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 | 关于酒的别称,你都掌握多少?

支云酒业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圣贤 琥珀 蚁 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支云酒业生产基地储酒酒库实拍

五一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来点轻松些的话题。

我们常说,酒是文人墨客们的“代言人”,在他们笔下,酒香变换成为各种雅致的意向,让后人为之赞叹。时至今日,饮酒也成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影随形般地融入我们生活当中——忧愁时我们需要它,欢愉时我们需要它;孤独时我们需要它,相聚时我们更需要它……五千年华夏文明,酒文化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酒是一种神奇的“饮料”,从一个偶然之中的发现,逐渐衍化成为令人陶醉的风味,体现出了人们对于酒的迷恋与喜爱,让酒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它能助兴,亦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情感——李白是“诗仙”,更是“酒仙”,正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唐代书法家张旭笔下的草书,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相传他往往是在酩酊大醉后奋笔疾书所写,世人称之为“张颠”。

关于“酒”字的起源,如今被大众所认同的说法来自于《说文》中的描述:“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而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更是对酒充满着爱慕之情,对它的别称可谓是林林总总,让人浮想联翩。

人生百味,尽在酒中

酒能解忧消愁,亦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被人们称之为欢伯。此别称最早出现于汉代焦延寿所著《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此外,金代的元好问在《留月轩》中亦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中描述道:“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酒帮助苏东坡扫除忧愁,让他抒发诗兴,产生灵感,因此苏轼以此二词来称呼酒。

摊凉撒曲,目的是让酒曲和糟醅充分混合 (图片拍摄于支云酒业生产基地)

(注:般若,bō rě,佛教用语)

一般为佛教徒所使用的隐语。佛家一向禁止僧人饮酒,但是有的僧人难以抵挡酒的诱惑,因此为避讳使用此称谓。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便有记载,“僧谓酒为般若汤”。

《楚辞·招魂》中记载:“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南朝梁刘潜《谢晋安王赐宜城酒启》中描述:“忽值瓶泻椒芳,壶开玉液”。时至今日,人们多以玉液琼浆一词来形容美酒。

好的酱酒,酒体清澈,酒花圆润 (图片拍摄于支云酒业生产基地)

原意为天上神仙所享用的饮料,后文人墨客将其指代为美酒的意向。北周时期庾信在其诗《卫王赠桑落酒奉答》中提到,“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

酱香白酒随着年份增长,色泽会变成透亮的琥珀金黄色,而在文人墨客笔下,琥珀也成为酒的代名词之一。唐代诗人李贺在其诗词《残丝曲》中便有描述:“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随年份增长,酱酒酒体会呈现出透亮的黄色 (图为支云酒基酒)

这里的“蚁”并不是真正的蚂蚁,而是古时候因过滤技术有限,悬浮于酒液之上的粮食残渣,因酷似蚂蚁而得名。常见的别称有“绿蚁”“浮蚁”“素蚁”等。举个例子,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诗《问刘十九》中所写,“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描述的便是与友人坐在温暖惬意的环境中饮酒的场面。


这一说法来源于唐代文人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吭声谈论,一座皆惊。良久暂起,如风旋转。法善以为是妖魅,俟曲生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因此,曲秀才也成为了酒的别称之一。

曲乃酒之魂,曲好酒才好 (图为制作好的大曲曲块)

此说法出自《汉书·食货志》,书中描述,“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可见,旧时美酒是帝王天子所享用之物,用美酒来祭祀祈祷,调养生息,酒成为了上天赐予的珍馐之物。

亦为隐语代称。相传东汉末年,中原一带发生灾荒,田地收获无几,曹操颁布禁酒令,因此人们只能在背地里喝酒。北宋时期李防等人撰写的《太平御览》中有对此事的记载:“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宋代诗人陆游在《溯溪》中的句子:“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便是用到了圣贤这一意象。

守匠心,酿好酒 (图片拍摄于支云酒业生产基地)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而关于酒的别称,又岂是一篇文章能说的清楚的事情。华夏的历史,可谓是一部热血与酒的历史,无论是“对酒当歌,慨当以慷”的豪迈之情,抑或是“杯酒释兵权”的霸气之景,我们总能从这些典故中品尝到美酒的香气。不难发现,饮酒是我们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亦是彼此交心最直接的方式,广受人们的喜爱,美酒也得以飘香于我们的酒桌之上。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