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起源,白酒的发源”
酒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酿酒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时期,据考古实地考证,最早的酒应该是米酒、果酒和蜂蜜酒。在中国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的传说记载,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酒最早是因为粮食、水果等食物在堆积过久产生发酵以后产生的。
而白酒作为蒸馏酒,应当是在出现蒸馏酒具以后才得以产生,而在喝白酒之前,我们的祖先基本都是饮用黄酒,所以在中国,黄酒的历史是远远大于白酒的。据考证,白酒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公元前92年的海昏侯墓葬中,第一次在墓葬酒库中发现了青铜蒸馏器。由此,中国白酒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不断创新酿造至今。
“白酒之魂——五谷杂粮”
白酒,是中国的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而全球目前一共存在六大蒸馏酒,分别是:白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而白酒是其中发酵周期最长、历史最早、工艺最复杂、产量最大、国际化最低、生产国家最少(只有中国)的一种酒。
作为蒸馏酒,白酒一般是以粮食谷物为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糖化、发酵,甑桶蒸馏,经瓷坛陈酿,勾调而成。原料主要有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小米、大麦、荞麦、青稞等粮食谷物。
“白酒芳香馥郁的秘密”
大曲是以小麦、豌豆、大麦、青稞等原料,与环境中的微生物发生反应,成为含有微生物、酶、化学物质的曲块;小曲是以大米粉、米糠等原料,用母曲接种、培养制成的曲块、曲丸或者散曲,其中微生物主要为霉菌和酵母菌。麸曲是以麸皮为原料,利用纯种霉菌菌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散曲。
在白酒的酿造技法方面,白酒分为固态发酵法和液态发酵法,白酒的独特香味也是因为其独特的发酵方法,才得以产生馥郁芬芳。
固态发酵法是将粮食谷物加水蒸煮,待粮食冷却后加入酒曲搅拌均匀放入窖池,在窖池中,酒曲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糖,糖再发酵为酒。之后将含有酒的粮食通过甑桶蒸馏蒸出原酒。原酒再经过贮藏陈酿、精心勾调,最终形成固态发酵法生产的商品白酒。固态法因为其独特开放的酿造过程,大量的环境微生物参与其中,并且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与微生物数量、种类的不同,也造就了中国多种多样的香型白酒。
相比固态发酵法,液态发酵法的生产工序则较为简单。液态发酵法是直接采用固态法发酵出来的基酒,再加入粮食食用酿造酒精,不直接或间接添加非自身发酵产生的呈香呈色呈味物质,精致加工而成的白酒。液态发酵与固态发酵只是工艺不同,不能作为区分白酒好坏的标准,液态发酵法取得的白酒,仍旧为纯粮食用白酒,并且液态发酵法拥有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优势,并且出酒率高、成本更低,白兰地、伏特加、威士忌等世界名酒均为液态法发酵白酒。
“画龙点睛的白酒勾调工艺”
在经过发酵工艺产出基酒以后,白酒距离上市还需要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勾调。所谓勾调,即是用不同批次、年份的高酒度基酒加入一定比例水进行稀释到相应的酒度,使同款白酒拥有相同的口感,使口感更具有特点。
白酒之所以需要勾调,第一是因为发酵所得基酒,一般度数都比较高,需要通过加水勾调降低度数;其次,就算是同批次、同窖池生产的白酒,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发酵时间、不同班组进行酿造的情况下,都会存在口感不同的情况,所以酒厂也需要通过勾调技术,使白酒的“色、香、味、格”达到协调与平衡。
目前市场上消费者喝到的任何商品白酒都是勾调过的,白酒业内也有“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成型靠勾调”的说话,所以,勾调技术可以说是白酒生产中的点睛之笔!
本期《秒懂白酒》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下期我们将细说中国白酒的12大香型及其代表酒企,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带你分分钟秒懂白酒!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