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2003年10月,非典疫情过后的首个“十一”黄金周,携程平台上的机票订单成交量同比增长200%。随后在2004年,全国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创历史新高,11亿国内出游人数创造了4711亿元的总收入。当然,旅游业只是观察疫情对于消费影响的一个小窗口,不过,也能从中感受到当年“解禁”后的喜悦。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在消费旺季春节档突如其来爆发,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经过半个多月的封闭隔离式生活后,疫情结束后要做什么,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偷偷在心里列清单:究竟是人生苦短,活在当下;还是节衣缩食“补窟窿”?2月20日,杭州大厦购物城正式恢复营业。尽管当日营业时间缩短至12点到下午五点的五个小时,但杭州大厦全店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超过上年同期全天从早十点到晚十点营业12小时的销售额……对此,不少媒体纷纷指出,这轮消费高峰对于有类刚需属性的大食品行业而言,更像是一轮窗口期很短的周期性补偿采购消费。而报复性消费将更集中在餐饮、娱乐以及健康养生等“享受型”消费领域。甚至,有理性人士认为:非典时期是经济上行期的小波折,但现在疫情是经济下行期的雪上加霜。因此,回望普通消费者的情况,大概率不会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大家更多是乐于拥抱失而复得的平凡快乐,同时更珍惜当下、努力创造幸福。“都一个月没上班了,哪有钱消费?”对于疫情结束后是否会有报复性消费,有不少人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把这一个月欠的信用卡、花呗等还上,赶紧努力上班赚钱。
也许假期增加最开心的是不用赚钱养家的孩子们,对于成年人来说,宅在家几周,所有生活开销都在增长。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涨幅较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涨幅创逾8年新高。如今,由于多地复工时间一再延长,相当一部分职员尚未收到1月份工资,但很多家庭还面临着车贷、房贷以及学费、学习班等教育类费用等各种支出。尤其是在中小企业由于现金流影响而勒紧裤腰带的情况下,失业危机和焦虑不容忽视。或许对于一大部分人来说,2月收入将大打折扣或者干脆就没收入。“手有余粮心不慌”或许是一拨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疫情结束后,最多会补齐了之前因为快递无法发货等原因压抑的消费需求,2020年最大的目标应该是攒钱以增强自己抵抗风险的能力。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封闭、孤独生活后,人们对群体社交的向往是不言而喻的;那些在疫情中不幸失去至亲至爱的家庭里,每一个幸存成员所受的心理创伤皆需情感的抚慰,美食是疗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社交网络发展迅速,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平台迅速崛起,为年轻人提供参与和展示的平台,而与亲朋好友一起在线上分享美食,俨然已成为了新的社交活动。以近几年流行的巨型零食或零食大礼包为例,有的是做成半米高的袋子,有的是做成巨大的箱子,里面包括了坚果、饼干、膨化等各种零食,多达五六斤的重量。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有数十家企业都推出了大包装的休闲零食产品。是消费者胃口变好了?还是产品滋味令人“欲罢不能”?恐怕不完全是。最重要还是消费者变了。零食的主力消费群体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那就是“90后”到“95后”。有业内人士认为:“年轻人不是为了吃得多,而是要好玩,要话题感,要传播性。他们甚至不在乎吃得爽不爽,在乎的是人设和满足感。在新生代消费人群中,有一批核心人群正处于初入职场、单身或者未婚的阶段,享用大包装的零食可以满足一人独处时的减压放松,让消费者用低廉的成本来感受到充实,自然容易引发这批消费者的共鸣和购买。”三只松鼠负责人也认为,“和传统的礼包产品不一样,巨型零食在包装设计、产品搭配上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场景需求和情感需求,且最大程度凸显了其性价比,同时,还解决了用户的选择苦难症,让用户可以买的更开心、吃的更开心、玩的更开心。”人是群体性动物,走出家门走进人群中能找到安全感,从而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角落落的餐饮店不仅是食客们寻求肠胃慰藉的烟火之地,更是群体社交性活动的重要场所。来自凯度消费者指数的《2018全球户外消费市场报告》显示,户外消费占到软饮料和零食消费市场近一半的份额(41%)。凯度消费者指数大中华区总经理虞坚表示:“食品饮料品牌想要寻求市场的增量机会,就必须关注户外消费市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满足即时消费的需求是品牌面临的新挑战。成功的品牌必须专注重点户外消费渠道,寻求建立品牌与重要消费场景的深度关联。”以此次疫情纷纷卖断货的方便食品为例,不仅仅是宅家神器,更是恢复常态生活后,懒人消费、户外场景消费的风向类食品。根据凯度咨询,2月份康师傅、统一企业、三全食品等一众食品企业的股价均逆势上涨。目前举例疫情爆发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各地均已开始复工。忙碌起来年轻人在吃饭这件事上选择速食的倾向还是很大的。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消费者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美味、便捷的产品成为各个品牌商需要考虑的问题。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人类的畸形饮食价值观提出了拷问:食物不仅仅只是满足口腹之欲。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健康安全饮食的关注达到全新高度,极具大健康基因属性的品类与产品大受青睐,其中植物基食品高速升温、高品质面食制品需求暴增、保健类食品走红……事实上,2019年7月,国内食品龙头企业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在一次演讲中就表示:“吃喝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同时吃、喝得好坏亦是关系到民族的体质,亦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因此食品行业企业要本着只争朝夕的精神,重点研究开发解决这些问题的产品,把吃出来的毛病让它吃回去,为国人的健康作出更大的努力与贡献。”

当前,大健康食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饮料。此次新冠肺炎患者中,中老年群体的感染率、死亡率相对年轻人来说较高,专家表示这和人们自身的免疫力有一定关系。新冠病毒“欺软怕硬”,免疫力越强,越不容易被打倒,帮助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将受到欢迎。我们最为熟知的是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牛奶等乳制品有望迎来需求新高,近年来热度大增的植物蛋白饮料,更为消费者提供了摄取蛋白质的新方式。此外,有利于肠道健康的食品也值得关注。肠道中有着身体约70%的免疫细胞,是调节免疫力的关键,除了我们熟知的酸奶,腐乳、豆瓣酱、奶酪零食等发酵食品也可以借势销售。功能性食品饮料则在消费人群和消费场景上有细分。比如在此次疫情中,不少年轻人都有熬夜的习惯,往往刷着微博就渐渐困意全无,助眠饮料在这个时期会受到关注。又如在家办公可能会无精打采,对具有提神功效的食品饮料是有需求的。可以肯定的是,“把吃出来的毛病让它吃回去”,必将成为未来食品企业遵循的新品研发理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