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专栏】传习录:笔记及思考(一)

林枫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业越大、挫折越多,所以凡有志向之人,都应该看看《传习录》。我分享一部分当年的读书笔记,权当抛砖引玉。

这是我2015年看《传习录》的笔记,看到有触动的观点,就记下来,后面有释义,之后是我的感悟和联想。

今天回头看来路,2016年创业受挫,几近绝路、痛不欲生,后来能走出来,和这样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在我成长路上,《菜根谭》、《传习录》、《素经》和《曾国藩家书》给了我很大的加持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业越大、挫折越多,所以凡有志向之人,都应该看看《传习录》。我分享一部分当年的读书笔记,权当抛砖引玉。

《传习录》读书笔记1019:

1、“至善是心之本体”,至善是本体论,不是认识论,更不是方法论。“夫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毫私心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向外求,扩展视野之辽阔、向内求,提升境界之高远。至善之地,为我们不甘平庸的人生点燃了明灯。

2、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见到美好的东西,我们无需思辨就心生喜欢,这是天理。见到不好的东西,我们心生厌恶,这不是天理,是因为内心的私欲障碍,心随境转为邪、境随心生为正,我们内心私欲犹如乌云,障碍了内心的“太阳”——天理良知,唯有事上磨练,方能砥砺心性、拨云见日,方能坐看云起云落。无论个人、组织还是社会,都需要有个“根”的存在,根深必然枝叶繁茂,这个“根”是心的理。深爱父母是根,孝行是枝,恻隐之心是根,帮助别人是枝,成人达已的心是“根”,两肋插刀、和气生财是枝,一个人、一个组织,要想长远,都要有个“根”的体系。

《传习录:徐爱问格物》读书笔记1020:

1、 夭寿不贰、修身以待天命:穷困与否、寿命长短都不会动摇至善的心,我都会通过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的到来。“五十知天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冥冥中注定的天命,学识、阅历和缘分会在人生路途某处给我们这种信仰和敬畏,有了这种信仰和敬畏的“心”就容易“安”下,心安下来,肉身就会放松,人就不会焦虑,“心”安“理”即自然来,而且来的都是“天理”。那么如何抵达“心安“处?需要格物

2、 格物致知、不诚无物:天下无心外之物,心想到什么、我们就能看到什么,比如孕妇看到大街上看到都是孕妇,不是孕妇增多,而是孕妇关注就会看到,平常人不关注就看不到,所以“心物一元”,内心和外在事物是一体的,心之所发处是意,意之所在是物,所以,格物不是简单向外求,格之所向即是意之所在,所格之物一定是内心充满诚意、聚精会神的事物,这样就如稻盛和夫所言:对一件事物用功专注到极致,“神灵在现场”,让你完成平时看起来不可思议、不可完成的事情。所以,《中庸》说:内心不真诚就没有外在的万事万物(不诚无物)。如何训练这种“专注真诚”?仁慈。

3、 充其恻隐之心、仁不可胜用矣:何为“知”?“知”是心的本体,即本来就具备的、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刻意训练的,我女儿四岁的时候,她妈妈的手在厨房不小心被刀划破了,她担心坏了,一直尾随到卧室,对她妈妈说“我的心都疼”。见到父母要孝顺、见到兄弟要友爱,见到春和景明、阳光明媚就心情舒畅,这都是知的范畴,但世风物化、私欲横行,我们内在的“知”、——这个巨大的良知金矿被蒙蔽了,使我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但人人都有恻隐之心,青岛卖38元大虾的黑心老板,一经曝光就被千夫所指,恻隐之心是我们内心的火种,一旦被熊熊点燃,我们内在的悲悯、仁爱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充满光辉。

《传习录:徐爱问文》读书笔记1021:

1、博学是约礼的功夫:“礼”是“理”的外在表现,广泛地在万事万物上学习,学习存养天理的方法。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事情专注学习,精通专业后就会有所悟,悟到的这个“宗”即是“天理”,而天理是相通的。和君早期合伙人李肃说:战略是相同的,顾邹军通过管理打通了战略、黄光裕通过资本打通了战略、杨斌通过政治打通了战略……遗憾的是,这三个人都进去了。这说明,第一、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做到极致,都会上升到更高层级,在更高层级上和其他专业领域相逢交融。第二、李肃说的三人只是打通了商业领域的战略,并没有对天理人欲完全悟透,否则不会沦落。

