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发,食品企业最需要思考的是基于未来的战略重构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当下,对于食品企业最重要的是,从战略的高度思考疫情之后,食品消费和面临着什么样的变化。

进入2020新春之际,突发的肺炎疫情让这个春节显得非常特别。诚然,这次突发在春节期间的传染性疫情,不仅让餐饮业陷入困境,而且类似的还有商业,影视业,旅游业,娱乐业,交通等等行业,可以说,这种影响一定是“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因为整个经济是一个生态,没有哪个行业可以独善其身。

食品1.jpg

我们面对诸多企业和媒体追问疫情时期有什么“妙方”,总是以二十多年的企业实践和咨询经验而“负责任”的说:这种大的背景下,没有什么“招数”可以扭转“乾坤”,所有的“术”只能是暂时的“缓解疼痛”,甚至是“麻醉”作用。企业此刻最需要思考的是战略而非战术。
当下,对于食品企业最重要的是,从战略的高度思考疫情之后,食品消费和面临着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的预判以下两个方面是食品企业面临的最大变化。同时,食品企业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消费者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即使熬过疫情的“寒冬”,也会消失在疫情后的“春天”。
一方面,消费会从“管住嘴”的角度,将食品从“卫生与健康”转变为“养生与健康”。
回顾一下2003年“非典”之后,食品产业发生的变化,就能够“顺藤摸瓜”了。“非典”对国人最大的改变是“卫生”,人们明白了“卫生与生命健康”,“非典”之后,中国进入了“全民卫生”时代,而食品也进入了“卫生时代”,很多以“道地材料”和“原产地效应”的产品迅速崛起。
可以肯定的说,2020年的肺炎疫情,由“野味”引起,甚至说是“蝙蝠宴”引起,加之2003年的“非典”也是因为“野味”,说是“果子狸”。人们一定会从吃的角度“管住嘴”,思考食品的“养生与健康”,不再有食品消费的“暴力倾向”,这些内在驱动力的背后,2020年,人们更多思考的是食品的“养生与生命健康”,也就意味着,药食同源类的食品迎来巨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消费者会从“爱吃”到“会吃”转变。疫情前,消费者更多的表现是“爱吃”。各种食品只要能够在“口味”上俘获消费者的“芳心”,就能畅销。
疫情后,从食品的角度,消费者会变得更加“会吃”,这种“会吃”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对食材,对工艺的思考。企业必须从“药食同源”的角度,重新开发新品类,以迎合消费者“会吃”的消费需求。据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统计,中国“药食同源”类的食材多达2000多种,这就意味着,“药食同源”类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经过疫情洗礼之后,需求也会出现“井喷”。
我们经常提醒食品企业,产品不受消费者欢迎不是因为卖的“贵买不起”,而是因为太便宜“看不上”。
面对“会吃”的消费群体,企业必须做到“价值完全交付”,也就是“真材实料”。没有真正价值提升的概念型产品一定会被消费者抛弃。
同时,这种“会吃”一定会推动食品产业的整体产品升级型换代。仅仅让消费者“爱吃”的产品市场存量会逐步被消费者“会吃”的产品取代。这种时代性的需求升级,要求企业必须通过材料,工艺以及设备升级,实现“价值完全交付”。
对于工业化的食品企业而言,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做到“鲜”,如何通过冷链系统做到“锁鲜”。从椰子汁的“鲜榨”品类崛起,到统一冷灌装的“小茗同学”,都能得出消费需求升级对“价值完全交付”依赖。

食品2.jpg

从国际市场看,冷链食品占据欧洲食品85%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食品需求对冷链的“锁鲜”也会出现“井喷”。这类产品主要表现为简单烹饪的半成品和成品。诸如三全鲜食,自加热米饭,自加热面,就是对传统的方便食品替代性升级。同时,这种产品也是对“外卖型”产品的一种竞争。因为食品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是“外卖型”食品。    

    食品3.jpg

最后,我们仍然提醒一下患有“疫情焦虑症”的食品企业:当下是需要思考如何度过难关,走过这个“冬天”。也许“多卖一点”能保住命,也许以“向死而生”的战略魄力和勇气做出“少买一点”也能活的更好。
因此,企业决策者只有思考明白了“现在怎么做才会有未来”的生死命题,才能避免自己消失在“春天”里的厄运。
(作者系观峰咨询首席战略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重构与重生课题研究组组长,微信:GFZXYYH)
食品4.jpg

来源:新食品评介

编辑:王娅
糖酒快讯.png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