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当时酒香明月在
作者:韩立新
一
天气转凉,中秋节就快到了。月圆人团聚,把酒话过往,儿时记忆越发清晰。屈指算来,我走出故乡30多年了。故乡的山水田园、人情世故历历在目,常在梦里出现,有时还笑出声来。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乡村度过的,当时叫公社驻地,十里八疃的人喊“街上人家”。我父亲在外地当教师,母亲拉着四个孩子靠挣工分吃饭。我记事时,父亲已被遣返回家务农,给生产队饲养牲口。
那时乡村孩子是散养的,小的跟着大点的孩子乱窜。公社的商店沿街排列,乡亲们习惯称肉杆子、饭店、采购站、鱼盐店、碳场子、照相馆等。每天孩子们串游门店之间,哪里买啥、那里发生了啥都很清楚。那几个顽皮孩子闹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并不奇怪。
在那个环境中,我们早早就认识了“泸州大曲”四个字,而且认得特别扎实。
二
要说最常去的门店,便是采购站了。原因多样,或者是小伙伴捡块废铜烂铁就去这里换钱,再去副食门市买糖,按人头掰成几块,说是“有福同享”;或者大孩子习惯在恶作剧,把手指伸进着柜台上的酒提蘸一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抹到小孩嘴上,辣个呲牙咧嘴,有几次把小妮辣哭了;或者见谁家拿地瓜干换酒,猜测家中来客了,便跟着上门讨点糖果啥的,基本上不空手。
记忆中,柜台上酒坛都有“白酒”两个字,柜台底下藏着三口大缸,是清一色白酒。
小伙伴有个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像大人一样喝场酒。机会总算来了,公社饭店新上老汤锅,只喝老汤不收钱。老汤锅煮一天,傍晚才捞出骨头,把肉剔净后,晒到锅炉房顶上。骨头上那点残筋剩肉让我们垂涎三尺,决定去打捞点犒劳犒劳。
饭店东门是大铁门,我们搭起人梯爬过去,再跳上屋顶,慌忙手撕牙啃,把脆骨和筋头收进口袋里。正要爬墙出门,饭店的大黄狗从老远扑来,汪汪大叫。
“快跑!”一声令下,大家分头逃窜。二蛋跑得慢,被狗咬了一口。
我们按习惯路线,逃命似地穿过树林、沟坝,两耳生风,先跑进知青队的院子,再翻墙跳入“老据点”。这里是一个老爷爷家的院子,平常很少住。
二蛋伤口隐隐作疼。大家慌忙围上,发现有个狗牙印子还在出血。“快用老爷爷的泸州大曲酒消毒!”年龄稍大点的狗剩哥喊着。
狗剩爬上后窗,拿下白酒瓶子,里面还有三分之二样子。老爷爷脾气好,不会怪孩子们的。
三
老爷爷是有故事的人。村里的大人好似不愿孩子们知道太多,避而不谈。经过刨根问底了,才知道大概。老爷爷天资聪颖,小小年纪考上南方的一所大学。多少年后,从四川送回老家。回村的那个晚上,堂兄出面宴请邻里,喝着老爷爷带来的泸州大曲酒,月光如水充满诗意,大家话却很少。
次日,生产队队长安排他下地掰玉米。此后,天天出工,刮风下雨、头痛感冒也不间断。妻子来自大城市,心疼丈夫,常托我们给买当地白酒。我们不懂大人心思,习惯围着看景。
老爷爷喜欢孩子,常给我们几颗下酒的花生米,给我们讲故事和识字。每次,饮完半斤酒,他才看出放松。后来,妻子和儿子离开村子。再后来,听说为了孩子离婚了,还听说有人半夜爬他家的墙。我清晰记得他孩子叫大宝。
家无牵挂,老爷爷常被派到很远的工地,参与修水库、路桥等工程。平时很少回家,院子杂草丛生,成了孩子乐园。
四
我们从老人的被子里掏出棉花,蘸上泸州大曲白酒给二蛋涂抹伤口,他疼得龇牙咧嘴。“咱们吃肉,喝酒,痛快一场!”大家忘却惊吓,一下子放开了,都把偷的肉放在一起。
这是我第一次喝酒,伙伴们也是第一次喝酒。大家天明到天黑一块玩,知根知底,就是不知道谁的酒量最大。
你一口,我一口,对着酒瓶,大半瓶泸州大曲酒很快就喝光。大家红着脸,开心地说着不着边际话;摇头晃脑,读着墙壁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想君君不来,君是何时来”……当时真不知是啥意思。
有年中秋节,老爷爷出工回来,生病躺在炕上,懒得动弹。我们悄悄地给他买来当地白酒,有的从家里拿来咸蛋,有的拿来咸菜。老人感动流泪,月光如流水,透过窗棂泄在炕上。老爷爷喝着当地酒,又在墙壁上写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何以解忧,唯有泸州”……
五
后来,我们上学了,去“老据点”聚合的时间少了。记得是学校严抓教学那年,老爷爷说要回四川省的原来那座城市了。当年中秋月圆夜,街坊邻里前来送行,小院子摆起酒宴,老爷爷拿出了好友带来的泸州大曲酒,我们也成座上宾。
