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物。贵州,特别是赤水河一带,因酱香型白酒享誉盛名。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酱香型白酒以白酒行业7%产能,实现了21.3%销售收入和42.7%利润。而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占全国酱酒产能85%,实现营收占全国酱酒市场90%以上。
世界白酒看中国,中国白酒看贵州,贵州白酒看赤水河。
12月7日,“世界酱酒核心 醉美赤水河谷”——2020全国百家媒体走进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宣传活动启动。12月9日,媒体代表探寻酱酒奥秘,沿着赤水河一路向北,走进了上游的贵州安酒厂区。
01 走进安酒,又见百年历史名酒
赤水河流域是酱香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酱酒产业带涵盖赤水河上下游全长约150公里,是全球活跃的酿酒产业板块、重要的人文遗产聚集地,极具寸土寸金的酱酒资源稀缺优势。
贵州安酒,坐落于赤水河上游的习水县土城镇。放眼望去,皆是苍苍绿色,让人恍惚间忘记这本是冬日;清澈的赤河时时可见河水翻起清亮的浪花。
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参观了安酒厂区,也就是在这个参观过程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一个百年历史积淀的“资深”品牌。
20世纪30年代,贵州遵义人周绍臣创设了“醉群芳”酒坊暨贵州安酒的前身。
1951年在“醉群芳”酒坊的基础上,公私合营成立国营安酒厂。同年,赤水河畔的茅台镇上,国营茅台酒厂正式成立。
1955年,贵州安酒与茅台共同代表贵州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酿酒大会。在近百个参选样品中,评定出得分较高的18款“甲级酒”,茅台被评定为“甲级酒”第10名,贵州安酒有两款产品入选,分别荣获“甲级酒”第8名和第17名。
在1963年、1979年、1983年、1986年的“贵州省名优酒评比”中,贵州安酒蝉联“贵州名酒”称号,成为“贵州八大名酒”之一。
1988年,贵州安酒集团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白酒集团公司。并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白酒产量第一位,创造了贵州乃至中国白酒生产历史上的“奇迹”。
1989年,在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贵州安酒被评为“国家优质酒”,成为赫赫有名的“53优”之一。
一段段历史刻画下的品牌缩影,让我们看见了安酒的底蕴与底气。面向未来,安酒也在重新定义。
如何占领未来市场,安酒集团推出了全新战略单品贵州安酒(经典),产品经历5年以上时间陈酿,以“酒质优异,喷香轻柔、逸香丰富、入口醇厚、后味悠长”高评价得到了市场积极反馈。值得注意的是,贵州安酒(经典)在今年秋糖会上荣获“大国酱香·年度好酱酒”称号。此外,外观上,蓝釉瓶身与平安之扣完美结合,形成独特品牌标识。
毫不夸张的说,作为“贵州两大历史名酒”,贵州安酒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可谓是贵州白酒企业发展的一道剪影。
02 产能破万,“安酒速度”跑赢酱酒上游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新的目标。
参观中,我们了解到2011年,贵州安酒当时的酱香制酒车间3栋,窖池180口,产能为1500吨。2018年,酱香制酒车间增至8栋,窖池480口,实现产能3800吨。仅仅两年后,2020年,贵州安酒拥有14栋车间、840口窖池,7000吨的产能。
安酒方面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贵州安酒的酱香制酒车间将达到21栋,窖池1260口,新增的制曲车间交付使用后,贵州安酒年产优质高温大曲的能力将突破万吨,正式迈入“万吨酱酒俱乐部”梯队。
纵观近年来安酒的发展历程,高速度、高质量是安酒发展的主旋律。安酒负责人表示:“自“十二五”时贵州安酒就已进入到一个持续高投入、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规模化产能扩大过程。”
不久前,贵州安酒与习酒宣布共同主办2021年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议。贵州安酒将进一步携手产区酱酒企业,同心、同力、同创,共商、共建、共享,以坚守酱酒工艺为己任,以弘扬酱酒文化为志向,把赤水河酱酒核心产区建成“生态基础最牢固、生产工艺最独特、产品品质最卓越、标准体系最权威、产区品牌最响亮、酱酒文化最鲜明”的国际一流产区。
一直以来,匠心潜行的贵州安酒都在专注酿造高品质酱酒。严格坚守“5个100%”标准:100%选用红缨子糯高粱、100%采用12987传统大曲酱酒工艺、100%陶坛贮藏、100%足置5年、100%自家酿造。
在建设上贵州安酒也如火如荼,“安酒赤水酒谷”正实现从图纸到现实的转变。总投资超过50亿元、占地1500亩的“安酒赤水酒谷”全面建成后,贵州安酒将实现年产2万吨大曲酱香制酒、6万吨优质高温大曲、10万吨陶坛储酒的综合体量,产能稀缺优势将进一步彰显。
扎根于赤水河畔的贵州安酒,在品牌与品类之间的残酷竞争中愈战愈强,高质量下的“安酒速度”也成为了许多企业难以触及天花板。而日渐茁壮的安酒实现“从赤水上游到酱酒上游”的转变也有了新的曙光。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