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鱼纹葫芦瓶:神秘的鱼纹和曼妙“广场舞”

酒业内参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在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除了让人过目不忘的彩陶经典小口尖底瓶外,以鱼纹、葫芦等为特征的彩陶葫芦瓶最为常见了。



总有一些事儿,能让您惊叹不已,感到不可思议。

比如,7000年前,仰韶先民竟然在没文字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的彩陶艺术。即使在今天看来,仰韶先民在远古时,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彩陶,简直是一种奇迹。

在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除了让人过目不忘的彩陶经典小口尖底瓶外,以鱼纹、葫芦等为特征的彩陶葫芦瓶最为常见了。

在几乎所有的仰韶文化遗址,都有大量彩陶葫芦瓶出土,更让人感到神秘的是,这些葫芦瓶上还有各式各样彩绘,除了常见的人神、动物、植物外,还有神秘的天地、日月、星辰等,由具象到抽象,由写实到会意,自发现彩陶开始直到今天,考古学家对它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

作为彩陶最重要特征的彩绘,葫芦瓶上的鱼纹彩绘,出现的频率最高,而这些也进一步佐证了,早在7000年前甚至更早,以鱼纹为特征的彩陶,就已经成了仰韶先民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用器了。

那么,在仰韶彩陶上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鱼纹呢,仰韶先民为何对鱼、鱼纹等怎么会如此情有独钟呢?

奇特诡异的鱼纹

据一些考古专家学者推测,仰韶彩陶上之所以会出现众多的各式各样的鱼纹,与仰韶先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自然是分不开的。
早在7000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仰韶先民们,大多依山傍水而居,农业不够发达,渔猎是主要生存手段,这样一来,仰韶先民崇拜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也是一种必然。



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鱼成了仰韶先民们的主要食物,于是,在仰韶先民的工作生活中,大都可以找到鱼的踪影,比如,因仰韶先民对鱼的热爱和崇敬,把生活中常见的鱼的形象,以各种富有变化的手法,直接创作到了各种彩陶上。

虽然这些细节,看起来很简单,但却凝结了仰韶先民在长期劳作中的经验、创造力,虽然在仰韶先民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从华夏文明漫长发展进程来说,绝对是不小的进步。

其实,早在7000年前,已经广泛存在“鱼崇拜”思想了。

尤其是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几乎所有的彩陶,都有鱼纹,且各式各样,让你眼花缭乱,仰韶先民利用抽象变形的手法,以对称的菱形装饰,既简洁又美观,虽然仅有寥寥几笔,却画得神态生动、情趣盎然、活灵活现,富有生活情趣,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几乎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这是其他文化类型彩陶,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其实,早在7000年前,仰韶先民生活的黄河流域的,已广泛存在“鱼女神崇拜”了。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纹葫芦瓶、人面鱼纹彩陶盆等彩陶,以鱼纹为主题的各种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期盼获得更多鱼的美好心愿,而广泛存在的鱼女神崇拜思想,对当时的人类思想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支配地位,而彩陶鱼纹就是女神崇拜的有力证据。

彩陶鱼纹葫芦瓶反映了仰韶先民们的想象力与艺术创新意识,成为中华文化发展不断汲取的艺术源泉,奠定了我国黄土核心区域生活器皿风格的根基,对我国7000多年来的农业经济社会的生活器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彩陶上有众多的神秘彩纹,除了常见的鱼纹外,生动活泼的“舞蹈纹”,更让人感到既新奇又神秘。接下来的问题是,仰韶先民们借“舞蹈纹”,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含义,传达怎么样一种讯息呢?

曼妙的“广场舞”

彩陶上,五人一组的“广场舞”,动感十足,极具个性。

在舞蹈纹画面中,形象大致是相同的:椭圆形头部,右侧下垂一发辫状物,枣核形身躯,双手伸向两侧,分别与相邻的人牵连,双腿微微分开,下体左侧斜出一尾状物。她们裸体牵手而舞,头上戴着一种诡异的面具,身后还系了一条野兽的尾巴。

这些打扮离奇的仰韶先民,究竟是一种什么身份呢?

对彩陶上的曼妙舞蹈纹,考古学家们各有各的解读。有的想到了《山海经》记载的西王母,认为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有的根据表现的形式和内容认为,这只是一种仰韶文化时期流行的祭祀舞蹈,或者说是图腾舞蹈,那身打扮像氏族的图腾兽;有的说是仰韶先民狩猎归来的庆功会,手牵着手的动作像在重演围追猎物的情景,也就是所说的“狩猎舞”;还有的说是一种祈祷生殖繁盛、作物丰收的宗教仪式…

对彩陶上舞蹈纹含义的理解和推测,也许不能说是完全切合仰韶先民创作的初衷,但是,只要严格地遵循器物纹饰的本来面目,不管它多么神秘、复杂或者怪异,它们是能得到比较接近的解读,或合理的解释。

众所周知,舞蹈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通过一种物质实体而长久保存,而彩陶上创作的舞蹈纹,对我们研究仰韶先民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精美绝伦的彩陶,神秘的纹饰,仰韶先民们的智慧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让仰韶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然而,过了7000年后,让仰韶先民们想不到的是,自己创造的仰韶文化,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蓬勃的活力。

若谈起仰韶文化的活力,仰韶文化的传承、创新,就绕不开来自“仰韶文化圣地”渑池的一家酒企。

这故事得从1952年说起。这一年里,渑池有个叫白福的,从小泡在仰韶文化里,深受彩陶文化的影响,为了传承仰韶文化上做点事情,就研发出了“仰韶白干酒”。1975年春,原有的“仰韶白干酒”,进行产业扩建,成立仰韶酒厂。

然而,让白福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酒企,竟在一段时间的厚积薄发,成迅速就了一个文化创新传承的经典。
2004年8月,侯建光接任仰韶酒业董事长。

接任后,这位中国最懂酒的董事长,毅然扛起了弘扬仰韶文化的大旗,创新性的将仰韶文化与仰韶酒放在一起,进行了一次深度融合的“化学实验”,尤其自2008年,结合了彩陶文化和现代制陶工艺的彩陶坊酒正式上市。

自彩陶坊上市后,迅速在中原市场上,掀起了一阵强劲的“彩陶风”。

更让业界惊喜的是,彩陶坊的走红,让仰韶酒业底气更足了,于是,便开启了产品战略升级转型的风潮。

在高速增长的10年后,为了抢占次高端市场、高端市场,仰韶彩陶坊天时进行了裂变出了天时日月星,完成了产品的一次升级。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