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有酒”,为何不醉呢?

糖酒快讯 + 关注 1个月前

如果问我们这些对国际烈酒不够了解的人,一年一度的威士忌嘉年华与传统的酒类展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答案可能是“参与感”。

逛展到微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好像喝得有点高。”在群光君悦酒店12楼各种威士忌展区徜徉的时候,之前约好一起逛展的朋友给我发了一条消息。面前,展位的工作人员刚刚用小塑料杯给我斟了一杯五十度的烈酒,而我的任务是依度数从低到高的顺序喝完面前的五杯。

每个人在进场时都会凭票领取一个威士忌杯,各个展位展出的威士忌可以按杯售卖,一杯(30ml)从40元到900元不等。不过,因为花220元买了一杯格兰波奇帕奇32年,喝完后走两步就想闻闻空杯留下的酒香,便舍不得用这个杯子喝别的酒了。

展位上的工作人员一口亲切的老北京口音,教我打开淘宝,点进他家的店铺,按照网页上的步骤,观察颜色、体会闻香、品味口感,感受尾韵。一杯烈酒下肚,只能强忍着非理性消费的冲动才没顺手下单这篇单瓶售价近6000元,比我本人年长近十岁的老酒。

最终,在一家苏格兰威士忌品牌展区,试尝了一口单瓶售价不到500元的12年份的单一麦芽威士忌后,还是没忍住这股冲动,给家里酒架又添了一瓶口粮酒。

——还没决定要抱回这瓶酒的时候,品牌方就送了我一份伴手礼:一本满载罗曼湖集团企业、品牌、产区、产品和威士忌品赏方法的《罗曼湖威士记》,后面还留出十多页,教我今后怎么给不同品类的威士忌打分。

该品牌的公众号上,还介绍了当晚在成都水津街一家酒吧举行的一场品饮活动。“可以直接过去,在门口买票就可以。”品牌方负责人对我说。

在这场威士忌嘉年华的现场,我们还看到了三款中国烈酒:来自邛崃和福建漳州的威士忌,以及来自山东的金酒。邛崃威士忌酒厂今年刚刚投产,蒸馏出的威士忌还没经过足够时间的陈放不能售卖,不过试饮的一小口已经能体会到与欧美、日本等传统威士忌产区完全不同的中国风味。

位于福建漳州的大芹威士忌酒厂2016年投产,坐落在海拔1500米的山地,第一批经过陈放的威士忌已经新鲜出炉,经理一边斟酒一边笑问我:“还能喝多少,我给你少到点?”

“可能再喝多会不胜酒力,但中国产的威士忌一定要好好尝尝。”我回答道。

换一种方式去凝视手中的酒杯

“很少城市会有人热心且细致地不断搜罗街边餐饮,并将这些‘苍蝇馆子’视为当地风味的灵感宝藏而广为传颂,除了成都。”本届威士忌嘉年华的观展手册的前言如是说。

这本手册中介绍,与往年的Whisky Fun 相比,今年的成都威士忌嘉年华在参展阵容上有了明显提升:参展品牌由去年的43家增加到65家,不少苏格兰威士忌品牌商携最新发布的最高年份酒款首次现身成都;更多苏格兰独立装瓶酒款出现;美国、爱尔兰、日本以及“新世界”产区威士忌酒款出现;更多Bar Show(吧秀)板块在嘉年华现场的出现,分别从价位、品类、产区、场景展现了威士忌更多元、更快速的消费升级趋势。

在过去一个半月里,一场接一场的酒类盛会目不暇给,从成都的酒博会,到济南的中酒展,再到天津的秋糖,每一场展会都各有各的特色,观察者也能从这些展会中窥到行业发展的趋向。

在这场展会上,不乏专业的烈酒行业观察者,能从每年参展的企业和产品变化看行业发展的动向,但从一个普通观展者的角度看,展会中烈酒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却更是直观的。

对威士忌来说,虽然经过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它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奇事物,作为消费者感受到的“新奇感”远远大于行业观察者感受到的抽象的历史脉络。不过,正是在这种新奇的感受里,我们才得以暂时超脱出专业视角,仅仅从一个“好奇的消费者”的角度,去探索酒在我们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在bar show展区旁的举行的小众论坛,几位成都当红的酒吧和咖啡馆主理人,互联网生活媒体的负责人一同探讨这座城市林立的咖啡馆酒吧的发展与未来。说是论坛,其实就是几个人,几把椅子,随意地一字排开,没有全程紧张的摄像,观众站在他们面前,或驻足聆听,或者加入他们的讨论。

虽然一杯近70度的烈酒灌进嘴里可能并不轻松,但整场嘉年华给人的感觉,却比一般的酒类展会要轻松得多。而当我们离开嘉年华的现场,却也在遗憾,中国白酒为什么缺乏这样一场让人逛到微醺的展会呢?

且行且饮,白酒走进新消费的方式

有位法国哲人曾言,现时的时代“与其说是一个历经时间而发展的伟大生命,不如说是一个把点连接起来、把线交织起来的网络。”

我们与杯中烈酒的联系,构成了我们的饮酒空间。但每种烈酒与我们产生联系的方式又似乎是单一的。威士忌好像更适合出现在酒吧,搭配着冰块或者火腿之类的冷食——在每年威士忌嘉年华的展厅,专门有一个展位来售卖西班牙火腿和鱼子酱。

白酒则几乎被认定是要配餐的,不论是高朋满座,搭配名贵食材,还是街边小酌,搭配一份火锅。很少有白酒展会会给你打开一瓶单价五千元的陈年酱酒,三百一杯让你边喝边逛,直到微醺。

同样作为世界驰名的烈酒品类,同样经过时间和文化漫长的沉淀,中国白酒与威士忌为代表的世界烈酒发展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饮用方式和饮用文化,共同在当代中国这个舞台上相遇碰撞着。但碰撞之后,能否给彼此带来更多的可能呢?

今年夏天成都麓湖举办的“游牧酒吧”活动现场,我们在麓湖看到一家售卖青花郎的“酒肆”,陈年酱酒从坛中取出,装在二两装的小瓶中,可以捧着它坐在草坪上听着摇滚乐小酌怡情;在去年冬天回母校聚餐,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拿了一瓶“黑方”搭配着热腾腾的涮肉,一桌人同样喝得不亦乐乎。

无论是白酒还是威士忌,都在试图搭建自身品牌、产品与复杂的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联系,这些复杂的联系便构成全新的文化。在世界威士忌市场上,中国无疑是一个“新世界”,而对中国的酒类市场来说,威士忌亦是一个新的世界。

对每个徜徉展会的饮者来说,再美好的故事可能都不如把瓶子里那美好的液体一览无余地展现给他们,而让消费者自己去品味这口烈酒对自己的意义。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已有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