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河大王杯”2017美丽费县征文大赛暨费县第五届网络春晚颁奖典礼隆重召开

糖酒快讯 + 关注 2018.05.13
导读:5月12日,以“费县情、温和情”为主题的“温河大王杯”2017美丽费县征文大赛暨费县第五届网络春晚颁奖典礼在温和酒业隆重召开。共选出温河大王杯征文大赛135名优秀作品,第五届网络春晚12名优秀作品。

5月12日, 由中共费县县委宣传部、费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费县新闻中心主办,费县作家协会、费县电影家协会、山东温和酒业集团和费县在线承办,以“费县情、温和情”为主题的“温河大王杯”2017美丽费县征文大赛暨费县第五届网络春晚颁奖典礼在温和酒业隆重召开。


在激烈的竞争中,共选出温河大王杯征文大赛135名优秀作品,第五届网络春晚12名优秀作品。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临沂市文学院院长高振先生;中国著名十大营销策划专家、临沂市政协委员、临沂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山东温和酒业集团总经理肖竹青先生;临沂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岚女士;临沂市文学院副院长子敬女士;临沂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贾慧女士;费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张炜同志;费县新闻中心副主任刘涛同志;费县作家协会原主席平凡同志;费县作家协会主席冯增芹女士;费县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兆丽女士;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温和酒业集团副总经理李树波先生等嘉宾参加了此次会议。

温河酒酒香醉人参观者才华横溢

此次颁奖典礼,近百位文艺工作者一同参观公司厂区、包装车间、粮食酒车间及粮食酒窖等地。采风参观者们积极提问、仔细观察,捕捉创作素材,亲身感受了温和企业文化,体会到温和酿酒人的工匠精神,追寻了温河酒的厚重文化底蕴。记者注意到,不少文艺工作者现场品尝了温河美酒,即兴吟诗赋句,无不为家乡美酒夸好点赞。


在温和酒厂采风,有一个让我神魂颠倒的环节,那就是品尝!那柔和绵长的液体,悠悠地划过舌尖,润润地过喉,滑滑地入嗓,像岁月的沉淀,散着甘甜,飘着清香,轻轻柔柔地暖暖的沁入心房,融进血脉,不由得轻轻闭上眼睛,多么惬意,多么舒畅!优秀作品《温河酒歌》文章中写道。

优秀作品《当我举起温和王酒杯时》写道:在沂蒙山,温和集团是金字招牌,每一滴温和王都在鲁中南大地策马扬鞭。点击沂蒙山,立刻会弹出温和集团酿酒佳话,没有什么比醇香更亲近,比甘润醉美更高远。温和集团,在口碑里拔节沂蒙山传奇。

七十年来酿酒路,温和酒业从呱呱落地的婴儿,直至如今长大成人;几多无奈的泪水,几多失败的伤心,走过迷惘的弯路,有过金钱难买的教训!尔今——布鲁塞尔金奖屡次斩获,“分行业渗透风圈层营销”的模式催人奋进。优秀作品《温和之春》向我们诠释了对温和酒业的赞美。

参观结束后,参观者们一同前往公司会议室召开了气氛热烈的颁奖典礼。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卞文元主持会议,费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张炜,费县作家协会主席冯增芹,费县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兆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临沂市文学院院长高振分别发表重要讲话。临沂市政协委员、临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肖竹青向与会作家汇报了山东温和酒业集团与文化结缘的故事。

肖竹青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温和酒业投资赞助红色主旋律电视剧“血染大青山”,邀请了8000人温河王白酒爱好者参观酒厂并组织观摩明星谷智鑫赵韩樱子电视剧拍摄现场并亲切合影。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文化,温和酒业成功申报“择黄道吉日生产,挑时辰罐装”成功注册国家版权局版权,温和酒业利用本版权成功推出多款温河王红双喜,温河富贵道等婚宴用酒,深受山东人民欢迎。

