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在安龙县春潭街道阿兴村的高粱地里,一串串红高粱颗粒饱满、均匀,在微风中弯腰点头。村民们戴着草帽,拿起镰刀,沿着高粱顶叶下一寸的位置极速砍下,再去掉叶片装车。脱粒、晾晒、质检后,这些高粱将会被运往国台酒厂,酝酿出醇厚陈香的国台酒,这也会给村民家今年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
一株红高粱,一头系着国台酒的品质担当,一头连着农民的增收保障,这远不止是大地上丛生的伟大和浪漫,它的背后,是发生在国台高粱基地里,国台在品质源头上做的耕、种、管、收、存的故事。
茅台镇用高粱酿酒,最早可见于1741年鄂尔泰监督修撰的《贵州通志》,书中记载:“按黔省所产之酒,以仁怀茅台村之高粱最佳”。仁怀高粱,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红粮,他们主要生长在赤水河谷及其周边,海拔高度400—1000米的低山地带,撒播粗放,不择地利、不辞瘠薄、不受肥力、产量吝啬,拥有像野草一样的生长习性,却是唯一能成就酱酒灵魂工艺的高粱品种。
国台人珍视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把种植高梁的田间地头称为酱香酒的第一生产车间。为了扎实做好酿酒的第一车间,确保对供应量和质量的长期保障能力,国台很早就启动了建设原粮基地的战略规划,组织专项小组统筹建设国台原粮基地。
赤水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酿酒高粱。从基地的选址开始,国台人顺应自然,以国家标准规定的仁怀产区以及与仁怀毗邻的周边地区(海拔、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接近的地块)为范围,行程数万公里,在区域内选择适宜红缨子高粱生产的优质产区。考察每一块基地时,他们都要对基地进行全面评估,并且详细记录当地的日照时数、温度、有效积温、降雨量等,测量每一寸土壤的数据,观察每一株高粱的成长过程,以基地的环境和气候数据作为参考深入研究,并将高粱样品采样带回检测,根据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基地的选择标准,确保地理环境符合这种高粱的生长习性。土地标准之外,还要考察基地的合作标准。据采购部负责人说,在基地前期的选址上就花费了大量的投入。
跋山涉水,走访、考察、调研、试验、洽谈,从黔北到黔西南,国台陆续在贵州省内遵义市桐梓县、遵义市红花冈区、遵义市凤冈县、遵义市绥阳县、安顺市、安龙县等地建设了自己的原粮基地,确定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各基地发展订单式高粱种植。
这些地方地理位置大致为东经105-106°、北纬27°-28°,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且土壤呈紫红色,土质松散、孔隙大,山地地形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渗透性强,而且周围环境均无重工业污染,空气质量优良。经遵义市(仁怀市)酒业协会、红缨子高粱协会等专家联合考察认定,这些高粱产地具备红缨子核心产区的潜质,在这样环境下种植出的高粱是酿造正宗酱香白酒的最佳原料。
▲贵州安龙国台高粱基地
截止2021年,国台在贵州省内总共规划建设了10万亩高粱基地,其中5万亩为有机高粱基地,合作农户1万余家,既保证了高粱采购的稳定性、生产投料的均一性,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种】
培育良种 台糯9号
在茅台当地漫长的高粱种植史中,产量有限一直是痛点,直到1988年,当地高粱亩产最高也只能达到75公斤,大大限制了这一区域酱香型白酒的总体产量。1998年,仁怀丰源高粱育种中心的技术人员涂佑能在贵州仁怀市毛家坪的一家农户地里,意外发现了一株长势特别好的高粱。随后,涂佑能带着这株珍贵的高粱前往海南三亚,经过8年16期的辛勤繁育,培育出了完美符合酱酒酿造要求的高粱。
2008年,“红缨子”有机糯高粱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成为茅台酒的专用高粱品种。2010年,“红缨子”有机糯高粱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高粱种子。经过数年的发展论证,2017年,涂佑能选育的“红珍珠”“台糯9号"等红缨子高粱通过农业部备案登记,深受茅台集团等多家酱酒企业的喜爱,成为茅台镇酱香型白酒酿造指定的高品质酿酒原料品种。
国台酒业自有基地坚持从贵州红缨子科技发展农业有限公司购种,依据基地地块条件,选种了各品种的高粱,进行酿酒试验,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专用品种“台糯9号”。
