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酒作为小品类酒的一种,多年来一直在白酒、红酒、啤酒“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
近些年,果酒也在逐渐崛起。据悉,自2017年来果酒在主要电商平台销售情况约732.8万瓶,销售金额约1.38亿元,目前果酒行业销售规模在10-20亿,整个行业发展潜力较大。尤其在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头部酒企推出自己的果酒产品后,很多酒企也试图在果酒市场分一杯羹。
桑葚酒作为新兴果酒中的一种,其颇高的营养价值和补血益肝美容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去年,四川省制定并发布了桑葚果酒团体标准、组织开展了四川省特色果酒认定,欲将四川打造成桑葚果酒产区。
为了做好全省桑葚果酒科学发展指导工作和打造四川桑葚果酒产区品牌,做大做强做优四川省桑葚果酒产业,2020年4月20-26日,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指导下,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组织进行了四川省桑葚果酒行业专题调研,7天行程3000公里,奔赴攀西地区、川南、川东北、川西等12个县市区,考察调研了13家企业。这也是四川省第一次组织全省桑葚果酒行业调研工作。
6月15日,由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四川蚕桑创新团队联合组织进行的四川省果桑与桑葚果酒行业专题调研的成果——调研报告正式出炉。
调研报告显示,四川桑葚种植量产率地区差异明显,绵阳、南充、成都等地区量产率较高,而攀枝花等地相对较低;未成形零星散户种植较多,量产率相对较低。全省规模以上果桑基地县(市、区)达20余个,成片进行规范管理的果桑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占全国总产量的60%,位居全国第一。
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四川省果桑总体是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严重受到运输条件、自然灾害等限制。但总体情况看,四川省桑葚产业链已基本形成,果桑种植、桑葚加工、桑葚产品流通及副产品利用的生态闭环产业模式已初具规模。
此外,通过此次调研发现,目前全省桑葚深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部分生产企业发展方式落后,思维方式落后,运作管理落后,技术组织方式和产业技术链落后;各企业生产设备良莠不齐,部分企业甚至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使用酿造白酒的陶缸进行发酵,部分企业尚未实现生产流程全自动化;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不规范,或者说是不科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口味差异较大。
加之此次疫情影响,绝大多数生产企业库存较多,短时间内无法释放;大部分企业存在缺资金和融资难、融资贵等普遍现象;销售推广、人才引进、品牌效应聚集方面存在困难;桑葚果酒产品类型、品种单一,绝大多数都是干型发酵果酒,仅有个别企业是半干型发酵型或配制型果酒,同质化严重;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在果酒酿造质量把控、过程检测、技术创新方面缺乏人才与技术支持。
根据此次调研情况,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1、确立四川果桑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科学规划果桑种植面积和基地,坚持差异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路子,做强川桑产业;根据四川果桑产区的生态条件和果桑品种的适应性,科学做好果桑品种的规划,试种一些适应性新品种;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标准制度,从苗木引进繁育、基地管理,到酒庄建设、桑葚果酒酿造、销售等,都应该有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
2、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包括:发起成立四川川桑产业发展基金;解决四川果桑产业发展在果桑种植、深加工过程中的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等给予资金补助;在果桑种植环节给予基地标准化建设奖励和土地流转等给予补助;给予果桑产业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扶持;给予果桑深加工企业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对桑葚产业链中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和有综合开发潜力的企业给予资金、市场、科研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情况对生产企业给予扶持,不搞环保一刀切。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企业之间跨行业、跨领域合作,抱团发展,促进桑葚产业的整体发展。
4、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商”协同合作模式,从原料到生产、到产品、到商业运作、到市场维护,直击全产业链的痛点与难点,为桑葚果酒行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果酒消费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