企业成创作沃土文化与酒彼此成就

作为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文联不仅是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交流探讨的平台,更是一个文学才俊云集驰骋的赛场。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主席、临沂市文学院院长高振先生对各个协会近期取得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回顾了半年来各项文艺创作活动,介绍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对全体与会人员在文艺创作方便提出了殷切希望。

记者了解到,山东温和酒业集团始终致力于文化品牌内涵的挖掘。如为纪念“沂蒙山小调”1940年在费县诞生,经过考证“一杯温河王酒成就歌曲作者灵感创造出一首伟大的歌,这首伟大的歌成就一位山东女孩,这个山东女孩成就了一位中国男儿,如今这位中国男人正带领我们实现中国梦。”为纪念这段传奇,温河大王1940纪念酒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费县诞生。

2250年前,费县(鄪国)大旱,掘井而得一文物,似羊非羊,似狗非狗,有人请教孔子,孔子曰“此乃羵羊,得羵羊者得吉祥。”为纪念这段真实的历史,“羵羊春秘级”于2017年伟大上市,全国统一价1580元/瓶,目前每月都有慕名而至的文人雅士前来购买。羵羊春秘级1580元/瓶不贵,因为文化无价。羵羊,作为吉祥文化图腾,亦无价;为纪念1992年温和酒业荣获布鲁塞尔国际金奖,温河王1992即将上市;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温河大王1979即将上市。

高举文化大旗,温和酒业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酒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温河王特色文化营销之路!

少一些冰冷的硬推销,多一些温润的“温河”品牌文化渗透。温和酒业品牌提升之路越来越人性化。

为此,山东温和酒业集团愿意为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创作与展示空间,创造更大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我们共同期待着费县的文化名片与商品名片紧密相连,期待着费县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期待着来自大江南北的人们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品尝温河美酒,文化与温和酒业彼此成就。

附:优秀作品刊登之一

我与温河酒的缘

李炳来

我能与温河酒结缘,说来完全是一个巧合。当时还是排长的我,在休假归队时没能赶上车,就住在了师招待里。

当时我们这个部队移防到海阳没几年,住房比较紧张,有些从外单位新调来的首长,也临时住在招待所里。

就在我刚放下行李没多大会儿,服务员就到房间里来叫我,说是让我给他帮忙抬下东西,于是我就跟他一起来到了一楼的一间仓库里。服务员是一位第五年的老兵,我们都叫他李班长。李班长告诉我,我们师里又来了一位副师长,想找个茶几放花盆,他记得这个仓库里正好有一个,这才让我给他帮忙找一找。

谁知就在我们两人翻腾着找茶几的时候,李班长一不小心踢碎了一瓶酒。当时我也没太在意,谁知就在我们说话间,一股浓浓的酒香便充满整个房间。

我问李班长,你打碎的是一瓶什么好酒?李班长随口对我说了句,不是什么好酒,是瓶温河酒。

就在这时,一位穿校官裤子的首长正好从门口经过,他闻到酒香后,也走进仓库,问了句这是什么好酒,这么香。在得知是温河酒时,他说他真还从来没喝过这个酒哩,李班长说,我一会给您送两瓶尝尝。

在我们找出茶几一起抬到二楼的一个房间时,我才知道刚才的那位首长,就是新来的副师长。

李班长放下茶几就到下面给副师长拿酒去了,我就留在那里帮着首长把茶几摆好,在把花放好后又擦了擦桌子。

谁知这时副师长对我说,我里面有两个菜你帮着我做做。尽管我知道自己的厨艺不佳,但首长的话就是命令,这么大的首长下命令了,我一个小排长怎敢不听?

