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茅台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和用来腐的”的话题,从2001年贵州茅台上市至今,从未停止过讨论。在此期间,茅台换了几任掌门和高层管理人员,这个话题依旧争论不休。
7月15日晚八点,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学习小组发文:变味的茅台,谁在买单?再次把这个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尤其是文章中归于其专辑的“反腐系列”,直指茅台与贪腐,质问茅台凭什么成为官场腐败的“硬通货”?不管是出于人民日报的影响力,还是茅台的吸引力,文章阅读量很快突破10w+。
第二天,资本市场腥风血雨,茅台股价大跌,跌幅7.9%,仅一天茅台市值蒸发1739.94亿元。白酒板块全天大跌近9%,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股份等13只股票跌停。
有人把这归为官方点名,甚至将其与近期茅台前高层被查联系在一起,认为茅台形势不太好,需要小心了,“茅台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和用来腐的”的声音一热再热。
茅台不是用来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茅台“国酒”的身份和地位,让很多国人认为喝起来有面子,藏起来有价值,具备高价值,可以成为输送利益的工具,送过去便有位子,逐步演变为官场腐败的“硬通货”。
从茅台的发展来看,被定义为“腐败酒”“奢侈酒”,是其能否稳坐白酒老大、业绩持续健康增长的一只“黑天鹅”。如果茅台被政务人群所抛弃、所避讳,那么将会引发连锁反应,致使茅台的形象、地位、价值等下滑,这是千亿营收、市值超两万亿的茅台绝对不想看到的,茅台官方一定会想尽办法规避。所以,茅台不能用来腐。
对于贪腐,不论是国家,还是人民,从来都是深恶痛绝。贪腐落马的官员家中,人民币、黄金、劳力士、购物卡等更为常见,要真论腐败的“硬通货”,茅台在名单之上,但应该不在前列。
茅台是否用来腐,看人。正如那篇文章最后写道“酒本无罪,人之过也”,贪腐的根本在人,而非在茅台。就像歹徒拿刀杀人,刀难道也有罪吗?
从酒的层面来说,茅台的确是用来喝的。
从商品的本质来看,酒是用来喝的,包是用来背的,不管你是茅台,还是爱马仕,消费品的根本属性不会改变。尤其对于一些不差钱的人来说,茅台就是用来喝的。有个朋友平常喜欢喝茅台,没事就囤点儿,以他的消费水平,一瓶1499元和一瓶2000多元,价格差距不算多大。2014年行业深度调整期名酒降价时,囤了一些茅台自己留着喝,没想到2020年的现在,茅台能涨这么多,对他来说,也没感觉有太大变化,反正都是自己喝,从没想过用它来赚钱。所以,对这类高消费人群,茅台的饮用属性一直未曾改变。
茅台是用来喝的,没有错,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人人都要喝茅台、都能喝飞天茅台。不同经济条件的消费者,选择不同价位不同档次的商品,这本来就是一条消费定律。为何放在白酒上,却要人人都能喝得起茅台呢?
让老百姓都能喝得起茅台,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人都喝飞天茅台,茅台酒厂不止有价格昂贵的飞天茅台,还有较为平价的茅台王子、茅台迎宾,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酒。如果非要让老百姓都能喝得上飞天茅台,那岂不是回到以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吃大锅饭的时候了,更何况在那个特殊时期茅台的供应也不是人人享有,也要凭票购买。
从价值的层面上来说,茅台不是不能用来炒。
一件商品,如果仅是依靠它的基本属性在市场上流通,即因其实用价值为消费者购买,那么它的价格仅能高于成本,这种商品很多,比如我们日常饮用的直饮水,买菜用的帆布包。
当商品拥有品牌,那么在它的基本属性上,会多了一层品牌属性,消费者购买它的出发点便更多元化,其价格便拥有一定的溢价空间,比如超市里的矿泉水有两元的,也有十几元的,白领挎的通勤包以及豪门太太圈必备的爱马仕。
当品牌越做越大,成功上市后,那么它就又多了一层金融属性,它的价格不仅受消费市场调节,也受资本市场影响。
茅台便是个极佳的例子。酒,单纯饮用时,酿造成本决定价格;茅台酒,品牌商品喝起来有面子显身份,溢价能力决定价格;贵州茅台股票,金融产品需要赚得更多利润,“大市场”决定价格。
因此,茅台是否用来炒,看市场,看利润空间。当一件商品有足够的利润时,谁都想分一杯羹,这是人性使然,不以产品本身的意志为转移。资本市场中的茅台,酒的属性已经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带来高利润的金融产品。在这个层面上,茅台的市场价格不是茅台这个商品本身能够决定和控制的。就像7日16日茅台大跌,隔了一天,股价上涨2.11%,近期呈现企稳势头。
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任何商品,它的价值应该在市场,而不是成为腐蚀党员干部的武器,茅台必然不能用来腐;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要保证中国特色化经济市场的调节作用不失灵,商品的价格应围绕其价格上下浮动,茅台的适当“炒”可以,失衡便是不可行。至于茅台酒是否能回归到其商品本质属性上让更多消费者喝得起,不好说,毕竟市场经济,商品的价格要看市场的“脸色”。
(作者张燕,系酒水行业研究者、《中国酒业》智库专家欧阳千里助理)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