那晚,大家喝着泸州酒,说着过往。我们听到很多新鲜事,觉得忽然长大许多。老爷爷端着酒杯,眼睛放光,深沉地说:“人是家乡好,酒是大曲香!听说高考将要恢复,孩子们勤奋学习吧,考上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酒香飘满院子,香透街巷,浸透那个年代。
不久,我父亲也调回城里,重登讲台,我也跟着离开故乡。此后,村子相继考出很多大学生,大家在不同城市忙碌着,奉献着。每次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故乡那小院、小伙伴、店铺,想起那老爷爷、皎洁的月光和醇香的泸州酒,还有那一串串不曾复制的故事。
六
时光如流水,逝者如斯夫。最早那些年,秋夜月圆之时,我总是想起村子里的故事,念记当年小伙伴的稚真,也获得了当时感到疑惑不解事情的因缘。如今,上了年纪,儿时记忆更是真切。
去年中秋刚过,大鸭蛋的二儿子在老家结婚,大鸭蛋邀请当年的小伙伴贺喜,大家欣然接受,也想回老家看看梦绕魂牵的山水家人。大鸭蛋是那老爷爷的本家后生,大宝也在邀请之内。我们都想见见他,看看他是否还是那样腼腆。
相见的兴奋是发自内心的,有说不完的话语。大宝叔捎来了泸州大曲酒,话题油然而生。酒后,伙伴们相约重走上学路。当年的小学校、饭店、采购站、大槐树等都面目全非了。
“我跟母亲离开这里,就去了父亲曾经工作的城市。当时,母亲也想落户这里,没想到中间出现了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父亲无可奈何,只好独自留下。”大宝叔回忆说,“父亲在世时,一直想在有生之年回家乡看看,可是一直没有成功。”这个话题,十分沉重。
大宝叔情至酣处,眼泪婆娑。当晚,儿时的伙伴聚在大鸭蛋家的院子里,回想着40多年的故事和变迁,真是说也说不完。月光皎洁,丹桂流香;小镇故事,让人沉醉。夜深了,我拿出了文友送给的大曲酒,就着婚宴剩下的小凉菜,细细品味。这酒,蕴藏着几代人的故事,有着欲说不尽的感受。
19 跨越半世纪,很庆幸与你相遇
——写给糖酒会
作者:何雅婕
亲爱的糖酒会:
见字如面。许久未见,你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征程,现在已是世人心中的“天下第一大会”,无从规模、成交额,还是影响力来说,都是举国瞩目的。这些年见证了诸多国际国内品牌的面世、成长和壮大。它们在进入国内市场的初期,都是通过参展糖酒会,一步一步实现品牌发展,并最终进入相关领域的领头位置。近几年来,酒水类食品品牌的展出成为糖酒会重要的部分,这些优秀企业的参展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与全国糖酒会实现了共同的繁荣。很遗憾未能从开始与你一同出发,但也很庆幸不管怎样还是与你相遇。
记得那时2013年,初次见面,我带着初入职场的稚气与你迎面相撞。那时的我全身上下都诠释着不知所措。口齿笨拙的我手忙脚乱的样子像极了马戏团第一次表演的猴子。第二年,我决定要做一个吸水的海绵,把第一年的经验和教训全部吸附于心。牛顿说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向前辈学习,学会借鉴总是没错的。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在进步的同时中与你一起前行。你的流动,处处散发着中华文化的芳香。我很庆幸在最想放弃的时候,坚持了下来。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为坚持的事情而努力,看到自己的进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感谢你让我发现了更好的自己,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越来越靠近梦想。在飞逝的时间里,庆幸自己没有浪费光阴。
2018年是我与你携手共进的第六年。你越来越强大,这年你首次移师到西部博览城举办,展会面积突破21万平米,在这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博览中心,我和公司同仁用尽浑身解数,与全国各地4000家参展商,来到这里,这一次刷新糖酒会展览面积历史记录。2019年即将迎来你辉煌的一百届,蓉城飞花,各路酒业食品业精英又要再度汇聚在成都。正逢公司十周年,回顾这十年,公司为糖酒会事业做出了贡献,全员上下一心做好了打响这场战役的准备。百届糖酒会我们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自豪。接下来,我们糖酒会人将携手与百届糖酒会一同走向另一座高峰,引领中国糖酒文化的发展潮流,打造又一届的波澜壮阔的文化盛事,献礼新时代!
