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走向“十四五”的新起点。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见证时代的扶贫题材剧《山海情》在银屏热播,以书写“脱贫攻坚”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使命,真实再现了极度贫困地区从无到有,平凡个体致力于脱贫攻坚的蜕变历程与艰辛。
《山海情》中,荒漠的戈壁滩、漫天的沙尘暴,西海固人民移民搬迁,更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克服困难,探索脱贫攻坚方法的过程让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人都感同身受。
其实,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变中,酒水同样是时代的见证者。就在《山海情》剧中出现的那款马得福喝不起的酒——52度窖藏大夏贡酒就是宁夏本地白酒品牌之一,出自1993年建立的西夏贡酒业,资料显示,这家白酒品牌如今是宁夏规模最大的浓香型白酒发酵基地。
同样的年代,发生着一样的故事。
在《山海情》中,有一个别人口中的“葡萄酒酒庄老板”,跟政府签下合同,要种葡萄园。据悉,这位葡萄酒庄老板现实中是有原型的,名叫陈德启,生于在福建晋江,1982年到泰国打拼、创业,90年代初回国投资。
但与剧中不同的是,他跟永宁县签合同的时间是2007年,并且,谈下这十万亩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地,只花了15分钟。据说,为了改造生态,陈德启先种了500万棵树,慢慢地让荒滩变成了绿洲,如今,有3000人在陈德启的葡萄园里工作。
与剧中表现的一样,葡萄种植确实对宁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宁夏是我国主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资料显示,宁夏西海固地区早在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因为此地极其干旱缺水。
而紧邻西海固的贺兰山东麓狭长的20万公顷的土地却成了酿酒葡萄生长的乐土,造就了大名鼎鼎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
然而,最初土地并不是天生为种植葡萄而生的,土地贫瘠,盐碱化严重、霜冻寒潮、干旱缺水等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拒绝了很多作物的生长。就算是以耐旱、耐寒著称的酿酒葡萄酒品种在这里的产量也会极低。
但经过宁夏多年治沙,在保障生态的基础上将葡萄种植定位特色农业扶持,如今的宁夏拥有成熟的葡萄产业,并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葡萄酒庄产区。
除了热播的《山海情》,我们再来看看近日的另一个焦点话题——敦煌阳关林场遭砍伐一事。
根据相关报道称,约2万亩“三北”防护林带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原因竟是为了种植葡萄。目前甘肃已成立相关调查组介入此事。
公开资料显示,国营敦煌阳关林场(下称“阳关林场”)与敦煌市葡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敦煌市葡萄酒业公司”)曾因侵权责任纠纷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发会”)于2020年12月16日告上法庭。先后被绿发会列为被告,由此可见,敦煌市葡萄酒业公司或是阳关林场遭伐一事背后的葡萄“种植方”,且根据绿发会的指控,其也存在砍伐行为。
不过,甘肃本就是我国葡萄种植区之一。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廊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当地政府重点生产的农产品中就包括葡萄。早些年甘肃政府出台的《甘肃省食物与营养发展实施计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到,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是重点种植产品之一。
针对此事值得注意的是,阳关林场此前也提出“以果护林”的方法,一直有葡萄种植产业存在。据悉自自2000年以来,来自外地的承包户蜂拥进入阳关林场,大面积租赁林地开发建设葡萄园,葡萄园大面积挤占生态林地,因此导致阳关林场防护林大面积被砍的结果。
有人在极度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出了葡萄,也有人为种葡萄造成土地贫瘠,这样一对比,并不代表时代没有进步,只是在利益驱动下,产业向好发展的同时必然乱象丛生。
尤其目前国产葡萄酒正迎来发展机遇,处于一个质、量双升的阶段,力求崛起的葡萄酒商们更应该坚守底线,真正做有底气、有自信、有品牌、有特色的国产葡萄酒。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