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预制菜是行业的绝对风口。
A股大涨、预制年夜饭大卖、各地争抢“预制菜之都”、明星品牌强势入局……
赛道火热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整体的预制菜行业仍未出现头部玩家,行业内集中度较为分散,平均企业规模在2000万左右,腰部和尾部企业较多。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前十家企业销售规模占比为14.23%,而同期日本预制菜行业前五销售规模占比已达64.04%。
同时目前预制菜的市场大部分聚焦在B端,C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依旧是“冷眼观望”为主,整个预制菜市场的BC端并没有形成同等的繁荣之势。
更有行业人士在接受第一食品资讯采访时直言:“靠预制菜吃饭的企业,都想藏在餐厅背后悄悄地活”。
在此等背景下,全国多省市多维度支持预制菜发展。2022年6月30日,四川省预制菜产业发展推进会如期举行,政府、协会、企业共聚一堂,合力推进四川的预制菜产业迈上新台阶。
川菜王国
冲击预制菜之都
艾媒咨询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2021年,我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8.94%。预计到2026年,我国预制菜的市场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市场”。
餐饮大数据研究与测评机构NCBD(餐宝典)发布的《2022Q1中国预制菜产业指数省份排行榜》显示,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福建、江苏、河南、河北、辽宁、安徽、浙江及四川。
经调查了解,四川省预制菜生产企业近700家,2021年实现产值约7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四川省预制菜产业规模可达到1000亿元左右。
在今年3月艾媒咨询发布的《艾媒金榜|2022年上半年中国预制菜品牌百强榜》中,归属于四川的品牌有6个,分别是海底捞、大龙燚、小龙坎、阿宽食品、美好食品、筷时尚。
作为预制菜赛道“主力玩家”,今年一季度,山东、广东等地密集推出预制菜扶持政策。四川的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行动,6月22日下午,四川省预制菜产业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暨理事会选举大会正式举办,多家预制菜及上下游企业首期加盟。
今日的会议,便是正式宣布联盟的成立,探寻四川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机会,从政策推进、园区打造、科研攻关、场景创新、资源对接等方面进行交流、对接、共创。
会议现场,铁骑力士食品事业部副总裁杨玉峰告诉第一食品资讯:“市场便捷需求、冷链物流发展、智能家电的普及,造就了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前景。”
眉州东坡餐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同样对于四川的预制菜产业报以乐观的态度:“预制菜就是川菜产业的强力助推器。重视预制菜,也是在推动川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川味滋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弘坤接受第一食品资讯采访时表示:“川菜风味个性鲜明,各种味型对食材有很深的包容性。对于想要在该领域分得一杯羹的企业而言,可以在风味还原方面多下功夫。因为消费者不会过多关注预制菜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而是更关心产品的还原度、新鲜度、口味以及整体的性价比。”
四川川娃子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磊则指出:“川菜的调味是灵魂,四川企业对于调味的掌控和应用有绝对的优势,可以赋予预制菜灵魂。”
预制菜产业链
众生相
预制菜这个赛道突然挤满了各种各样的选手。
如果我们对参与者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餐饮企业,另一类是食品企业。
一、餐饮代表:海底捞、必胜客、全聚德、小龙坎等
2020年开始,在疫情和资本的联合推动下,预制菜成了餐饮业的大明星, 各大餐企纷纷跑步入场。
海底捞在2020年初,便在多个电商平台推出了半成品菜“开饭了”,销售16款半成品菜肴,包括宫保虾球、辣子鸡丁、番茄土豆烧牛肉、酸菜鱼、大盘鸡等。2022年推出的小龙虾预制菜上市第一周,日销量就达到1万盒。
百胜中国旗下品牌必胜客正式上线预制菜,产品包括西冷牛排、海鲈鱼、意面等。
老字号全聚德,推出了一人份的预制烤鸭,旗下子品牌“四川饭店”也上新了预制菜,同时还专门推出了一个新品牌“川老大”,专做川味预制菜。
川菜连锁品牌眉州东坡也在京东等平台上线了一系列川味预制菜,包括川味香肠、东坡扣肉等。
此外,大董、陶陶居、大龙燚、小龙坎都在某团的“美味到家”服务上销售他们的招牌菜或在家难做的菜,半小时内就能送到,价格是餐厅的一半。
二、食品企业代表:新希望六和、高金食品、华厨……
拒公开数据显示,新希望六和食品板块旗下“美好农家小酥肉”,2021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B端涵盖6万+家门店,已经成长为预制菜界的现象级爆品。同时,还开发了火锅食材系列、烧烤食材系列、酥炸食材系列,多达上百款SKU。目前已经完成酥炸系列、牛肉片系列、丸滑系列、酱卤系列等多个肉制品预制菜系列产品的研发及上市。
