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进口量三连降,国产啤酒如何抢抓发展机遇?

网易酒香 + 关注 2021.06.29
导读:国产啤酒最近三年的进口量出现了连续跌落,这是否意味着国产啤酒的崛起指日可待?在这其中是否又潜藏着不可明见的危机警示?来看看国产啤酒这些年的贸易现状吧!

炎炎夏日已至,又到了啤酒喷薄的时节。

与馥郁绵长的白酒、优雅精致的红酒相比,啤酒这一酒林中颇为潇洒的“另类”,无疑显得更为亲民通俗。清爽可口、酣畅淋漓是消费者对啤酒最简单直观的定义,激情的球场、狂欢的派对、绚烂的酒吧,你无时无刻不可以和亲朋好友举杯相碰,一饮而尽,充分享受麦芽和泡沫在口腔中交融弥漫的绝妙畅感。对于很多酒友而言,比起餐桌前“正襟危坐”地小口轻啜茅台或张裕,还是不如与他人一起,肆意畅饮一大杯青岛或雪花来得更加刺激神经。

图片.png

以上场景是我们日常酒类消费文化中的真实写照,充分展现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消费者体量庞大、潜力深厚的市场上,啤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别样的口感,赢得了国内一众消费者的推崇与拥泵。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国际贸易领域,看看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否如它的自身特征那般喜人。

图片.png

图片.png

不难看出,在2014-2020这七年间,中国啤酒的外贸量和外贸额,基本遵循着相同的发展路径。就进口而言,2014-2018年呈现良性增长,而2018-2020年则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出口方面,这一趋势则滞后一年,从2019年伊始,不过相较进口来说,回落比例较小。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通过对一商品进口额的统计,可以测算出一国对此种商品的进口依存度。在其他相关变量控制的前提下,进口额越高,依存度越高,体现该国对此种商品的需求与依赖,进一步反映出该国的外向型经济开放水平。

从2018年开始,中国结束了连续五年见涨的啤酒进口。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对外国啤酒的依赖程度在降低,在一定意义而言,这对于本土啤酒产业的发展是有利的。中国啤酒的消费群体,减少了对国外进口啤酒的需求,转向国产啤酒,有助于增长本土酒企利润收益,释放国产啤酒市场活力,加速推动我国酒类市场份额进一步划分,深化产业升级与递进速率,最终能给本土啤酒带来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前景。

结合现实实际,外国啤酒进口减少,也有着其他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国啤酒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较高,与国外差距较小,这在基础设施和生产理念上便缩短了与国外啤酒的差距。啤酒与白酒、红酒不同,对原产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的要求不至于太过苛刻,近几年我国更是加快了啤酒工业化改造步伐,使啤酒原材料、生产工艺等通用性技术得以发展延伸,进一步削弱了啤酒的高地属性,使外国啤酒的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开始趋于弱势。以雪花啤酒为例,该品牌以国内85%的市场份额,夺得了世界最畅销啤酒品牌第一名,而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珠江啤酒等其他著名本土品牌也紧随其后,牢牢把控住了国内啤酒市场,更加充分地说明了国产啤酒愈加强势的消费底蕴。

图片.png

其次,渠道商受阻比例提升也造成了进口啤酒下降的局面。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技术,仅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间,便有累计50批次的进口啤酒由于未能通过标签规范、安全检验等准入机制,被拒绝入关。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外酒企在出口啤酒时存在着不规则乃至恶性操作现象,违背了国际贸易准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针对进口产品的安检技术水准和监察严密程度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提升

最后,由于近年来疫情的爆发,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冠疫情的对于全球产业链与国际贸易体系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直至今日,冲击仍未停止。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酒业经济指标,全国啤酒、白酒、葡萄酒、黄酒等酒类产量、销售收入或利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啤酒产量和销售收入同比下降7.04%和6.12%。作为快消费产品,疫情导致的居家隔离和外出活动减少,注定将会降低对啤酒的消费,进口啤酒量趋于下降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相比较进口啤酒,中国的啤酒出口现状也亟需重视。

其一,中国啤酒的进出口差距仍然存在。就上图显示的进口量与进口额而言,即便进口数值已在近几年减少,但二者仍具有50%甚至100%的绝对差值;就进出口均价而言,这一差距甚至出现了扩大。在2017年,我国进口啤酒均价为1.05美元/升,而出口啤酒均价为0.63美元/升,差价为0.42美元/升,而到了2020年上半年,三项数值则分别成为了1.17,0.60和0.57美元/升。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我国啤酒出口仍然是以薄利多销的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与外国进口的中高端啤酒尚存在较大价格差距。

其二,出口地区较为单一且狭小,多为亚太地区。我国啤酒的进口来源多为欧美地区,2019年中国啤酒进口来源国排五的国家分别为墨西哥、德国、比利时、韩国、法国,除韩国外,其余均为欧美国家;反观出口地区,排名前五的国家和地区则分别是中国台湾、韩国、缅甸、中国香港和朝鲜。事实上,这不仅是中国啤酒的“出口困境”,中国白酒与红酒的出口也处于相同的窘途中。中国啤酒对外无法打开欧美市场,大多只能止步于地缘位置相近的国家或地区,一方面是因为啤酒产业在欧美同样处于较为饱和状态,中国啤酒在其国家不具备相对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运输距离较远、征税水平较高等成本原因,遏制了中国酒企对其出口的信心。

图片.png

通过上述背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啤酒由于本土市场广阔、消费者群体庞大,在绝对消费体量上,足以迈入世界前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啤酒真正拥有了复杂多元的世界市场,想要真正实现“走出去强起来”的目标,中国啤酒尚有一段路途等待前行。

对此,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啤酒行业,需要继续提升制作工艺和酒品质量,注重拉动中高端啤酒的出口份额,实现量价齐升,提高实际收益。同时,酒企也需要积极探索开放道路,谋求出口政策优惠,并且要着力加强对外合作,实现贸易渠道畅通,减少因政策或商业信息缺失带来的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以此打开世界市场。

时任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先生表示:“随着经济水平稳步提升,消费升级来临,啤酒业消费结构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引导啤酒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快速变化。同时,随着啤酒又是文化逐步建立、普及和完善,国产啤酒在消费者心目的形象与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啤酒产业新的发展进程逐步开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啤酒的历史高位将会随着产业发展而不断推行,未来的世界啤酒盛宴中,中国啤酒的麦芽香气也会愈加馥郁芳馨。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