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2015年看《传习录》的笔记,看到有触动的观点,就记下来,后面有释义,之后是我的感悟和联想。
今天回头看来路,2016年创业受挫,几近绝路、痛不欲生,后来能走出来,和这样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在我成长路上,《菜根谭》、《传习录》、《素经》和《曾国藩家书》给了我很大的加持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事业越大、挫折越多,所以凡有志向之人,都应该看看《传习录》。我分享一部分当年的读书笔记,权当抛砖引玉。
《传习录:薛侃录》读书笔记1111:
1、“人心本自说天理……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jia)”:人之本心原本就通天理,而天理则是愉悦流畅的……只有人心为欲望蒙蔽、所累,才会有不悦。如果人欲被一天天清除,身心一天天为天理滋养,又如何会闷闷不乐呢?我从少年开始,就开始有严重的情绪周期,快到三十岁的时候,还有挥之不去的莫名愁绪,直到五六年前,人生开始慢慢进入情绪稳定甚至愉悦的阶段,回首心路,贪嗔痴慢疑、名利钱财色,人性中总有沾染,只有经历了、想开了、放下了,但是又有些志向拾起了,人就慢慢立了,浩然之气就会生出来,气象格局就有了。
2、“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功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我这番学问,是无中生有的功夫(相信常人通过修炼,都可成为圣人),你们要相信的话,就需要立下(立志行善、成为圣人的)志向。先生认为,人人内心都有良知、良能,犹如心中有个太阳,只是私欲的存在,犹如乌云蔽日,让良知良能遮蔽了太阳的光满,使得人们看不到事物运行的规律,从而在关键问题上犯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错误,如果让身边的人发自内心相信了这个道理,并因此走上日日改过自新的道理,就很有意义了!
《传习录:薛侃录》读书笔记1112:
1、“主一是一心放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主一,便是壹心壹意放在天理上。如果只知道主一,不知道一就是天理,那么有事时便是追求物欲,无事时便胡乱猜想。“主一”是先生说到重要的修炼方式,众所周知他的“格物”经历,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无果,后来他明白,需要格的不是外在,而是内心,只有一心一意将精力放在对内心私欲清除、天理澄清的命题上,才会日有所进。但在此过程中,对外物专注的研究,就成为修炼内心(主一)的有效手段和路径,所以对一件事情专注到极点,神灵会在现场,灵光就会闪现,最后达到一通百通的大师境界。
2、“穷理尽性”:人的本体就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充分发掘激发内在的良知天性,就会靠近天理。阳明在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在教我们一种信仰(人人皆有良知、良能),让我们立下一种志向(内圣外王),教我们一套方法(事上磨练、去除私欲)。
《传习录:薛侃录》读书笔记1113:
1、“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需格物以致其知”:除去圣人,其他人很难没有私欲蒙蔽内心,所以需要通过格物来澄清内在的良知,从而获得正确的“行为”。知行合一的“知”,不仅仅是对外在知识经验的认知获取,更重要的是内在天理良知的廓清,内心是天理的主宰,所以,要通过清除私欲、持续修正我们的内心。
2、“为学功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正心只是诚意功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需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做学问的功夫,有深有浅,刚开始如果不着实用心好善厌恶,又怎么能够为善除恶?这着实用心就是为了达到诚意的境界……正心只是在诚意中体察自己内心的本体,使它经常像镜子一样明亮、像秤一样平稳,这就是未发之中。求学拜师、问病求医,如果没有信任,就很难有效果,因为心不诚,就会怀疑,不能坚持,最后难以见效。一个公司,需要让员工形成对公司所追求的事业以及为成就事业所秉持的价值观,形成信任、信赖甚至信仰,是最最核心的工作,这些都是意诚的范畴。正心,是意诚前提下,需要自我修炼、端正内心的持久过程,让员工对公司形成的信任和信仰,与人类美好品德的主流文化相一致,让员工的修为和境界得到持续提升,而不是陷入“愚忠”的泥潭,这就是我们看到很多直销公司,通过“成功学”的伪概念洗脑员工,让员工建立信任,但瞬间就会瓦解的原因,只求诚意、而无正心。所以,意诚,需要一些外在的机缘,正心,需要一生的修炼。
3、“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人如果不在独知处下功夫,只知道在大家共知时下功夫,这就是作假……这独知、独处的地方就是真诚的发端。人生在世,自欺、欺人,两个坎。自欺,是悲哀,欺人,是可悲。
《传习录:薛侃录》读书笔记1115:
1、“何为未发之中?哑巴吃苦瓜, 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需你自吃”:通过存养、修炼内心达到至纯至精“未发之中”的状态,相似哑巴吃苦瓜,没法给你说,你要想知道其中的味道,还需要你自己亲自去吃。人生的修炼,需要身体力行,事上磨练。
2“生死之道:知昼夜即知生死,知昼则知夜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边是天德”:想知道生死的道理,明白昼夜的变化就可以了,而知道白天就知道黑夜了,意思是保持本心的清醒明白,天理没有瞬间中断,才是能明白白昼,这是天理。一个人,无论富贵贫困之中,若能保持良好的情绪、自我时间和行动的管理、心存敬畏,不虚度每片光阴,晚上能睡好觉,生死之道就应该在其间了。