20 成都糖酒会散记
作者:胡洪亮
参加中糖司在成都举办的“2010年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已有九年多了,可眼下每每端上一杯美酒,独自品尝着这份浓浓的醇香,思绪便不由自主地掠过杯中之酒,飘到天府之国的成都,飘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震耳欲聋的叫喊和漫天飞舞的企业宣传品构成的别样风情的糖酒会之中。
2010年3月18日早晨,我们一行4人从遵义驱车前往成都,参加了有着“天下第一会”之誉的成都糖酒会。到了宾馆,早已有先期到达的贵州董酒公司营销部经理依丽等在门口迎候,见面甚感亲切,寒暄一番后,便办完住宿手续,非常热忱地目送我们乘电梯直上房间。晚餐后,成都已是暮色。但糖酒会期间的成都灯火通明,酒香袭人。大街小巷的楼房更是霓虹流彩,珠光点点。有着承办糖酒会之称的成都,使得各大宾馆处处爆满。我们所在的宾馆离会展中心较远,由于事先来不及与遵义参展的白酒企业联系,我们无法找到他们所在的宾馆,只好随贵州董酒公司的有关人员一起活动。好在依丽想得周到,及时为我们准备了参会的入场券,而且大事小事都有她负责。大约晚上11点,我们就进入了梦乡。
3月19日早上8点,我们坐贵州董酒公司的豪华大巴前往会展中心。隔窗望去,整个成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快到会展中心时,只见人车混杂、水泄不通,维持交通的警察们也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保障参展客商和市民的安全,交通部门还紧急调派了不少的交通协管人员来疏导交通。刚到会展中心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花簇拥、彩旗飘扬、图文并茂的巨幅标语,营造出糖酒会的浓浓氛围。整齐的礼仪乐队、雄壮的迎宾曲……欢迎着海内外宾客。上午9时整,会展中心内外部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虽然我们没有参加开幕式,但当宣布“2010年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开幕的声音从音箱里响起时,我们仍然听到会场里的掌声雷动。
开幕式结束后,我们随参团代表向展馆前行。刚到展馆门前,就见众多参展商蜂拥而至,意图在短暂的几天内找寻到中意的经销商,“个性的企业形象展示”就成了各参展企业暗中的较劲。没走几步,一个穿着时髦的男青年把一个手提袋递给我,我没有拒绝,好歹是人家的一份心意,也或许认为我是客商吧。我边走边看,这些印有产品图案的手提袋各有特色,手提袋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与会者对其喜爱的程度,那些做工精美的手提袋大都被人提在手里带走,而普通的纸质手提袋尽管被商家热情地递到参会者手中,但转身就被参会者扔到地上。好在有人在回收,否则会寸步难行。我在现场发现,老村长的手提袋普遍受人喜爱,尽管是纸质的,但是制作很精美,选用的是优质白卡纸。手提袋上印制的代言人范伟的形象和企业的新产品图案格外醒目。我的同伴说:“印象中老村长是个低档酒,不过看这个手提袋却很高档,无形当中提升了老村长酒的品味和档次。”
进入展厅,我们就兴致勃勃地到各个展位前询问。参观展品的人群络绎不绝、人头攒动,有不少的客人用摄相机、照相机、手机拍下各种酒展厅的亮点。说来也巧,在一个叫千禧年酒的展位,碰到仁怀的几位白酒企业负责人,于是在千禧年酒展位里开始品酒叙情。该企业总经理陈宗刚是位精明能干的年轻人,他拿出千禧年酒招待我们。我们品尝了几口,热情的陈总又以敬酒的仪式和娴熟的动作将杯子斟满了,并微笑说:“请用酒。”再品尝一口,果然好酒。握杯凝视良久,不厌!
