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所谓信心,皆来源于实力!——题记
最近随着疫情的放开,我看很多媒体就开始发布《夺回失去的三年销量》《抢回疫情三年损失》之类的文章,媒体嘛,这本身无口厚非,靠嘴吃饭的行业,蹭热点属于常规操作,何况在这个注意力稀缺,道德观稀碎的时代,没有争议就没有流量……
不过我总觉得还是应该客观一点,咱们抛开个人情感,结合中国酒行业现状,今天就来谈谈中国酒行业失去的三年,现在到底能不能夺回来?先说结论:
不仅夺不回,而且不需要夺回!
很多东西,一旦错过,就会彻底失去
老话说,闷酒不喝。酒类消费是典型的接触式消费,高度依赖人员的流通与互动,而疫情三年,大量的社会活动被推迟,相当多的婚喜寿宴被简办,更多的朋聚交流因为防疫被取消,人们普遍减少了外出聚集,日常都以居家为主要生活方式,因为这些饮酒行为具有节点性特点,在时间上都具有唯一性,所以这些因为配合疫情防控而减少的酒类消费量实际上已经“凭空蒸发”了。
比如你因为疫情三年没有组织公司年会,那么也不会因为疫情之后每年开展两次公司年会,很多事情,错过了就彻底错过了,不会有第二次,所以很多疫情期间损失的酒类销量本身彻底消失了,那么又谈何“抢回”?
当然,部分婚宴、旅游与会务等因为疫情被推迟的活动确实会在疫情之后适当的重启,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不考虑疫情的防控具有政策惯性(少聚集),人们也天然会对于聚集性消费保持着相当的谨慎(怕感染),所以消费规模非常有限,退一万步讲,即使市场面的酒类消费逐渐回归常态,但是考虑到居民消费收入因为疫情而受到的影响,也不会存在报复性消费(我前面几篇文章说过),反而消费行为会更加的谨慎,正如我一直说的那样,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一旦信心受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
扩很多事情,与其回首,不如向前启程
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躺平”,一切随大流呢?当然不是!
客观的说,疫情三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理念与行为:中国人更加关注健康,也更加注意生活品质;同时疫情让中国人风险意识增强,高储蓄导致消费行为更加保守,这些传导到中国酒行业就是消费者更加理性,对于产品性价比有着更高的追求,对于产品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还有就是疫情期间以直播视频为内容的电商渗透到每个家庭,网购的普及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人的购买习惯……可以说,疫情三年,中国酒行业与消费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行业角度来看,疫情导致酒类消费场景缺失,名酒的抗风险能力与经营韧性得到验证与增强,从而客观上加速了中国酒行业的分化趋势,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古井、水井坊等全国性名酒与区域名酒不断崛起,大量缺乏特色的传统中小型酒企不断退出市场;量大从优的低端酒类市场不断萎缩,社交性用酒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名酒渠道不断下沉,行业竞争门槛提高,品牌格局也进一步固化,可以说,疫情是中国酒行业的催化剂与加速器,三年疫情,沧海桑田!
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后疫情时代,中国酒行业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可以预见的是,只要中国酒服务于人们美好生活的初衷不改变,那么中国酒的未来依然十分可期!
作者 | 知趣营销 蔡学飞
编辑 | 知趣营销 叶阳子
已有0条评论