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好酒的传与承

路过人间 + 关注 1个月前
导读:从古至今,正是有了这样孤独的、无声的、平凡的坚守,才酿就了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史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就了中华民族那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里的“匠人”,数十年如一日,复刻描摹着历史的精粹,让经典得以传承,被更多人观摩。这样的坚守,也许孤独,却不寂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故宫摹画师傅郭文林)

敦煌里的“匠人”,世代在黄沙幽洞里研究,不断与时间赛跑,一笔笔勾勒出宝贵的历史,让经典的壁画重现昔日的辉煌。这样的坚守,也许无声,却无怨无悔。

(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领军人物之一、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古窖里的“匠人”,不畏寒暑,不计时间不计岁月,重复着看似简单、枯燥乏味却异常辛苦的工作,酿就了一杯杯传世的浓香美酒。这样的坚守,也许平凡,却厚重伟大。

(五粮液公司酿酒师刘春西)

从古至今,正是有了这样孤独的、无声的、平凡的坚守,才酿就了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史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成就了中华民族那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到古老的文明遗址,小到餐桌上的佳酿,无不沉淀着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那些传世经典凝聚着的匠心,也成为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代代传承。

01

传承,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

白酒的诞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选料、制曲、发酵、蒸馏、陈酿、勾调等每个步骤中都藏有大学问。

而在古代,这样一门手艺只能是口口相传,由手入心。所以,古人重视师徒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关系堪比血缘父子。

而如今,在五粮液的车间里,聂恩良和刘春就是这样一对如父子般的师徒。

师父聂恩良16岁进厂后,就一直在酿酒一线,到今天已经有40个年头。徒弟刘春今年也38岁了,按照传统手艺人的说法,他算是“带艺投师”。在正式拜聂恩良为师前,他已经在五粮液车间做过近20年一线酿酒工人。

“每一甑酒都是一道临时考题”。

尽管对酿酒的一系列流程,刘春早就烂熟于心,但是在师父这里,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在大车间能够学到标准化、精细化的流程,保证能够酿出符合标准的好酒。

但是,要酿出最被认可的特级酒,还是有一些“过筋过脉”的东西需要认真学习、不断磨练。要习得真正的手艺,即使是再有悟性的人也要历经数年,坚守住寂寞,而这种“寂寞”对于师徒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毕竟,在传统的酿造工艺过程中,一些如看糟配料、量质摘酒这样的环节,只能依靠酿酒师的个人经验和手法。

而实际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想习得真正的极致技艺,除了师徒间的倾囊相授之外,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酿酒匠人们用时间、精力去热爱,用匠心去坚守。用谁也偷不走的阅历,才能创造出舌尖上的稀世珍品。

酿酒匠人的潜心修为,无关岁月流转。这些传承数百年的技艺,唯有用心、用情,方能在历史的更迭中薪火相传。

世上酒千年,五粮独一家。质量保证是五粮液成功的关键,五粮液的质量管理部副部长刘凤翔一直如此坚信。而这样的质量保证,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酿酒匠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对品质始终如一的坚守。

岁月轮转中,他们用尽一生,只为酝得一坛时光佳酿。

02

传承,历经数百年的陈氏秘方

五粮液因汇集五种粮食之精华而得名于清末民初,迄今为止已得名一百多年。其配方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优化演进,最终得到了最优解。

早在宋代姚子雪曲的创始人姚君玉手里,五粮酿酒的配方已具雏形;到了明朝年间,陈氏对姚氏秘方进行改进升级,形成了陈氏秘方;发展至清末,邓子均进一步优化了陈氏秘方:“荞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两成,川南红粮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原本很神秘的“陈氏秘方”被邓子均大义公开。

翻译为现代数学的原始数据是,高粱40%,大米20%,糯米20%,荞麦15%,玉米5%。

而这一秘方公诸于世的传奇故事,也为宜宾这座西南边城的风土人情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形成了初代五粮液的酿造秘籍。

时至今日,五粮液配方在沿袭了历代五粮酿酒配方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的口感加以改进,运用科学配比重新优化出新“五粮配方”,形成了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麦16%、玉米8%的最佳组合,使其风味更加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客观需要。

这一重要的改变,正是在刘沛龙带领的团队手上完成。陈、赵、邓、刘……数百年来五粮液的传承不断,经过一代代酿酒师的摸索尝试,不同原粮、不同元素间达到相生相克的五行平衡,最终集杂成醇,汇聚成了“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五粮玉液。

几近完美的配比,为酿酒微生物提供了全面且适宜的营养成份,使五粮液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不同粮食风味、发酵风味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一种复合之美、一种融合之美、一种全面之美。

许多人觉得,白酒产业的工业和技术门槛偏低,五粮液秘方的公开带来的是一些野心勃勃的新入者试图“复制”经典的热情,然而他们最终都认识到“传奇是垄断的”。

“利川永”仅有的一台酒甑旁的墙上,挂着1988年颁发到五粮液各车间一线的操作规程。这是五粮液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肇始,又在后面的数十年中被不断赓续和升级,而一代代五粮液人也以心口相传的酿艺不断保持和精进着五粮液的品质。

而这其中,“集五粮精华”始终是最核心的所在,最关键的开始,最公开的传承。

然而,数千年来,与五粮美酒一起发酵的,还有五粮液的气质和底蕴,这些蕴含着先人智慧,凝聚着创新工艺的酿酒艺术,铸就了五粮液不可复制的内在风骨,使得真正宝贵的产品资源和价值信赖被五粮液这个世代相传的国粹品牌“垄断”在手。

03

传承,652年的时光至味

一朵花开,一顿饭香,一管笙箫,世间大多数美好,都需要静静等待属于它的时间。酿酒,更是时间的艺术。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五粮液拥有中国现存最早,且至今仍连续使用的地穴式曲酒发酵池,其中最老的明代古窖池群从1368年连续使用至今已有652年。

这是五粮液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五粮液的核心优势,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稀缺价值,也是中国白酒行业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界的宝贵财富。

如今,在五粮液的古糟坊内,各项工艺仍延续着最传统的酿造方式,坚守传统工艺的精髓。而这份坚守传承,便是对时间的尊重,对岁月的珍重。

“集五粮精华,守百年匠心,唯求完美酿造,永树品质标杆”,五粮液质量方针所想表达的,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守和传承,也正因这份执着,才酿造出如今香飘世界的浓香美酒。

匠心无惧岁月流转,代代传承;

配方历经革新,完美升级;

古窖传承岁月,酿时间至味。

从文人墨客笔下的寄情载体,

到如今餐桌、宴桌上的每一杯佳酿,

每一口浓香都潜藏着历史的味道,

每一滴佳酿都源自匠心的传承。

如今当我们品味一杯五粮液的时候,

品味的不仅是其出众的口感和品质,

更是厚重的华夏文明,

和代代传承的大国匠心。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