从千禧年酒展位出来,有一个时尚姑娘面带笑容地递给我一副扑克牌。打开一看,是宣传汾酒的,图文并茂,至少给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与满地散落的名片、手提袋、宣传资料相比,扑克牌被扔在地上的可能性很小,只要发给了参会者,即使他们不会或不喜欢打扑克,也会带给其他人,这样一来,企业宣传的目的就达到了,并且随着扑克不断被人使用,重复宣传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我们东走西转,快到茅台酒展位时,一位年轻人在我的手提袋里放入一件短袖T恤衫,正面是共和国四代领导人的头像,背面则是一幅龙凤呈祥的红色图案,中间两个“知已”大字。在我看来,这个短袖T恤衫无论从正面还是背面都看不出一点商业气息,没有像其他公司的宣传促销的那样,一定把产品图案或者宣传标语醒目地印刷上去。尽管背部有“知已”两个字,但是没有“酒”字,而且“知已”两个字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人们是会将其和酒类产品联系到一起的,所以发到与会者手里时,所有的人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有些人拿了一件,坚持再要一件,有人开玩笑地说,知己最少要两个人,所以再要一件,我回去和对象一起穿。
在这次参展的200个厂家300个展位中,茅台酒厂的红色展厅,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经销商和各大媒体记者及参会者的眼球,前来茅台酒厂展厅的新老客户不计其数,成为糖酒会的一大亮点;有络绎不绝的客人用相机拍下茅台酒红色展厅的亮点;参观者爱不释手地欣赏茅台酒厂的每一个产品,品味着茅台酒等系列产品开放、时尚、现代和品位的文化诉求,甚至有许多人品尝后要现场购买;更让人记着的是,那位提着两盒汾酒的山东人在看了茅台酒厂系列产品后,要求买一瓶茅台酒带回去放在样品橱中慢慢欣赏。有些外国客商品尝着茅台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伸出大姆指称赞;更让人记着的是,那位韩国客商在展厅留连忘返,拿着茅台酒左看右看,说了很多,翻译告诉我们:是问茅台酒如何能买到的意思。九十七岁的白酒界泰斗秦含章也特地在夫人陪同下来茅台酒展厅询问了目前的发展状况。
此外,糖酒会上的企业促销宣传品还有打火机、笔、书本、指甲刀、小饰品、小手巾、气球、台历、印有成都市地图的彩页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宣传促销品为此次糖酒会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展厅里转了整整的一个上午,我感到整个糖酒会热闹非凡,特别是企业的宣传员们太热情了。他们站在走道两旁,只要有客人路过,就把名片、宣传页等递上去。仔细一看,有的装入手提袋或包里;有的相互聊上几句,交换名片;有的走几步或转个身就把手中的名片、宣传页等扔在地上。走出展厅时,我无不遗憾地对同伴说,很多企业参展时,往往过于看重宣传频率重,却忽视了宣传效率,多花了钱,参展效果却没有正比提升。由于糖酒会参展企业涉及酒、食品、包装、饮料等产品,而每一个展厅都混杂着各类企业,因此参展厂商的来意并不相同,派生人员在没有明确发放对象来意时盲目派发宣传材料给参会者,往往造成参会者随手扔掉这些对自已没有价值但造价昂贵的宣传资料。
在会展中心展区外、楼道内,我看到有不少废品回收人员忙着收集散落在地的产品介绍宣传彩页、名片、印有企业资料的购物袋等宣传物品。记得仁怀的一位白酒企业负责人说,有的企业宣传单只是简单的一页纸,多数客商收到后瞄了一眼,就扔到了地上。如果企业的宣传单都做成?茅台酒专刊?的档次,我就会好好对待了。
从成都返遵义后我也在想,白酒品牌数目众多,各具特色,要从林林总总的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品牌的诉求必须要鲜明动人,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在连续数届糖酒会或酒博会上一以贯之地船舶引导,不断给经销商加深体会,最终实现心理占位的营销目标,成为客户心目中的一个符号、一种体验。
21 无私奉献的联络员
作者:李金台
糖酒盛会步步好,联络员们有功劳,
服务厂商是宗旨,辛勤耕耘服周到。
我为糖酒会自豪,我为糖酒会骄傲,
为她贡献了青春,为她付出了辛劳。
联络员们是一群不拿会务费的且大会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成员,他们承担起了繁重、复杂、细致、繁琐而耐心的重重工作。
根据中糖的要求:各省市糖酒及副食品公司都要选派出两名优秀的会务联络员,(当时大约有四十二个单位共派出联络员八十多名,2000年后开始才改成每个单位一个联络员),进行上传下达,组织落实会务上的各项工作。
