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舒同先生为古贝春题词。左为时任古贝春酒厂党支部书记张子文,右为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郑树理。
光阴似箭,年华如水,一转眼,古贝春已经走过了67年的春秋。6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太多值得回忆的故事。
在古贝春公司,收藏着一张非常有意义的照片,可以说,照片的主人公对古贝春公司的发展壮大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张照片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先生为古贝春题词的照片。
古贝春自诞生那天起,就与社会各界艺术家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季、姜昆、唐杰忠、李文华、冯巩、乔羽、田华、谢添、刘兰芳等艺术家都曾亲临这个地处偏僻的武城酒厂,在品尝过醇香甘洌的古贝春后,纷纷题赠墨宝。虽然舒同先生没有来过武城酒厂,但是他为古贝春题写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酒名,并题写了赠诗《古贝春赞》。历经30多年,古贝春人可以忘记岁月的变迁、时空的荏苒,也可以忘记曾经的士气如虹、慷慨如山,甚至可以忘记自己的喜怒哀乐、宠辱成败。但是唯独这首《古贝春赞》,是古贝春人记忆里永不凋谢的花,它愈开愈茂,成为古贝春人记忆里永远的珍藏……
古贝春酒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那个时候人们根本没有产品的包装意识。时任武城酒厂党支部书记的张子文同志却凭着超人的胆识,设计了三角型酒瓶,另外他还想让名流大家为新产品题个字,于是想到了舒同先生。
张子文进京找舒同先生题字,分别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去了两次。
第一次是由舒同先生的弟子、时任县广播局局长王秉新引见的。在舒同先生宽大明亮的书房里,悬挂着他精心书写的毛主席诗词、唐诗宋词、名人名言等字幅,真有墨香飘溢、神彩流芳之感。平易近人的舒同先生,把张子文让到沙发上,两人对面攀谈起当年舒同先生在山东工作的情景。
接着舒同先生询问武城酒厂的情况,张子文拿出新生产的五粮浓香型古贝春请舒同先生品尝。打开瓶盖,香溢满室,舒老高兴地说:“你们很能干。前几天我到燕京饭店宴请客人,喝的武城特曲,那个酒就挺不错的。过去我在山东工作,好白酒光知道有兰陵和景芝,现在看来你们也做得很不错了。”张子文借机说出了求字之意,舒同先生爽快地走到书案上铺毡润笔,“古贝春”三字很快书就。
得到墨宝,张子文立即将它作为古贝春的商标使用,美酒、奇瓶加上雍容刚劲的舒体字,使古贝春酒很快名声鹊起,蜚声华夏。
1981年夏天,张子文邀上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郑树理一起进京,第二次登门向舒同先生求字。虽然几年没见,但是舒老一直关心着古贝春的发展。
当时舒老已经76岁,虽年事已高,又天气炎热,但还是不断询问古贝春的近况。当得知酒厂发展迅速,成为当地支柱企业以后,舒老非常高兴。他先给酒厂题了诗:“古贝美酒酿先卮,甘甜未尽香回时,三杯兴来相宜处,欣然成诗书于此。”再题词:“古贝一壶酒,酣畅万古情。”又把古贝特曲、古贝佳酿、古贝大曲等十几个酒名字都书写了一遍。
手脖子累酸了,就休息一会儿再写,忙活了近半天,最后舒老又问:“还有什么要求?”张子文原本不敢再有奢望,见舒老如此热诚有兴致,就又请求他题写了“山东省武城酒厂”的牌子,并请他为古贝春题首诗。舒老稍一思考,提笔写下了《古贝春赞》:“嘉樽古宴诗兰陵,晶盅今席话武城,醇香甘洌神州誉,古贝之春运水中。”写罢,舒老谦虚地说:“我不是诗人,诌这么几句,笑纳吧!”
据说单独以诗赞美鲁酒的,除了诗仙李白赞兰陵酒,就属舒同赞古贝春了。
在这首诗中,第一句先摆出兰陵酒(李白曾有“兰陵美酒郁金香”诗句),第二句点出古贝春的产地武城,第三句写品酒之感受:醇香甘洌,第四句由酒引申到运河文化。全诗由酒进入,由酒文化出门,对古贝春酒及酒文化的赞美溢于言表。
写这幅字的时候,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已经完全成熟,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整体以典型的行草写就,字字端正大方、潇洒灵动;笔笔浑厚沉稳、骨力雄健;笔画、线条挥写自如、流畅自然;全幅充溢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意识,书法中有诗意,诗作中显书风。酒中文化,诗中韵味,书法奥妙,这便是这幅书法之三味。
一代书法巨匠舒同先生,为武城酒厂留下了大量真迹墨宝,这对于打造古贝春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他对古贝春酒厂又有什么索取呢?没要过一分钱,没吃过一顿饭,张子文每次带去的两箱古贝春酒,都是勉强收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书画市场空前火爆,舒同先生的字从 “尺字三千”被炒到 “一字千金”,但他严正声明,他的字 “绝不当商品出售,可输入电脑让人民群众随便使用”。正如吴祖光先生对他的评价:“人品无瑕清如玉,墨宝有价淡似仙。” ?
现在,每当 “古贝春”三个雍容宽博、苍劲厚重的舒体大字,从酒瓶上、酒盒上、酒箱上以及广告媒体上熠熠生辉映入人们眼帘的时候,有谁不顿生圆柔飘逸的美感和阳刚矫健的力量呢?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