李班长拿着酒进来后,看到我竟然下起厨来,惊讶地说,李排长还会做饭?这时副师长也愣在了那里,原来他以为我是管理科的管理员,或是招待所里的人呢。

在得知我是在招待所临时住宿的一个排长时,首长热情地对我说,晚上你在我这里吃饭就行了。李班长也说,你正好在这里陪首长喝一杯就行了。

就这样,就这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不但陪着这么大的首长喝了次酒,还同温河酒结了缘。

由于我那时年轻,再说从来也没接触过这么大的首长,首长让干我就跟着一起干了。首长说,以前山东的景芝白干和兰陵大典倒是喝过,没想到山东还有这么好喝的温河酒。本来两个人喝酒就没更多的话说,我又特别紧张,就这样你一杯我一杯的,没多长时间竟然一人喝了一瓶。

在我回到连队把这事告诉指导员时,指导员很认真地把我批了一顿,他说我你这家伙胆子真是够肥的,连副师长的酒都敢喝,要是你把副师长喝多了,你这排长也别干了。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这酒不但没喝出毛病,反而给我喝出了运气来。就在我回到连里不到两周的时间,突然接到师里的通知,我被调到师机关当了参谋。

这一回我成了招待所里的常客,和副师长搿成了邻居。以至到后来竟然成了“反面教材”,说有人能喝酒也是好事,我就是同领导喝了回酒,领导看着我的酒量好,就直接把我调到师机关来了。其实我自己心里最清楚,天地良心,这都是演绎出来的,根本就没那回事。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副师长是全国有名的战斗英雄,抓训练抓管理很有一套,他除了没事时喝个小酒外,连个扑克也不会打。由于他家属没有随军,平时就在食堂就餐,晚上想喝口时,我就负责从食堂给他打个菜,当然还得再陪着喝杯,清一色的温河酒。

俗话说,有来无往非礼也。我感到光喝首长的酒不好,就想着到外面去买两箱回来,当时我找遍了整个县城,也没找到有卖温河酒的。

我私下里一问李班长,才知道这温河酒,都是管理科上一任老科长从他们老家费县拉到老营房的。后来部队搬家时,就把剩下的酒都放在了现在这个仓库里,这才得以保存下来,使这酒的口感更加醇香。

这时我才知道生产这温河酒的温和集团公司前身费县酒厂始建于1945年,系中共费县政府接管费县城后,改造自明朝延续至今的“德升”酒坊发展而来,迄今已有710年不断代传承酿造历史,地地道道的老字号。

李班长说,里面的酒还有的是,千万不要对其他人说,他看得出,副师长爱上了温河酒。其实我心里说,何止是副师长,我也爱上了温河酒。

按时下的话说,我那时就与温河酒结了缘,成了她忠实的粉丝。

优秀作品刊登之二:

想念酒糟的味道

平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费县城的空气中,经常弥漫着两种非常浓重的味道,一种很难闻,一种很好闻。

难闻的那种味道,飘荡在县城的西部,是从三元食品厂散发出来的。那是一个生产脱水蒜片的出口型企业,产品销往韩国、日本,每天有几十吨大蒜在这里加工生产,车间里产生的一种刺鼻难闻的特殊气味,散发到大气中,进入到每个人的鼻孔里,比我们吃过大蒜之后口腔里散发出的那种恶臭还要难闻,老百姓称之为“呼哝味”。好在,几年之后,三元食品厂破产倒闭,不再散发蒜臭味了,厂区原址上建起了服装批发市场“银丰商场”。

好闻的那种味道,飘荡在县城的东部,是从费县酒厂散发出来的。这种气味,不同于刺鼻难闻的蒜臭味,而是那种芬芳馥郁的香气,是那种沁人心脾的馨香,真是令人陶醉。尤其是在清晨,行走在温河岸边,氤氲水气之中夹杂着浓郁的酒糟味,如梦似幻,颇有“八仙醉倒紫云乡”之况味。