时光茬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从八二年开始至今己服务于糖酒会七十二届,走过了三十六年,已从中年到了花甲之年。亲眼目睹并见证了糖酒会的变迁,糖酒会伴随着中国糖酒食品走过了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今天的糖酒会已经形成多元化的体系,并且以显著的业绩、强大的影响力,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品牌。
糖酒盛会的成功举办,联络员们是功不可没的,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辛苦的劳动,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联络员在单位是兼职的,在本职工作之余挤时间落实糖酒会的各项工作,完全都是义务服务。我以一个老联络员的亲身经历简要的讲述一下联络员的工作全过程:
第一步:落实中糖公司通知的各项要求:再以省公司的名誉根据中糖有关要求起草通知转发到各地、市及有关单位,同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
笫二步:转发后,紧接着督促各地市及有关部门上报开会人员数量、展位面积、广告及刊登会刊情况等。
笫三步:把上报上来的各种材料分类汇总起来,上报中糖公司会办,自己再留一份待用。
笫四步:中糖会办在大会前在承办城市召开一次大会联络员预备会议,中糖及承办城市汇报大会准备及落实情况。
分配正式代表及会外代表数量、住房、宾馆及展位面积、广告位等。
会办组织联络员们首先察看实地展馆,而后分片组织联络员们察看代表驻地宾馆。展馆和宾馆都看完后就要和会办签订各项合同。
分配的各项数量基本上都满足不了各单位的要求。(特别在计划经济期间,整个参会代表都有联络员组织、安排吃、住、行。我省每届参会人数达400多名)。
第五步:大会散会后,各地的联络员回单位后,根据大会精神及具体分配情况,再有省司分别、具体的分配到各地市。
而后有省公司发文通知各地、市及有关部门,各地市根据分配的数量费用限期把款汇到省公司财会。通知主要包括(住房会期几月、几日、到几日,几号报道;每位代表会期住房费多少;共参加多少人,其中男女各多少;各种展位具体价格,代表返程时间、到站地点等)。
笫六步:把各地、市汇上来的各项款及返程汇总表格集中起来汇到会办,(房费一次交费:包括三顿饭,早报道另付费、晚报道或不报道不退费)。
第七步:会办收到款后,就把各种证件,寄给各联络员,再有联络员将这些证件分发到各地市。有各地市按照通知及展位证和报道证件上的时间、地点及要求报道及布展等。(发通知时己把各地市的男、女代表住房号准确无误的分配到位,同时分房时还要尽量合理,楼层的高低、里边及外边、房间的大小、宾馆的等级,因为给的不可能是一个宾馆。为了公平、每次都要记着适当调整,相当麻烦)。
笫八步:会办还在大会前召开一次联络员会前会,报告一下大会最后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和一些注意事项,和参加大会一切活动的安排。另外:发放各种表格,按表格要求,按时汇总上报会办。
笫九步:展会期间除组织督促代表参会外,还紧顶着代表返程车票、因为车票非常紧张。因此会办还经常向铁道部申请加专列运送代表,联络员们为了给代表弄到车票饿着肚子围着分票人取购票号。还不是一次性分完,而是分批取。车票还分会内外代表,会内代表一般都是卧铺,会外代表都是硬座。分发时也比较头痛,因为大部分都想先走,还得发的比较合理,同时还得照顾有特殊情况的人,分配上、中、下铺时也得考虑公平合理特难办。
还有项麻烦的工作,就是厂、商交易情况统计:各单位成交各商品、数量、单价、金额、总金额,而后把我整个厂、商代表团整体购、销交易情况统计汇总成表格报给会办。(提前把表格发到各单位,而后再催要表格,非常麻烦。)
帮助代表处理和解决各种在会期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和宾馆大会派去的驻宾馆会务组加强联系,共同为代表搞好服务。
笫十步:散会后联络员和首席代表留下参加会办召开的总结大会,大会会办汇报大会的基本情况,市场形式、特点、好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今后改进的措施。
公布整个大会成交情况及成交前10名的省、市、单位。
笫十一步:散会后回单位整理各地市汇款及给大会汇款情况,而后再和公司财会详细对账,而后再给各地市寄送发票。
笫十二步:受罪、艰苦开会去的路途,车票不好买而又慢,更没有卧铺,甚至经常连座位都没有,车上有时无插足之地。上不去、下不来,连厕所、行李架上、坐位下边都是人。我有一次从山西运城倒车去成都开会,上车时,上边拉,下边推才勉强上了车,上车后一直站到宝鸡站,实在坚持不了,就下了车,休整一下再坐别的车次,认为可能宽敞一些,可是一上车和上趟车人一样的多,就这样坚持到了成都,这次真是遭了大罪。这样的情况多啦,特别是那次柳州春季糖酒会,是最难的一次,因为到柳州真是智取华山一条路,进不去、出不来。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例,我们应该体会到服务于糖酒会的艰辛。
愿:糖酒会的明天更美好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