据科技发展农业有限公司介绍,该种高粱是为酱酒而生的原料。
它们具有为酱酒而生的结构。红缨子高粱颗粒小、皮厚、硬度高、扁圆结实,耐蒸煮,经受得住酱酒回沙工艺的多轮次翻烤。
它们具有为酱酒而生的成分。
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淀粉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出酒率的高低。高粱中的淀粉主要分为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两种,其中,所含支链淀粉越高的高粱,糯性越好、越耐蒸煮、越耐翻造,更利于用于发酵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也就会催生出更多呈香呈味物质,使白酒酒体风味更为丰满。
一定的蛋白质含量。高粱中的蛋白质对于白酒中的香味物质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呈香呈味的成分并非是一步合成的,粮食中的蛋白质是白酒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的前体。在发酵时,蛋白质被蛋白酶转化成氨基酸,这不仅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也能在酵母菌的作用下生成高级醇类物质,使白酒更添一层风味。红缨子高粱中的蛋白质含量在9%左右,在最佳酿酒的含量范围内。
1.5%-2.0%的单宁含量。高粱中含有的单宁通过酱香型白酒传统工艺发酵,形成儿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台酒香味的前驱物质,最后形成酱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这些有机物的形成也是酱酒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的重要因素。
【管】
科学管护 七个统一
清明下种、入秋收割,一株红缨子高粱需历经120多天的成长,只有合适的培育方法和科学的管护照料,才能使得红缨子的品质得到完美呈现。目前,国台自有农业基地推进“七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地块、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
红缨子高粱的种植方式分为育苗移栽和点播两种,国台人会根据基地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适时进行。一般来说前者在3月底左右开始育苗,待高粱苗长到10公分后进行移栽,后者则在4月初进行。清明前后,各基地按照国台采购部要求统一购进“台糯9号”高粱种,加班加点分发到下辖各乡镇的种植户手中。种植时,国台邀请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种植,种植时严格对照品控部制定的标准,参照当地的情况,统一技术要求,例如播种行距、株距、种子的投放量;统一施肥,通过前期的测土配方,根据土壤中缺失的营养元素来调配使用。
据一农户反馈,“曾经依靠传统种植方法,2000亩有机高粱从育苗到移栽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现在有了国台提供的先进技术,只需要一个多月就可以全部完成,有效促进高粱增产增收。”
每年4月-7月,在高粱生长期,国台派驻基地管理员,对高粱基地进行日常管理维护。采购部、品控部联动配合,每月前往基地考察指导,开展管护巡查工作,获取基地的标准样品,及时了解基地高粱的产量、质量情况,做好全过程技术指导。
阿兴村,是国台酒用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之一。今年7月,高粱进入抽穗灌浆期,国台技术人员就去给种植户们讲解高粱抽穗期和灌浆期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管护技术,指导农户排洪,以免农户的高粱受到损失。随着高粱即将成熟采收,公司在持续做好管护技术指导的同时,还会邀请专家顾问现场做采收的培训。
高粱的易种加上国台保姆式的科技服务以及收购价的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都很高,以阿兴村为例,今年全村种植酒用高粱达到了700余亩。
多年来,国台带动5个县(市)建档立卡脱贫户2000余户12000余人,户均收入6000元。截至2020年,国台对高粱基地农户收购价达到8元/公斤,直接带动2万余种植户致富增收,3万余农户受益,户均收入8000元。
【收】
多级验收 毫厘必争
