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有来处,就如同每个品牌都应该有故事。东书房的故事自不必多说,众所周知十余年前于建嵘老师来到京郊的宋庄画家村结庐而居,便是今日的东书房。多年来东书房高朋满座,宾客如织,江湖上的朋友来到北京往往要到“东书房”坐一坐,喝上几杯东书房酒。
与其说是于叔的住所,倒不如说这原本就是他为了方便各路朋友落脚而专门准备的。不仅如此,熟悉于叔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既然取名东书房,便要实实在在让这方小院发挥书房的作用。于是每日三两好友谈古论今,探讨学问,替晚辈授业解惑,忙的也是不亦乐乎。“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大千中国自古就有以酒待客之道,纵使于叔不喝酒,也曾窖藏百瓶茅台美酒用于招待。美酒虽好,但大家都觉得不对味,在东书房必然该喝书房酒。为了一款闻所未闻的“书房酒”,于叔亲身走访中国酱酒圣地,有“中国第一酒都”之称的茅台镇寻觅佳酿,经过品尝上百种的酒体后,最终选定了一家茅台镇世代相传、手工匠心的酿酒厂,并授权东书房的品牌,一起打造了今日的东书房酒。
中国白酒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不必多说。因酿造工艺不同,不同香型的酒被赋予和所承载的气质与品位各不相同。之所以选择酱香型,也是因其香而不艳、低而不淡、回味悠长的口感特点打动了于叔。东书房酒有于叔的期许,有五湖四海友人们的期待,肩负为东书房证言的使命,要让每一味舌尖的回甘都能品出醇香幽雅,酱香酒空杯留香的妙处,好像就是为代言书房而生。美酒书香映衬下,身边志同道合的友人与和善的师者,仿佛硬生生的把围坐在一起的人们都拽回那段端坐学堂听书识字的纯真年代,既纯粹舒心,又受益匪浅影响颇深,让大家每次的东书房之旅都不虚此行。
于是东书房酒就这样扩散开来,虽为小众品牌,然而凭借其优良的品质,亲民的价格,渐渐深入人心。但凡遇到需要推杯换盏的场合,都忘不了带着东书房酒,用他们的话来说,从未有过哪款酒,可以在任何场合都适用,不会过分张扬又不会显得很随意,既能彰显文化又不失身份气质,最主要的是,东书房酒,能让人感受到彼此最真诚的亲近。
承蒙友人厚爱和市场的迅速接纳,逐年增长的销量证明了东书房酒这款小众品牌的酱香型白酒确实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坚守了品牌对市场的承诺,也说明了书房酒的独特标签成功开拓了小众品类市场的先河。何为书房酒?它不是酒肉朋友在饭桌上的喧哗、吹嘘,而是在一起交心,谈天论地,实现情感和梦想的链接。
书房酒·交心之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则伤,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流逐渐从线下的虚实交往变成了线上的虚拟社交,虽然广度扩大了,但是真正交心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越来越使人感同身受。东书房是于叔的生活起居与会客之地,经常以酒会友,用东书房酒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书房重地,正是谈心的好地方,所以东书房酒也被称为交心之酒。东书房酒来自茅台镇精酿粮食酒,优良的品质可谓对朋友的尊重。亲民的价格无利益掺杂,最适合与朋友交心。
书房酒·风雅之酒
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白居易
俗话有云“无酒不成席”。现在的饭局上,大家从来不关注酒,只关注喝酒的人。他们把精力都花在喝酒的人身上,卖力的劝酒吆喝,推心置腹的推杯换盏不知何时变成了阿谀谄媚的利益交换。酒渐渐失去了它应该传递的情感,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东书房酒自诞生之日,就被贴上了浓浓的文化标签。琴棋书画、八大雅事、对酒当歌,东书房不仅是于叔的后花园,也是各地流浪文人的精神沙龙。他们向往的是酒中有诗,酒中有江河,酒中有日月,酒中有真情实意。在这里大家吟诗作画,亦或小酌两杯,满满都是平日里求而不得的风雅。
书房酒·明志之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李白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何以解忧,唯有美酒。人生总会不如意,当我们的人生处于低谷时,以酒明志,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自信。虽然怀才不遇,但仍要满怀希望奋发进取,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东书房正是一个给人积极力量的地方,东书房的友人在遇到挫败和迷茫的时候,都愿意来找于叔聊聊天喝喝酒,短短相聚换回豁然开朗,东书房酒因此被称为明志之酒。
都说东书房酒是有文化的酒,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东书房做人做事的尺度,进退自如的气度,与人为善的温度。东书房酒口感适中,酱香浓郁,畅饮后不上头,不口渴,正如东书房作为一款书房酒,想给予的是情、是义,是友人间酣畅状态下不失尊重的推心置腹。这才是酒文化原本该有的样子,才是书房酒存在的真正意义。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