩大上,必然会培养葡萄酒消费的升级,必然要推动行业的发展。
过去到现在,进口葡萄酒的正面带动作用明显,没有进口的葡萄酒的培育,就没有现在国内葡萄酒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方向的明确。我们对葡萄酒行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中国葡萄酒需要经过一个学习的阶段,发现客观的发展规律。
黄酒:开启品类崭新时代,定位新增长
2017年,黄酒的形式总体向好,尤其是利润的增长远超销售收入增长,说明黄酒行业总体获利的能力有所增强,而且亏损量大幅度的减少。在中国酒协看来,2017年应该定位成黄酒行业开启了新时代和新开端。
首先,行业科研达到新高度。黄酒酿造专业技术项目获得2017年国家专业发明二等奖,黄酒引用舒适度的研究达到了省部级一等奖,标志着产品升级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些技术在保持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黄酒风味的基础上,做了极其大的革命性变革。并且现在黄酒的骨干企业正在进一步深化这个项目的推进,未来将对黄酒产业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指标增速向好。统计的121个企业,销售收入195.85亿元,增长了3.03%,利润增长了13.1%。这个指标是黄酒行业多少年来最好的数字。以2017年作为开端,黄酒骨干企业在各层面分别开启了黄酒的社会价值回归征程。
过去,行业把黄酒定位为一个区域化的产品,但是现在黄酒全国化的趋势正在形成。比如现在甘肃、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地方的黄酒的发展都取得了良好的进步,虽然这些黄酒厂的规模不大,但是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非常的好,甚至个别企业的产品价值远高于江浙沪地区,并且区域的消费群体一直在扩大,这对于黄酒产业而言是又一个新的台阶。
其中福建红曲酒连续两年高速的增长,去年增长17%,利润率远远高于传统的黄酒,全国化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
果露酒与保健酒:市场增速保持,发展仍有空间
过去以来,果露酒行业、保健酒行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整个酿酒行业中,销售收入、利润及税收等增速都是全行业最高的,而在2016和2017年的增速稍微减缓。
这一品类的其基本特征是总量不大,但品类极其繁多。果露酒行业包含了丰富的酒种,但除了个别企业或一个酒种增长较快以外,不同酒种之间或同一酒种的不同企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的。大部分的露酒和果酒产品基本还只有区域性市场,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的市场体系。
如今保健酒的生产格局较为稳定,较之以往果露酒品类的整个生产格局仍没有变化。但强者恒强,领头企业比重继续增大,与第二梯队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比如劲酒就继续在不同的省份都有良好的表现。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