收粮季到了,高粱长势喜人,农户们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与之而来的也是国台品控部的格外繁忙。因为即使是自家基地的高粱,想要进入国台仓库也需要经过轮番考核。
首先,在从农户来料的验收环节上,国台品控部现场质量把关,采取卸货前初验,并且坚持一户一订单,按照一人(本人或家庭成员)、一本(身份证或户口本)、一卡(银行卡)、一合同(种植订单合同),一律要求见人见物,一律可视化视频监控收购,一律使用专用包装袋,严格把关收购各个环节,确保收购高粱确为农户自种,品种来自于公司发放品种,确保高粱质量。
待初检合格后,再装车收入基地粮库。卸货过程中,质检人员每包钎样检查,色泽、气味、杂质含量、霉变率、容重、不完善粒、带壳粒、千粒重等指标核查合格后,做到应收尽收。
在粮食确认配送到公司之前,品控人员又会到基地存粮库房抽取样品,送检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依照国家标准,检测原料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等指标;合格以后配送到公司库房入库时,品控部门、生产部门联合,依照三方封存的标准样品进行现场对标验收,层层严格的感官检查,包括一看、二摸、三搓、四闻、五切片。
一看:看籽粒大小,红缨子高粱籽粒千粒重16-22g;看颜色,红缨子高粱一般为棕黄色、红褐色(新收红缨子高粱,显棕黄色或者黄褐色,陈粮则为红褐色);看粒形,红缨子高粱籽粒扁圆,胚处有皱纹。
二摸:因为红缨子高粱顶端尖锐部分是凹进去的,无棱角,不割手。
三搓:红缨子高粱种皮厚,含脂丰富,搓后有光泽,(手中抓一把红缨子高粱尽心搓揉,放下高粱后,手心应当会感到油润)。
四闻:红缨子高粱粮香馥郁。
五切片:红缨子高粱切片后,由于其角质高(玻璃质高),淀粉结构密实,切面可以看到清楚的玻璃质。
感官合格后,取样送化验室开展蒸煮试验以及水分、淀粉、杂质、带壳率、霉变率、容重、热损伤粒等数10项指标的检验,综合评定原料质量,决定放行与否,只有全部指标合格,方可卸货入库。
【存】
独立储存 陈化一年
“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高粱才能从基地到库房,而想要进入国台车间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因为,粮食是生命体,据红缨子高粱专家涂佑能介绍,高粱堆积一年陈化后,其表皮会变得更加紧实,但其生物活性基本不变,这样的高粱用来酿酒,口感会更好。为了进一步稳定工艺操作,提高基酒质量,国台收购的新粮要在仓库存放至少一年,在酿酒时全部使用储存了一年的陈粮。
为了存粮能更好地陈化,国台在入库前、中、后建立了科学储粮技术,实现高品质的储粮。入库前,精心设置仓储条件,对库房条件、堆码方式、温湿度计安装及记录等作出明确要求,融入不少国台“黑科技”,据悉,一个粮仓内每10平方米就设置了一个测温点;新粮入库期间,对储粮环境、设备、仓内每日进行一次清洁,出入库仓储作业等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保证原粮的卫生安全;入库结束后,在日常管理上积极完善仓储配套设施,粮情检测、适时通风密闭、卫生清洁、标识牌及记录建立等工作。
在粮食的粮情变化上,粮食保管员实时监测,做到七天一大查、三天一小查、刮风下雨及时查,根据粮食温度、水分等情况随时查。然后根据日常粮情检查工作记录,分析仓内外的仓温仓湿、气温气湿、粮堆温度为依据,确定通风和密闭工作,以实现仓温仓湿均衡,降低粮堆温度确保安全储藏。高粱在国台粮库中,可以说是一年到头吹空调。
另外,国台品控部每月到现场检查并取样检测,形成存粮质量报告。而且,国台对各基地的粮食进行单独储存,独立配送到车间单独使用,跟踪其使用效果和基酒的产质量情况,真正做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溯源。
“公司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可以随时调粮,明年的计划量是多少,我们就可以按照需求下单种植,标准、数量、质量等都可以做到有效管控。”国台原粮采购部负责人闫涛说道。
国台人孜孜不倦地建设原粮基地,从战略纸面到田间地面,从无到有,从单个标准到完整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国台特色的质量源头管理体系——耕、种、管、收、存。在这样的体系下,农场高粱丰收了,种粮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国台原料关有了保障,国台酒的品质也得到了保证。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国台将发展高标准化高粱基地20万亩。
这些高粱,经受赤水的洗礼、季风的吹拂、阳光的亲吻、紫色土的哺育,化作一粒粒、一杯杯的甜蜜与醇厚,伴随我们的生活与日常。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