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经销商朋友留言问:现在无人零售很火,那么无人零售是方向,还是一地鸡毛呢?刚好最近《商学院》杂志也刊发了主题为《无人零售:从资本宠儿到一地鸡毛》的文章,文章中提到,“2017年,在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带动下,无人零售领域一时风头无两,无人零售、无人便利店等项目获得资本疯狂追捧,有投资人形容当时的热度“好的项目很难拿到份额,基本都靠抢的,甚至没有做过尽调就打款了”。大潮下,京东、苏宁等也纷纷入局。两年间,风口早已过去,彼时的明星公司如今境况如何?因此《商学院》记者近期走访了广州多家无人便利店,发现缤果盒子、神奇屋等都已悄然地“销声匿迹”,而仍然存活下来的F5未来商店等人气惨淡,门店增长的数量几乎停滞。对于有专家分析,无人零售还存在技术上的不成熟、供应链的不完善等问题。那么该如何看待无人零售这种业态以及未来的走向呢?老田为大家分析如下:
首先是真伪新零售的问题,哪些是真新零售,哪些是伪新零售?2017-2018年无人货架融资30多亿,入驻50多个品牌,2018年上半年包括国小美在内的无人货架,爆出了撤柜、裁员等现象,那么包括一些新零售的便利店,也出现了资金问题,出现了关店问题。很多是打着新零售的旗号,做着伪连锁的形态,那么什么是伪连锁呢?无论是有人还是无人连锁,如果不按照连锁的规律去做,肯定是没有未来的。因为毕竟是以店以连锁的形态去呈现的,很多店经营不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管理缺位、供应链短板、资金周转不足、成本失控、区域市场占有率低,所以在新零售和资本的推动下,忽视连锁运营规律的品牌,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我们看连锁的本质是什么?一是连形象,统一的形象、选址,降低品牌推广获客成本,二是连产品,统一的产品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降低产品成本和物流成本,三是连运营,统一运营模式,降低营销成本,连人才,统一的人员的管理,统一的培训,统一的管理成本降低。那么现在用滴滴打车模式做无人售货店,是一个重资产,当连锁数量不够多时,成本就会增加。这和连锁的五力模型有关系:选址力、商圈力、产品力、推广力、店长力、组织力等等,如果五力不够,就开了个新技术、新零售店,很难生存下去,包括你的扩张模型,是区域多店模式,但如果没有按新零售模式去做也很难。什么是新零售模式,就是线上加线下,店内加店外,服务加零售,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但是更多带来的体验。无人店适合放在哪里,有人店该放在哪里?无人店不是氛围不成熟,技术不成熟,而是业态决定的,如果不需要体验,是可以存在的,比如有些商场内的无人饮品店,,包括办公区的无人饮品店,包括瑞星咖啡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有人和无人的结合,这样才有未来。
所以说不是无人的风口退了,而是没有按照无人连锁的规律去做,没有按照店面管理的体系去做,看到了风口,而是靠资本去做,所以没有未来。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