2、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天下没有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浮逸之风盛行而务实之风衰落。君子三立,立功最易,立言最难;古贤治理一个地方,往往通过办学教化地方民风;治理一家公司、一个团队,需要从根本入手,树立信念,建立信任、找到信心。信念是什么?是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是衡量生意和事业的区别,是衡量企业家和生意人的区别。所以,优秀的企业家,需要抽出时间读书和思考,将碎片化的生命感悟和时代观察进行文本化和系统化处理,通过演讲和文章批量影响身边的人。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022:

1、 “只要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大学时,读《松下性之助传》那本书,很厚,书到一半也没怎么讲经营之道,只是在讲做人的道理,松下讲了一个观点,做人对事业成功很重要,这是经营的诀窍。有人问他,做人既然这么重要,那怎么才能找到做人的方法呢?松下说你只要发自内心认可这个道理,做人的方法你就掌握了一半。

2、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白天做功夫,受外界干扰心中很乱,就练静坐;懒得看书,那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好久以来,被微信控制,晚睡前、早起后、车上、路上……看后常常怅然无获,就改变习惯,睡前不看、起床后不看,节约时间用来看书,收获颇丰;每日工作,常被琐事缠身,陷于“报时”应付,少于“造钟”影响未来,痛改,不想写文章就必须写,不想思考长远必须思考长远、不想找高手人交流就必须找。人生经营,不能顺应懒惰,应该正面迎敌、砥砺心性,走出舒适区,放大人生的能量场。很多事情不是看不破,而是忍不过。

3、 “此是汝一生大病根”:阳明弟子孟源好名,常遭阳明棒喝。阳明说:譬如一片沃土长了一个大树,无论怎么种庄稼,都很难长成,因为营养肥力都被大树所耗,只有将大树连根拔掉,这片沃土方能长好庄稼。此为病根,此语悚然,名色钱财禄、贪嗔痴慢疑,我们心中都有一颗或者几颗病树或者毒树,看似发奋图强、日日革新,其实能量全被毒树吸走。当警惕。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023:

1、“圣人应变不穷……圣人之心如明镜……无物不照”:圣人处理事情,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做法,事情无穷尽的变、方法就无穷尽的变(好厉害)……者不是圣人的方法多,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外在现象,现象发生,其本质规律都会被投射到内心这面“镜子”上,镜子明亮,事情演变规律自然被投射清楚,镜子不明,犹如心被遮蔽,很多事情演变自然看不清,做事自然就会犯错,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对事态的判断决定成败,所以,我们修炼自己内心的明亮,追求象圣人一样“无物不可照”的境界。

2、“义理无定在,无穷尽”,文王“望道未之见”:天理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广大无穷无尽,以致周文王“不懈地追求天理却好像从未见到过”。何为终极、何为彼岸?看文字书,多被误导,南怀瑾说“知识是补药,也是毒药”,我们可以文字为鉴、以身心体悟为师,寻找欢喜心,我们就会依稀看到东方一缕晨曦,从而在苦难人生的长河中获得想要的自由。

3、“静时亦觉得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人需事上磨,方立得住……”:静思、静守时有了很棒的想法,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能按照很棒的想法去做。咨询师容易眼高手低,方案中多没有人情、人性的要素,就容易失败,满口禅语的“修行者”,真正遇到名利情色的诱惑时,往往把持不住,所以红尘修行和山林修行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你爱面子,你就去丢面子,爱钱,就去散财,体会那种心碎聊无痕的感觉,“万箭穿心、习惯就好”,人生需要“正面迎敌”的勇气和行动,经历了还不摆不平,那就算了,猪,快乐,也是一种活法。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024:

1、“知识不长进,如何?”,“为学须有本原,需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今”:做学问,不能进步,怎么办?做学问需要有根本,须从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才能长进。一棵树,现有根,而后有干和枝,而后有花和果;一个人,需要树立做人的品德,才有学问的根基;一个公司,要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和理念,才能走向枝繁叶茂的成功。

2、“看书不能明……须于心体上用功,心体明即是道明,此是为学头脑处”:看书不能明白其含义怎么办……所有不能明白的地方,都需要在自己内心反复体会,人身、人心处深藏天理,所以读书到与内心共鸣处常常会手足舞蹈、欢喜异常,只有心、体明亮就是天理昌明,这就是做学问的关键。读书,是和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不必追逐文字和形式。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025:

1、“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顺其自然行事,不做超出条件的事,身处夷狄,就做在夷狄能行的事;身处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能行之事,因时因地制宜,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怡然自得。柯林斯写了著名的《从优秀到卓越》,在揭露长达50年持续成长的卓越企业背后,,直面残酷的现实是重要理念之一,一个企业如同一个人,作者举例说明越战期间,在越南监狱里等待希望的美俘,最后能够走出去的都是能够直面残酷现实的、有韧性的人,而那些默念“到下个圣诞节就会出去了”的美俘,多在一年年的失望中走向奔溃以致死亡。我在和君商学院做班主任的时候,常向那些拥有顶级高校背景一直光鲜优秀的年轻人说,要有“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那种随遇而安的态度,要学会和人生达成谅解,要学会自嘲,要让身体放松,要寻求内心的柔软。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027:

1、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宁静时念念不忘去私欲、存天理,行动时也时时不忘去私欲、存天理,没有必要在意宁静还是不宁静的环境。《菜根谭》中也说,修行最初可在深山老林中,不见欲望,可练内心的朴实,到一定程度后,可进入红尘,面对种种欲望,去修行,才可以进入更高层次。所以,修炼心性,更多是在冲突的环境下,反而能够提供砥砺心性的沃土及催化剂,我们要有勇气让自己离开舒适区,持续拓展自己的不熟悉、不适应的心空间。我有深深的逻辑依赖和原则依赖病,后者让自己处理一些问题时,依然摆脱不了私欲,无法致中和。

2、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出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没事时,将好色、好财、好名等私欲一个个揪出来,连根拔起,让它永远都不能复发方才感到快意。境界犹如怀孕,时间短了看不出来,长了想藏也藏不住,境界上去了就不会下来,这是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一个人走向成功,心智模式绝对是一个强相关因素,大多数人过了30岁心智模式就固化了,这段话给了一个方法,每天抽一点最下反思,要用狠、要持续。

《传习录:陆澄录》读书笔记1031:

1、“论为学功夫……初学必须思省察克制,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得到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大家讨论做学问的功夫……初学者必须反复体察克制自己的私欲,即是正心诚意中的“诚意”,要不自欺,要心存敬畏,要相信“人在做、天在看”的道理,通过内在私欲剔除的过程,逐渐明了宇宙万物的天理规律,等到那个时候,不需要借助思维,内心就和天道合二为一了,举手投足、断事明理即会了了分明、举重若轻,也会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也会找到“没有什么能够形成对我的伤害,包括死亡”那种无畏的力量。

2、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名正言顺,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世上事,简单与复杂并存,我们习以为常的简单,其实往往蕴藏着复杂的道理,弄不清楚这种道理,走着走着就会犯错。互联网公司都直呼其名、穿着随意、来去自由,你也跟着学(我好像在这样做),微软总裁鲍尔默天天琢磨600个高管的姓名和背景,为了见面打招呼显示亲密,依此留住人才,你也跟着学(我很困惑),互联网泡沫,到处都是高薪翻翻的机会,你就心猿意马。一家企业,对外的经营和对内的管理,需要建立在一套完整的系统理念和概念坐标中,依此来实现公司组织在人财物等资源合理的配置结构与配置节奏,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赢”,这些理念与概念就是“名”,没有大义的名分,发号施令、资源动员的效率就会下降,没有大义的名分,管理当局和领导人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就会降低,公司组织就容易变成乌合之众,所以伟大的事业,都要名正言顺。往往我们以为建立这种“名”,其时并没有,唯有对人性深刻的自省和社会敏锐的洞察,方有可能找到这种“名”之所在。

3、“人正要在此时磨练……人但要识的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陆澄随先生在旅途中,忽闻家中孩子重病,忧虑难耐,阳明告知曰:这个时候你正应该在身心修养上下功夫,如果放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又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磨练自己的身心。南怀瑾先生说过,人的修炼要“围着打”,“贪嗔痴慢疑”,你好什么就搞你什么,直到将你搞得要死要活、要用头撞墙,这种极端的、痛苦的体验往往就是幡然醒悟、豁然开朗、立地成佛的时刻。所以,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心体,在处理问题的分寸上就丝毫不会有差错。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