高金食品采取了BC端共同驱动的策略,“巴蜀公社”主要针对C端消费人群,主推“川味预制菜”,除了以上产品,还有热销的芽菜扣肉、夹沙肉等,2022年新推出的香炒麻辣仔骨、麻辣香骨肥肠等干锅产品颇受市场欢迎。针对B端的预制菜品牌“厨好当”,主要面向餐饮客商,产品包括菜肴包系列、半成品系列、料理包系列、小碗菜系列等,以充分赋能广大餐饮、团膳、酒店为目标。
四川华厨餐调供应链有限公司是白家阿宽食品旗下的一家控股子公司,研发的标准化餐饮食材产品,可以满足各类大中餐企业的标准化和定制食材需求,大师肥肠鸡在行业备受欢迎。
但是从以上品牌的预制菜布局也可以看出,除了餐饮企业因为自身面对C端客流的优势之外,其他大部分预制菜都聚焦在B端。
这也对应了一组数据:目前的中国预制菜市场,80%-85%是B端市场,to C是刚刚起步。到2030年,to C市场预计在5000亿,to B市场在3000亿,每年按20%左右的增速上涨,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除此外,天眼查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国内超6.9万家预制菜企业约六成创立于近5年内。此外,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盒马等巨头纷纷入局。此外,海天味业、金龙鱼、农夫山泉也已经跨界“杀入”该赛道,且来势汹汹。
踩油门
更要掌好方向盘
政策信号强烈、万亿预制菜风口之下,目前企业处于蜂拥而上的状态。热闹的参与之后,行业更需要冷静的态度来看清楚,预制菜行业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
一、个性化口味难以实现
中国有八大菜系,每个菜系的口味都不一样,市场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复杂性会导致预制菜市场短期内无法形成较高的集中度。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中国预制菜登记企业大概有7、8万家,但是营收破千万的都为数不多。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基本上可以达到现做菜肴的程度,越来越逼近新鲜现做菜品的口味。但是对于复杂口味和个性化口味的变化上,预制菜尚无法实现。尤其是口味清淡的菜品无法完美呈现,因此当前市场上多以重口味预制菜为主。
二、C端的“冷眼观望”
据国海证券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和C端占比是8:2。因此,哪怕是一些企业已在预制菜领域深耕多年,大家也少有耳闻。因为,做B端只要将销售团队打造好,做好渠道和客户维护,至于消费者吃到的都是外卖,不需要知道是哪家公司的预制菜。
从消费端来看,虽然最近预制菜火到了C端,但与B端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对于很多C端消费者的来说,预制菜的价格定价过高。在某宝上以“预制半成品菜”为关键词搜索,可以明显发现,一份切好、配好的荤菜价格在三四十元左右;而一份素菜,价格也不低于15元。如果把买预制菜回家做的钱用来点正规外卖,价格差不多,既不用洗碗也不用刷锅。
三、“菜篮子”担忧
在采访的时候,某位曾经完整经历过自热小火锅行业兴衰、现在加入预制菜赛道的资深人士告诉第一食品资讯,自己对于预制菜深层次的隐忧:“虽然目前预制菜主要在B端叫好又叫座,C端消费者的教育正在进行当中。假如有一天,C端消费者完全接受了预制菜,都去消费,届时又有几个人会去菜市场讨价还价呢?这不由得会让我们想起之前的社区团购,当互联网巨头盯上菜篮子,引来了无数批评。那当预制菜完全替代了菜市场,小商小贩们又该怎么办?”
四、企业或许只想“闷声发财”
有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面前可口的饭菜,其实就是预制菜。就是因为很多预制菜是供给了B端。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很多做预制菜的企业,尤其是1个亿以下的企业,其实更可以发力B端,默默发财就好了。甚至很多更大规模的企业,也只是想躲在餐厅背后悄悄地活,并且活得很好。”
在第一食品资讯看来,每当一个热门赛道来临,品牌方、资本方纷纷入局,这是人之常情。毕竟,谁都想当风口上的那只猪。但是回想以往的自热食品热、螺蛳粉热,每一次都是企业热热闹闹入局,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蓬勃发展。但后半场,却总以低价竞争的乱象收尾。
而且,有行业人士透露,一些预制菜品牌是以小作坊模式加工生产,产品品质不过关。一旦消费者抱着期待尝试购买了预制菜,发现口感不佳、图片仅供参考,会对整个预制菜品类从消费端产生失望、质疑和不信任。
对于已经身处预制菜赛道和准备入局的企业来说,想要在这个领域持续繁荣,狂踩油门的同时,更要握好方向盘,而这需要从五个方面发力:
第一,增强洞察用户需求的能力;
第二,增强菜品预制化后最大程度还原菜品口味的能力;
第三,提升自己的产品力,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壁垒,完善用户的消费体验,错位打造自己的大单品;
第四,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供应链资源掌控能力;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不是所有的预制菜都要做C端,B端其实也是一门好生意。
接下来,第一食品资讯也将就预制菜话题展开深度报道,如果您有观点和交流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们。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