《传习录:薛侃录》读书笔记1120:
1、“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无着落处”:如果以“诚意”为宗旨,去下“格物致知”的功夫,功夫才有落脚点……如果象朱熹先生所做《大学》的版本,先去透彻地研究事物的道理,那么功夫就会无边无际,没有落脚点,功夫是练不到身上去的。
一个人、一个组织,唯有建立信仰和诚意,方能孕育出最后的花和果。由此观看《红太阳》中的毛泽东,确是心学大师。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偏执表面是外在的事物,实则是内在的意识,以及将这个意识去修改外在世界的强烈企图。但是,如果没有“正心”,诚意往往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巴黎暴徒用“人肉炸弹”的方式表达了内在的狂热、偏执和“诚意”,但成为千夫所指、举世痛斥。所以,辽阔的历史观(时间)和世界观(空间),方是我们走向未来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传习录:答聂文蔚》读书笔记1122:
1、“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
2、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坦便是它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事君便是忠。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读书笔记1127:
1、 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
至于“诚意”的理论,原来就是圣人教人用功的根本出发点。
阳明先生建立了一种信仰,形成了一套创世的学问。作为一家企业,应该有一种立场,即你代表谁的价值和利益之立场,并依此形成使命和愿景,然后选择会相信这种使命和愿景的人加入到组织中来,这种信任之后的诚意,就会演绎出很多很多的创意、创新和执行力,个人的成长也会随着组织一起成长。
2、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就是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
我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指学者的本心要在日常行为做事中体察、探求、实践、落实,实实在在地下功夫,中间可是经历很多阶段,很多积累呀!
先生的道理很简单,认识起来很容易,但是践行落实又是在平常的吃饭穿衣、日常琐事中。
3、 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学问”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你所讲的知行齐头并进,不应该区分先后就是《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道学问”这两种功夫相互存养,相互促进,本心和外物始终如一,不可分割……一定要有想走路的心,然后才认识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就是行走的开始。道路的艰难与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读书笔记1211:
4、 意欲温清、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非可谓之诚意:
想使父母冬暖夏凉、想使他们供养适宜,这知是意念,还不能说是诚意。(想把客户的工作做好,仅是意念,不是诚意)内对公司经营和管理、外对政经人社,“公知”类人群往往都有很多见解,但往往都是意念,不是诚意。因为他内心就没有诚意,有诚意就不应该只是谈概念,而没有落实的方法、路径和背后欣欣然投入的心意。
5、 必实行其温情奉养之意,务求自谦而无欺,然后谓之诚意:必须切实实践了使父母冬暖夏凉、有所奉养的愿望,并且务求自己感到愉快而不是违心,这才能叫诚意。(有立场的认识论)(想把客户的事情做好,并且找到恰当的方式,同时内心充满成就和喜悦,就是诚意)做任何事情,有诚意,方可修得正果,有诚意,方可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欲诚意,先端正内心。
6、 如何而为温清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知道如何让父母冬暖夏凉,得到很好的奉养(方法论),这仅仅是知,还不能说是致知;还必须知道了(方法论),并切实做到了(实践论),这才能是致知
7、 温清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清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清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也,无一毫不尽,然后谓之格物。使父母冬暖夏凉、对父母供养适宜,这是物,而不能说是格物。对于使父母冬暖夏凉和供养适宜的事,按照自己的良知要求去做,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才叫格物。
8、 温清之格物,然后之温清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父母冬暖夏凉这个物“格”了,使父母冬暖夏凉的良知才算“致”了,对父母供养适宜这个物“格”了,然后很好供养父母这个良知才算是“致”了。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