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陆续发布2020年完成业绩情况,一张张成绩单背后确实有太多的不易,因为产业调整加剧结构优化的内因,加之多重因素叠加的外因,中国酒类产业正在紧随时代变革而进行着一场新旧动能转换的涅槃。
不仅白酒如此,啤酒、葡萄酒、黄酒、果露酒等均无例外。而这一张张成绩单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普世的价值存在,那就是酒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酒企与所在地农业发展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酒业发展与农业发展发生关联的底层逻辑,是源于酿酒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有益,因为粮谷、水果、薯类、蔗糖,以及药材等,都是酿酒所必需的原料,因此农业成为酿酒产业链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与酿酒的关联,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相生的,农业为酿酒提供原料,而酿酒又刺激农业发展,二者之间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在今天依然清晰可见。
酿酒所用的粮谷,与充饥所用的粮食,二者品类有所不同,2000多年以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有所认知。陶渊明任彭泽令的时候,得公田100亩,陶渊明下令都种上秫,因为秫是用来酿酒的。陶渊明的妻子很生气,让都种秔,因为秔是用来食用的。一番争吵之后,两人最终商定,50亩地种秫,50亩种秔,各得其便。
垦荒种地,除了满足粮食种植之外,又辟供应酿酒所需粮谷的耕地,以达到防微杜渐、以盈补亏的目的,这一政治经验在欧洲国家曾经出现过,在中国历史上也较为普遍。
譬如白酒酿造以高粱为主要原料,而白酒的发展壮大则是在明朝中期华北地区大量引进高粱种植以后。
因为华北地区常有旱涝灾害,小麦等农作物常常颗粒无收,而人口激增又导致粮食危机频发。因为高粱耐寒耐涝且高产,因此政府大力推广高粱种植,以防杜饥年粮荒。
但高粱粗糙味涩,难以下咽,丰年时候大家又不愿意吃,自然会影响大家种植高粱的积极性。但高粱却是酿造白酒(过去称烧锅酿酒,简称烧锅)的好材料,而烧锅酿酒的发展,保护和鼓励了农民种植高粱的积极性。许多农民因此垦荒洼地,开辟出许多新的耕地来。
根据魏喦寿先生所撰《高粱酒》一书中的统计,1930年代时,高粱酒主要产在华北地区,就与高粱的大面积种植直接相关。笔者到川黔等地去考察,有大量农民以种植高粱为生计,沟沟坎坎的地方也被垦荒种粮。
因为酿酒高粱需要有机种植,多家酒企建有酿酒原粮科研机构,在酒厂的组织下,当地以基地加农户的模式,严格按照有机高粱种植规范进行科学种植。
酒企的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从而形成了许多以酒立城、城以酒兴,以酒立镇,镇以酒兴的发展样板。
在酒城泸州,因为酿酒业的发展壮大,除了上游有机高粱种植蓬勃发展外,又吸引了大量配套产业的投资建厂,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酿酒产业链条带,成就了泸州作为首个中国酒谷的名号。
泸州
相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其实普遍存在,川黔的遵义、宜宾,新疆的昌吉、吐鲁番,黄淮地区的宿迁、亳州,环渤海的烟台、秦皇岛,等等,酿酒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
习酒酒厂
在贵州习酒镇,习酒厂1952年草创时,当地还是荆棘丛生、一片贫瘠,因为习酒厂的发展壮大而有了习酒镇。习酒厂目前有8000多名员工,大多数为当地居民以及大学毕业后返乡工作的青年,以及面向社会招聘的各地精英人才。8000多名员工背后是8000多个家庭。2020年习酒业绩突破百亿元大关,未来持续增长可以预见,8000多名员工及其家属直接受益,而包括原粮农民在内的产业链从业者及其家庭也因此得利。
现在的习酒镇已是酱香酒的核心产区,吸引了大量的产业投资,所涵盖的就业人口更是数不胜数,从业者也是以当地居民为主。
除了自身发展壮大以裨益内陆经济之外,酒业也在积极践履社会责任、参与脱贫攻坚的公益慈善,直接或参与发起了多个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但从本源上,自身的壮大才是酒企参与公益的前提。
一位酒企的一把手曾向笔者坦言,他参与公益慈善尽力而为,但一定会量力而行,以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为前提,只抽取利润的一定比例作为公益基金,否则企业经营得不好,酒企职工及其家庭就会受影响,酒企的供应链企业也会受到影响,是缘木求鱼、得不偿失。
目前中国酿酒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力度空前的产业优化调整,但目前从股市到社会公众对酒业发展的真实现状了解不足,或高估、或否定,不一而足。
其实近5年多来,酿酒产业总体规模连年缩减,而名优酒企在逆势增长,马太效应加剧之下,酿酒产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变革、换挡,这是酿酒产业升级的整体概况。
产业升级的变化,也在直接影响酒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而酒企参与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现实基础、所积累的经验,也会随着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这是酒业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