温河岸边,大桥西头,是全县最大的的国有企业——费县酒厂。这个厂子颇有些年头了,五十年代建厂,老厂址在南关,就是今天的“龙门豪庭小区”那一带,当时还只是手工作坊的规模。六十年代中期,搬到了温河桥边,西侧紧靠着汽车站,对过是煤建公司。酒厂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酒精和粮食酒。粮食酒主要是高粱酒,所需原料就是费县本地出产的高粱米。这是货真价实的粮食酒,在当时属于高档酒,只有有钱人才喝得起,普通百姓少有问津,而是喝低档的瓜干酒,俗称“老白干”。其实,瓜干酒也属于粮食酒,原料就是地瓜干。费县农村盛产地瓜(也称红薯、白薯),除了作为主食,还可以用来造酒。用地瓜干酿造出来的白酒,度数很高,据说可以达到80度以上,就是酒精了。酒精的度数太高,一般人不敢饮用,必须加水(据说必须是蒸馏水)勾兑,稀释成度数较低适于饮用的白酒。

父亲是小学老师,喜欢喝酒,喝得不多,每天二两。那时候没有别的酒,父亲喝的全是费县酒厂生产的散装白酒。我家与代销店为邻,经常听人说起白酒兑水的事情。不过,人们询问营业员,他从来不肯承认。有一次,我看见父亲小酒壶里的酒不多了,就给酒壶里倒进了一点凉白开。晚饭的时候,父亲拿起小酒壶,发现壶里的酒多了,十分惊喜,尝了一口,却觉得味道不对。追问起来,我立刻如实承认。我当时只有七八岁,却不是搞恶作剧。我告诉父亲,我是学着代销店给酒里加的水,好让父亲多喝点酒。父亲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夸我有孝心。兑了水的酒,父亲并没有舍弃,而是饶有趣味地喝了。

当时全县十七个基层供销社,没有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都是赶着驴车到费县酒厂购进酒精。盛酒精的容器,是用藤条编成的酒篓。听老辈人说,这种酒篓的制作工艺非常特别。先将面糊、桐油、动物血(多用猪血)调制成混合液,涂抹在牛皮纸上,然后将泡软的牛皮纸糊在酒篓的内腔和外壳上。糊完之后,还要在牛皮纸的表面再涂上一层猪血,然后烘干,用紫外灯照射杀菌,制成矮墩墩、黑乎乎的酒篓。这种酒篓的密封性很好,能够防止光线直接照射,可以加速白酒老熟,而且重量轻,可以节约运力;很坚固,运输过程中不易破损。

供销社用驴车把装满酒篓的酒精运回去之后,勾兑成度数适宜的白酒,分发到各个门市部,摆上售货柜台,一端子一端子装进酒壶,进入千家万户。作为供销社的经营网点,每个管理区有个门市部,每个村有个代销店。我住的村子里,有个老汉,人称“二老头”,老伴去世多年,无儿无女,是个五保户。他个头不高,身材羸弱,别的嗜好没有,只喜欢喝酒。每到吃晌午饭的时候,他就背着双手,趿拉着鞋子,走到代销店,小心翼翼地从衣兜里掏出一角纸币,递给售货员。售货员跟他开几句善意的玩笑,从柜台底下拿过一只小黑碗,打上一端子白酒递给他。二老头侧身倚在柜台上,端起小黑碗,小口小口慢慢品咂。没有压酒菜,他就从柜台上拣起几个盐粒子,放在舌尖上舔舐几下,继续喝酒。多了也不喝,就这一小碗。喝完之后,脸颊稍微有些酡色,脸上笑眯眯的,背着双手,趿拉着鞋子,心满意足地回家去。如果有路人跟他打招呼,他捂着嘴不回答,生怕嘴里的酒味跑出来。

