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于10月29日由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其对我国酒业的高质量发展都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抑或对我国酒业目前正在深度调整的产业结构将会产生哪些影响?笔者认为其影响是多方位、深层次、大力度、广覆盖的,如果要从诸多影响中摘要其重点、要点,其中有一项与酒业的关系最为密切,那就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茅台镇
《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酒业一直有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早在2009年,四川几家名优白酒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就提出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构想,希望把位于长江上游的川黔名酒带联合起来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白酒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在更早的80年代,在行业协会的主导下,各白酒企业根据香型差异各自组成协作组,商榷同一品类酒企竞合发展的问题。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清香协作组,苏鲁豫皖四省白酒峰会等等,他们对白酒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有些机构至今仍然存在,且发挥着积极作用。近日在泸州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业内专家提出泸(州)、宜(宾)、遵(义)白酒核心产区协同发展的问题。
事实证明,酒行业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者,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受益者,也应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与探索实践的生力军。
那么区域协调发展的落脚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相邻区域、相似品类之间的竞合发展,有助于酒业品类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比如川黔名酒带的白酒以香气浓郁为主,而苏鲁豫皖地区的白酒则以淡雅为特点,因此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竞合发展格局。葡萄酒行业也具备区域协同发展的条件和现实需要,西北地区与环渤海的葡萄酒在产区特点与产品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东北的葡萄酒与云贵川的葡萄酒风格差异更是明显。但目前葡萄酒产区协同发展的案例较少。
区域协调发展的另一个落脚点,笔者认为就是落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以酿酒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大力发展高质量的中国酒镇,打造以酒立市、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
酒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经济单元作为支撑。在酒业区域协调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有大量极具特色的中国酒镇存在,推动以酒文化为主题小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既是酒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酒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负的责任与使命。
洋河镇
构建以国内经济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小镇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尤其在内陆地区,小镇经济往往是小老虎、发动机。中国有许多小镇是直接拿来命名名酒的,如茅台镇、洋河镇、双沟镇等;有些小镇因为酒的兴旺而更名,如古井镇、沱牌镇等;也有些小镇是因为酒的兴旺而成镇,如习酒镇等;还有一些酒镇的成立是在以酒立市、以酒兴市的地区,在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实现的。虽然这些地区是酒以城名或城以酒兴,但酿酒需要好的生态环境,以及顺应城市发展需要等因素,大量新型酿酒工业园区在城郊兴建,有的以镇为名,有的则因酒成镇。还有一些酒镇是古已有之,但蛰伏已久,却在新一轮的城镇化战略中被唤醒。
当然,中国酒镇是以酒文化为主题,以酿酒为主业,多数酒镇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且经过历次新旧动能转换的检验而沉淀下来,被证明为最适宜该地区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这些酒镇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各个地区,而内陆地区尤为集中,虽然这些酒镇已经被历史证明为是极具生命力的小镇经济样本,但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才是检验其定位、价值和生存空间的核心指标。
那么,这些酒镇的生存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前景又如何?这需要广大媒体的深入报道,而网易酒香君也将通过对中国酒镇的实地探访,为广大易友呈现最真实的小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