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在2019年度工作会上就表示,要把“文化茅台“建设提上重要日程。1月14日,李保芳又在茅台集团内部报纸的头版刊发了署名文章《关于“文化茅台”建设的一些思考》。看来,在提出建设“文化茅台”一年以后,茅台要在文化建设上开始动真格了。
其实,很多白酒企业包括茅台早就提出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文化建设。早在2003年,时任泸州老窖董事长的袁秀平就在《新食品》杂志(当时叫《糖酒快讯》)发表过《统治酒类消费的是文化》,十五年过去了,白酒行业的文化建设究竟做得怎么样,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方面是因为,从2002年酒业就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十年”,甚至在经过了2013至2015年的短暂调整后,一些酒企又开始进入了快车道,酒好卖了,也就不需要什么“文化”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的确太难琢磨和把握了,你说没有吧,它无处不在,你想把它弄明白吧,它又无影无形。难怪保芳书记说,“文化茅台”的建设都将是一个开放的命题,不会一蹴而就,唯有不断探索、碰撞、实践、完善,方能汇涓流、集大成。
作为行业的一员,我也来参与碰撞碰撞吧。我最初对“文化”这两个字有点印象是在刚上初中不久,那时“文革”刚结束,“红卫兵”被“共青团”重新取代回来,学校让我们申请入团的同学填“入团申请表”,其中关于父母的信息除了“工作单位”和“职务”外,还有一栏是“文化程度”,问父亲后才知道是要填上“文盲”、“小学”、“初中”或者“高中”、“大学”。至今我们的户口本上还有“文化程度”这一栏。这里的“文化”是指的知识,现在我们大多人都会认为,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有点太狭隘了,但我们明白了两点,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有高低之分。
我对“文化”的第二印象来自“文革”。“文革”的全称是“文化大革命”,准确地说应该是叫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报纸、广播成天都在重复这个词。在那个年代,以“革命”还是“反动”判断一切,一切都可以以“文化革命”之名被批判、被打倒甚至被“专政”。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时的“文化”已经被极端泛化,或者说已经与文化无关。
酒行业很多时候也是一样的,只是用“文化”来装点门面。我们经常嚷嚷着的企业文化和酒文化不过是劝人卖酒、劝人买酒和劝人喝酒的“文化”,是一种江湖文化。
那么江湖文化是一种陋习文化吗?我们《新食品》杂志社的前任总编辑秦柯说过,酒行业很像江湖,江湖就有江湖的文化,江湖文化的核心就是帮亲不帮理。我自己也常常以江湖儿女自居,把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作为自己的做人目标,对朋友讲义气、对爱人讲忠贞、对家人讲温情、对社会讲责任、对人生讲意义,要有心理羁绊。用情和义来束缚、固化自我的江湖文化听起来很野蛮,但却是这个时代不断变迁、空间不停转换,江湖风云际会下,能够保持动人与传奇的文化底色,一股能内化的力量。
如上所述,广义的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有好有坏,也有很多属于中性。只有那些好的,积极的、先进的文化或者说是文明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我觉得,文明是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不管是茅台还是行业甚至是国家,如果希望从文化中找到自信、找到发展动力,必须先从文化转向文明,也就是把那些包含善良、公正、秩序、理解、尊重、爱的文化找出来、发展好。对于社会来说,文明才能使文化野蛮生长的时代真正终结,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说,文明将使酒业这个江湖有更多的故事和传说。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