可以用现金买酒,也可以用地瓜干换酒。有人背着地瓜干,提着酒瓶子,趁着赶费县集的机会,直接到酒厂门口的散酒零售部去装酒,专门装那种度数很高的原浆酒。当时费县酒厂生产的白酒,没有瓶装酒,甚至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全部都是散装酒。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酒厂组建了包装车间,开始生产瓶装酒,贴上了酒标,有“温河大曲”、“温河二曲”等。仍然有不贴酒标的瓶装酒,俗称“光腚酒”,是内部招待酒,市面上没有卖的,必须找熟人开条子才能买到。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高粱种植面积的减少,高粱酒的产量越来越少,瓜干酒唱起了主角。厂里专门设有一条酒精生产线,是用地瓜干酿造酒精,畅销全国各地,效益十分可观,当时全县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是酒厂贡献的。为此,县里全力支持酒厂这个纳税大户的生产经营,遇到资金紧张,县政府就帮着筹措资金。有一段时间,造酒所需的地瓜干收购量不足,县里就下发通知,给各个乡镇分配地瓜干收购指标,于是各乡镇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把地瓜干源源不断地送到费县酒厂。原料仓库在厂区的东北角,东墙上开了一个门,作为收购点。运送地瓜干的汽车,排成了一条长长的车队,从酒厂大门口向东是个大下坡,在墙角拐弯向北,直到河边的收购点。

费县酒厂有个发酵车间,里面有几十个酒池子,都是很深的大坑。粮食蒸熟之后,就填埋进酒池子里,填满了继续堆积,堆到高出地面三四十公分,蒙上塑料布,密封成一个一个的大包,让它慢慢发酵。有一次,我曾经走进发酵车间,仔细看过几个空闲的酒池子,四四方方,深约半米,池内四壁黑乎乎脏兮兮的,说得难听一点,很像是粪坑。其实,那些看似肮脏的东西,是保存了几十年的酒曲,古称“曲蘖”,富含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尚书》说:“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有了这种保存着陈年酒曲的酒池子,才能酿造出真正的好酒来。

填埋在酒池子里的,除了粮食,还有麦草、稻糠等。蒸馏过后,剩下的那些烂糟糟的残渣废料,就是酒糟。散发着氤氲香气的残渣余孽,不仅残存着酒分子,还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在那个家家户户养猪的年代,是质优价廉的猪饲料。农民花钱把黑乎乎的酒糟买下来,装在麻袋里,用手推车推回家中,晒干粉碎之后,掺拌在猪食里,猪很爱吃,也很长膘。看来,人喜欢喝酒,猪也喜欢酒的香味。

九十年代,是费县酒厂最兴旺的时期,在鲁南、苏北、皖北一带颇有名气。效益也非同寻常,兼并了县印刷厂,购买了破产倒闭的县罐头厂,红红火火。厂长的名字里有个“廷”字,在全县赫赫有名。凭着自己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一度担任县人大副主任。说来也是巧合,当时的县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公安局长,卫生局长,名字里都带个“廷”字。坊间因此都在流传着一种说法,名字里有“廷”字,皆非寻常人物。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的费县酒厂更名为温和酒业集团,每年生产优质粮食原酒1万吨、瓶装酒3万吨。于是,浓重的酒糟味每天飘荡在县城的上空。

有人闻不惯这种酒糟味,认为可能会妨害身体健康。专家解释说,这种酒糟味气体所含的多种物质中,主要是以酯类、醇类物质为主,无毒无害,对身体有益,多闻久闻有益于身体健康。酒厂散发出酒糟味是最正常不过的,说明生产的是粮食酒;如果是用酒精勾兑的,就没有这种味道了。我们每天呼吸着酒糟味的空气,等于是每天免费品尝白酒,赚大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因为环境整治等原因,温和酒业集团搬到了县城以东4公里的地方,另建新厂。现在,想闻一闻酒糟味,都是一种奢望。有人说,因为采用了活性炭过滤工艺,所以没有酒糟味了。其实不然。如今,蒙顶集团投资重组温和酒业,销售业绩异常火爆,厂区每天散发出更加醇香浓郁的酒糟味,只是因为距离太远,我们闻不到罢了。厂区附近有个青岛理工大学校区,师生们还能有幸经常闻到浓郁的酒糟味。当然,也有闻不习惯者,还跑到温河酒业集团去提意见呢。

闻不习惯也属正常,毕竟酒糟味不是鲜花那样的芬芳,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酒。我们想念酒糟的味道,不是因为它真有多么好闻,而是因为曾经的那段生活记忆。这种记忆,是一代人共同的乡愁,已经化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